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課村

中課村

中課村,地名,隸屬西盟佤族自治縣中課鄉,全村國土面積77.9平方公里,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563畝(其中:水田2,543畝,旱地2,020畝),人均耕地1.6畝,
組培香蕉
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65,48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1畝,主要種植組培香蕉、桔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263.6畝,其中養殖面積14.4畝;荒山荒地40,597畝,其他面積3,94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等五通,無路燈。
沼氣建設
全村有835戶通自來水,有835戶還存在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791戶通電,有19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6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4.73%、23.35%和67.0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5戶(分別占總數的39.4%和29.34%)。
該村到鄉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是大寨組、小寨組、永布龍組;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16輛,機車8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41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4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0.54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0個自然村還存在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9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7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7.15萬元,占總收入的53.55%;畜牧業收76.79萬元,占總收入的18.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96頭,肉牛230頭,肉羊78頭);漁業收入3.31萬元,占總收入的0.78%;林業收入33.15萬元,占總收入的7.81%;第二、三產業收入83.8萬元,占總收入的19.75%;工資性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2.36%。農民人均純收入89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0人(占勞動力的13.74%),在省內務工110人,到省外務工120人。

特色產業

該村擴大阿佤辣種植業,讓其逐步形成規模;結合市場,調整產業結構,計畫大力發展畜牧業;使農民增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8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415.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6,847元(人均2.39元)。年末集體總收入2.9萬元,有固定資產155.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7人,少數民族黨員97人,其中男黨員78人、女黨員19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武裝幹事等組成,下設大寨組、小寨組、打勒組、細節組、努美組、永布龍組、永農老寨組、永農新寨組、丁格列組等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9個,共有團員96人。

文化教育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7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
學生宿舍

人文地理

過去,人們都說西盟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早期,說佤山貧窮、落後,是因為歷史上的獵頭習俗,沉重的剽牛祭祀活動,聳立在寨子裡的牛頭樁。現在的佤山名揚四海,佤山走向世界,佤族人民幸福歡樂,
竹竿舞(學名:螞蟻舞)
是佤族姑娘的黑頭髮,是佤族姑娘的《甩髮舞》,喚醒了群山中的阿佤人。木鼓是山,黑髮是水,山水的巧妙結合,鑄成了佤族歌舞的靈魂。有人說佤族的歌,象寨子後面的旱谷一樣多,佤族的舞象佤山的樹木一樣多,這話一點也不誇張。一身黝黑的皮膚,一肩烏黑的長髮,是佤族剽悍的象徵,是佤族《甩髮舞》魅力的源泉。佤族的《甩髮舞》源於佤族先民的古代生活,是她們內心世界的自白,是她們自娛自樂生活的一部分,是她們對歷史的傾訴,對未來的展望。佤族姑娘飄逸的長髮,甩的是那么的自然,甩的是那么的爽心,甩出了佤山的神奇,甩出了阿佤人的美麗。發展重點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田水利、交通、能源基礎薄弱,無支柱產業,農民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較大。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扶貧攻堅總攬全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貫徹科學發展觀,突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著力解決民房、電力、鄉間道路、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田水利、交通、能源三個基礎,極力培植種植業、畜牧業兩個支柱,加大對甘蔗、蠶桑的扶持力度,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脫貧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