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於1957年8月在原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棉作室基礎上在北京成立。
1958年3月,遷到河南安陽縣白壁鎮。
2005年8月,遷到河南安陽市開發區。
2007年12月,由中棉所牽頭,集中優勢力量,與美國農業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華大基因合作,啟動“棉花基因組計畫”,在國際上首次開展棉花全基因組測序。
2012年8月,中棉所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二倍體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組遺傳圖譜(草圖)的繪製。
2014年4月,亞洲棉全基因組測序組裝全部完成。
2018年7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所與鄭州大學合作共建農學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8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職職工430人,其中科 技人員222人,研究員27人,副研究員6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省部級專家11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喻樹迅、毛樹春、李付廣、王坤波、邢朝柱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喻樹迅、范術麗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喻樹迅、李付廣、邢朝柱、范術麗
中原學者:喻樹迅、李付廣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喻樹迅、毛樹春、楊付新、范術麗、李付廣
省級專家:楊代剛、劉金海、宋美珍、王坤波、邢朝柱、郭立平
中國農科院傑出人才(一級崗位):喻樹迅
中國農科院傑出人才(二級崗位):毛樹春、李付廣
中國農科院傑出人才(三級崗位):杜雄明、邢朝柱、范術麗、楊代剛、袁有祿、崔金傑、劉全義、王紅梅、趙新華
科研部門
據2018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此外建有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國家棉花改良中心、國家轉基因棉花中試基地,使研究所成為國家棉花科技原始創新中心,為組織全國棉花科技創新工作搭建了技術平台。
國家重點實驗室: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科研平台:國家棉花種質資源圃、國家棉花種質中期庫、國家棉花改良中心
農業部級科研平台: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安陽)、農業部棉花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級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棉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設備設施
據2018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國家棉花種質圃依託於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海南野生棉種植園),種植園占地80餘畝,試驗地50餘畝,擁有野生棉、近緣植物、半野生棉、種間雜種、工具材料、自然突變和人工誘變材料等7個專業種質圃,共占地近10畝,常年宿生保存的材料500份左右。
截至2010年12月,國家棉花種質中期庫共保存來自世界53個產棉國棉花種質資源8868份,其中陸地棉7362份、陸地棉野生種系350份、海島棉633份、亞洲棉433份、草棉18份、野生種32份,保存數量居世界第4位。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2月,在國際合作方面,該所已先後與中國之外的15個實驗室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每年約有40人次進行互訪和學術交流;該所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開展RNAi等合作研究;與西澳大學閆桂軍實驗室開展棉屬分類與進化研究的合作;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開展棉花高效栽培與病蟲害防治研究;與印度棉花協會開展品種交換;與越南、巴基斯坦開展雜交棉利用、人員培訓合作;從巴西引進資源,合作開展線蟲研究;與塔吉克斯坦農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與巴基斯坦信德農業大學簽署農業科技研究的合作備忘錄;與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在吉爾吉斯斯坦組建了中亞綜合試驗站;從非洲各國引進種子資源,與隆戈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截至2017年2月,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該所舉辦(承辦)重要國際會議2次。其中:國際棉花基因組大會(2008年7月)有來自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法國、巴西、巴基斯坦等12個國家260餘名棉花科學家或會議代表;第十二屆全國植物基因組學大會(2011年9月)有這箇中國國內外500多名知名專家和學者;另外,還舉辦了第四屆亞洲棉花研究與發展大會(2008年9月,150人)等重要學術會議。此外,加大與中國以外的專家學術交流,每年邀請10餘名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巴基斯坦等國的專家來該所交流合作,每年委派20餘名科研工作者赴中國以外在棉花種質資源、作物遺傳育種、生物技術、作物栽培與生理生態及病蟲害防控等領域開展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
榮譽表彰
據2018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1988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並先後多次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院級文明單位和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主持或參加研究項目(專題)近300項,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66項,其中國家級獎22項,一等獎4項:抗病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2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適合麥棉兩熟夏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6和高產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9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先後獲得獎項122項,其中國家級22項,省部級52項,中國農科院32項,行業獎11項,地市級5項; 育成品種102個,其中棉花品種89個,小麥品種13個; 獲得專利104項,其中發明專利76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
成果名稱 | 獲獎年度 | 獲獎名稱 | 獲獎經歷 |
抗病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中棉12 | 1990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1989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高產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9 | 1998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97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適合麥棉兩熟夏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6 | 1995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93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其結果套用 | 1985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 |
成果名稱 | 獲獎年度 | 獲獎名稱 | 獲獎經歷 |
棉花組織培養性狀純化及外源基因功能驗證平台構建 | 2010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 |
