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程飛彈,一般是指射程為1000~3000千米的飛彈。中程飛彈是發展遠射程飛彈和運載火箭的基礎。
根據蘇聯和美國在1987年12月8日簽訂的《美蘇中導條約》,射程1000~5500千米的飛彈定義為中程飛彈,屬戰略飛彈,包括中程彈道飛彈和中程巡航飛彈,通常攜帶核彈頭(核戰鬥部),打擊戰略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蘇聯都重視發展這類飛彈,並於20世紀50年代中、末期裝備部隊。如美國的“雷神”、“丘比特”飛彈,“北極星”a-1、a-2飛彈;蘇聯的SS-3、SS-4、SS-n-5、SS-n-6Ⅰ飛彈等。這些地地、潛地中程彈道飛彈性能較差,大多數在20世紀70年代退役。
現役(截至2011年)的中程飛彈多為中程巡航飛彈,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戰斧”BGM-109a、c、g,AGM-86a、b等。
中程彈道飛彈與短程彈道飛彈一起構成了戰區彈道飛彈(theatre ballistic missiles,TBM),目前(截至2012年4月)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針對戰區彈道飛彈都在積極研發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縮寫:TMD)。
各國裝備
巴基斯坦
高里-1(1800公里)
高里-2(2500公里)
沙欣-2(3000-3500公里)
哈塔夫IV沙欣1A型中程彈道飛彈(2500到3000公里,幾乎覆蓋印度全境)
朝鮮
勞動-1(1300公里)
勞動-2(2000公里)
大浦洞-1(2500公里)
美國
“朱比特”飛彈(2410公里)
“潘興”飛彈(1770公里)
俄羅斯
R-5中程彈道飛彈(1200公里,北約代號SS-3“訟棍”)
R-12中程彈道飛彈(2100公里,北約代號SS-4“涼鞋”)
伊朗
流星-3(1300公里)
流星-4(2200公里)
Ghadr-110飛彈(2500至3000公里)
阿術拉節中程彈道飛彈(2,000至2500公里)
sajjil飛彈(2,000-2,500公里)
黎明-3(2,000公里)
以色列
傑里科-3中程彈道飛彈(1300公里)
印度
烈火-2(2000到3000公里)
烈火-3(2500到3500公里)
烈火-5型中程彈道飛彈(射程超過5000公里並可攜帶多枚核彈頭)
中國
東風-2中程彈道飛彈(1300公里)
東風-21(1800至3000公里)
東風-25(3200公里)
各國發展
中國發展
1967年5月26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飛彈。中國的地地彈道式飛彈技術從仿製蘇聯的P-2近程飛彈起步。這種代號1059的近程飛彈,後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
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東風一號近程地地飛彈一舉發射成功。
1964年,中國制定了“八年四彈”規劃,即從1965年到1972年完成從中近程到遠程4個地地飛彈型號的研製任務。
1965年決定對東風二號飛彈進行改進,增加20%的射程,用於載核子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經過改進設計的東風二號甲飛彈於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運載核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飛彈騰空飛起,準確飛向落區並實現了核爆炸。
1965年,中國開始研製“東風三號”中程地地飛彈 。
1967年5月26日和6月10日兩次發射試驗取得成功。
1970年1月30日東風四號中遠程飛彈發射試驗圓滿成功。
1971年9月10日,東風五號洲際飛彈進行了科研性驗證飛行試驗,基本達到了檢驗飛彈設計方案和各系統適應性的目的。
飛彈分類導航
飛彈,是一種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或追蹤目標動向的飛行武器。 | |||
戰術飛彈 | 戰略飛彈 | 彈道飛彈 | 核飛彈 |
飛彈防禦系統 | 地對空飛彈 | 反艦飛彈 | 反坦克飛彈 |
巡航飛彈彈 | 空對空飛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