中醫五臟病學

五臟學說的理論核心,就是陰陽五行。因為五臟是本五行來的,臟腑相合是本陰陽來的。五臟學說的客觀規律,是天人合一。因為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是從古天文學中發現的,這就是一種效法自然的觀念。指出人與天地息息相通,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體;又說人身是一小天地,存在著共通的規律,所以,五臟學說就是建立在自然界這些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的。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中醫五臟病學

《中醫五臟病學》內容主要包括五臟學說的理論核心與客觀規律、五臟學說與氣化關係、五臟學說、肺臟疾病、心臟疾病、脾臟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等。

目錄

上篇總論

第一章五臟學說的理論核心與客觀規律

第一節陰陽五行

第二節天人合一

第二章五臟學說與氣化關係

第一節氣有多少與陰陽失調

第二節形有盛衰與五行偏頗

第三節損益相召與氣機逆亂

第三章五臟學說

第一節五臟傳變規律及其治療大法

第二節肺臟病證通治要法

第三節心臟病證通治要法

第四節脾臟病證通治要法

第五節肝臟病證通治要法

第六節腎臟病證通治要法

下篇各論

第四章肺臟疾病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肺癆

第三節肺癰

第四節肺痿

第五節肺脹

第五章心臟疾病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心痛

第三節心悸

第四節脫證

第五節百合病

第六章脾臟疾病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痰證

第三節積聚

第四節泄瀉

第五節痢疾

第七章肝臟疾病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眩暈

第三節中風

第四節厥證

第五節痙病

第八章腎臟疾病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消渴

第三節腰痛

第四節淋證

第五節遺精

……

書摘

分析:肺癆患者,若因脾虛不能健運,則食少便溏;水谷精微不足充養肌肉,故形體消瘦。繼而由於脾土化源不足,不能滋養肺金,故見乾咳無痰,鼻孔、喉中乾燥,皮毛枯槁諸症。舌紅少津,脈見虛數,亦脾虛肺燥之象。病變屬於虛證,虛則補其母,故宜培土生金,用參苓白朮散。方中以四君益脾胃之氣,懷山藥、扁豆、薏苡仁、蓮子補脾,砂仁理氣,桔梗載藥上行,藥性中和,不寒不熱,故可用於肺癆虛損的培土生金法中,化痰進食以補肺之虛。

(四)土虛火衰

土虛火衰是相生關係失去平衡,髒氣不及所引起的病變。從母子關係來說,叫做子盜母氣,因土為火之子;從臟腑關係來說,這是土虛火衰。由於髒氣不及,病變多屬虛證。現舉小腸虛寒泄瀉為例,分述如下。

主證:大便溏瀉,小便不利,少腹隱痛,喜按喜溫,腹脹腸鳴,矢氣稍舒,舌苔淡白,脈象沉遲。

治法:補火溫土,用理中湯加吳茱萸、附子、肉桂。

分析:心與小腸相表里,皆主火。若脾土虛而導致小腸火衰,氣化無權,則小水不利而泄瀉;證屬小腸虛寒,故少腹隱痛,喜按喜溫;脾虛水濕不化,腸中氣機不利,故腹脹腸鳴,矢氣稍舒;舌苔淡白,脈象沉遲,皆為虛寒之象。病變屬於虛證,虛則補其母,法當補小腸火以溫脾土,用理中湯加吳茱萸、附子、肉桂。方中以附子、肉桂助命火補小腸火,以溫脾土而止滑泄為主;乾薑、吳茱萸溫中陽而祛寒邪為輔;人參補氣益脾,白朮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補土,健脾運濕以為佐,所謂理中者,理中焦虛寒而健運脾胃水濕,火土同補,標本兼治,則補火生土之功益顯。火旺脾健,則腹痛、滑泄自止,腸鳴矢氣即除,小便自利,而諸證自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