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7

中棉所17

中棉所17是本所以(7259×6651)×中棉所10號雜交育成的高產、優質、抗病蟲的中早熟棉花品種,適於麥棉春套種植。1990年和1991年先後通過河南省和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94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中棉所17
作物類別:棉花品種
品種特性:中早熟棉
國家審定:GS08001—1991
省級審定:(90)魯農審字第3號檔案,(豫)審證字第91001號
育種者:蔡榮芳、徐成就、田伯英、王志華、賴鳴岡

品種簡介

中棉所17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7259×6651)×中棉所10雜交育成的高產、優質、抗病蟲的中早熟棉花品種,適於麥棉春套種植1990年1991年先後通過河南省和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94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特徵特性

中棉所17生育期125天。在套種條件下霜前花率85%以上。鈴重6克,衣分38%,子指11.5克。出苗快,苗勢旺,發育早,株型緊湊。第一至第五個果枝節間短,往上明顯伸長,層次分明,有利於中後期通風透光。結鈴性強,爛鈴少,吐絮暢而集中。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苗期角斑病和後期紅葉莖枯病,中抗棉鈴蟲和Ⅱ級抗蚜,為多抗類型。
纖維品質:中棉所17纖維潔白有絲光,1984—1986年北京市纖維檢驗所測試結果,主體長度31.47毫米,單纖維強力3.99克,細度每克6402米,斷裂長度25.5千米,成熟係數1.58,試紡32支紗,品質指標高達2703分,綜評上等優級。

產量水平

據有關資料顯示,中棉所17在各類套作區域試驗中,霜前皮棉平均畝產58.l千克,比春棉對照中棉所12增產21.5%,比短季棉對照遼棉9號和中棉所16增產23.3%,均居參試品種首位,畝產小麥324千克。

栽培要點

中棉所17適於黃淮海棉區、灘涂鹼地和黑龍港產棉區春套種植。選用矮稈、早熟、高產、耐晚播的小麥品種作為配套品種,採取3—1式(即3行小麥、1行棉花,下同)或4—2式種植方式。播種期為4月25日至5月5日。加強肥水管理,套用化學調控技術,促早發育,提高產量、品質和霜前花率。

選育機構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於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1958年3月遷到河南安陽。
作為唯一的國家級棉花專業科研機構和全國棉花科研中心,我所以套用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組織和主持全國性的重大棉花科研項目,著重解決棉花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國際棉花科技合作與交流,培養棉花科技人才,宣傳推廣科研成果與先進的植棉技術,編輯出版《棉花學報》和《中國棉花》專業期刊。
現有在職職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員196人,研究員20人,副研究員54人;國家級專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省部級專家10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28人;具有博士學位29人,碩士學位39人。全所擁有固定資產10830萬元,萬元以上儀器設備289台(件),土地面積319公頃,工作用房2.6萬平方米;在海南三亞建有國家農作物種質棉花資源圃和南繁基地;在新疆阿克蘇、石河子和安徽望江等處建有棉花育種生態試驗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