高效廣適雙價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 | 2009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2007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2006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6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
野生與特色棉花遺傳資源的創新與利用研究 | 2006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2005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棉花雜交種——中棉所29選育及推廣套用 | 2006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2004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 2005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平台建設及其套用 | 2005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2003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生化輔助育種技術選育優質、多抗豐產系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24、27和36 | 2004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中棉所24獲2002中國農科院科技一等獎 中棉所24獲2002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 中棉所27獲2003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
適合麥棉兩熟的夏套低酚棉花新品種——中棉所20 | 1999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98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適於麥棉套種的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7 | 1996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94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全國不同生態區優質棉高產技術研究與套用 | 1993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92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中國亞洲棉性狀研究及其利用 | 1989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88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控制棉花主要病蟲綜合防治對策及關鍵技術 | 1988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86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成果名稱 | 獲獎年度 | 獲獎名稱 | 獲獎經歷 |
黃淮地區棉麥高產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 | 1996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94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河南省鹽鹼地植棉增產技術開發研究 | 1988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86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棉花品種資源開發與利用 | 1987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985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亞洲棉(A)與比克氏棉(G)人工合成[AG]複合染色體組新棉種研究 | 1995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1994山西省科技成果理論一等獎 |
成果名稱 | 獲獎年度 | 獲獎名稱 |
棉花良種繁育新體制 | 1992 | 國家星火獎 |
成果名稱 | 獲獎年度 | 獲獎名稱 | 獲獎經歷 |
棉花枯萎病綜合防治研究 | 1978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河南科學大會獎 |
棉花良種“中棉3號” | 1978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河南科學大會獎 |
(備註:以上獲獎信息參考資料來源 )
學術刊物
•《棉花學報》
《棉花學報》是中國國家級棉花學術類期刊;主要欄目有研究與進展、專題與述評、學術論壇、研究簡報、學術動態等;該刊為農學農作物類核心期刊,被資料庫AGRICOLA、AGRIS、CABI等收錄,也被中國科技期刊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等收錄;2006年獲得第五屆全國農業期刊金犁獎學術類一等獎。
•《中國棉花》
《中國棉花》(月刊)是國家級技術類棉花專業期刊;主要欄目有政策與述評、研究報告、區域試驗與新品種、實用技術、市場與產業化、棉區瞭望、環球棉訊等;《中國棉花》獲2006年度技術類二等獎。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擁有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理學 | *生物學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農學 | *作物學 |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
*作物遺傳育種☆ | ||
*作物種質資源學☆ | ||
*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 | ||
*農業資源與環境 | *植物營養學 | |
*植物保護 | *植物病理學 | |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 ||
*雜草學 | ||
*轉基因生物安全學 | ||
管理學 | *農林經濟管理 | *農業經濟管理 |
資料來源: 註:帶*為碩士點學位授權點,帶☆的為博士學位授權點;如有出入,以研究所學位招生專業目錄為準。 |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有碩士生導師45人、博士生導師9人。2007年研究所在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的牽頭下,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
研究所從1983年招收第一批碩士研究生,截至到2013年共招收在籍碩士研究生274名;1999年開始博士研究生招生,截至2013年共招收在籍博士64名,還接收了17名中國以外的留學生來所攻讀博士、碩士學位。除此之外每年還從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和河南大學等多所高校招收客座研究生。研究所與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教學單位達成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定。同時研究所與美國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學、阿肯色大學等簽訂了聯合培養協定,並聘請外籍教授為該所的客座教授。2007年開始招收農業推廣專業碩士。
2015年9月6日,研究所楊作仁博士學位論文“棉花T-DNA激活標籤突變體pag1分子機制的研究與套用”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
文化傳統
中棉所徽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所徽以綠色為主色調,寓意農業的欣欣向榮;主題圖案以該所英文簡稱CRI構成一朵綻放的棉花,寓意該所是從事棉花套用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的機構;中英文全稱圍繞主體圖案。
中棉精神
該所重視文明建設,形成了“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的中棉人精神。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所長、黨委書記 | 李付廣 |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 | 侯志勇 |
副所長 | 王坤波、張西嶺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宋國立 |
資料來源: |
歷任領導
姓名 | 任職時間 |
馮澤芳 | 1957年8月-1959年9月 |
劉東升 | 1980年8月-1983年6月 |
劉毓湘 | 1983年6月-1984年4月 |
黃滋康 | 1984年2月代所長、1985年3月-1989年2月 |
汪若海 | 1989年2月-1997年9月 |
夏敬源 | 1997年9月-2001年7月 |
喻樹迅 | 2001年5月主持工作、2001年7月-2013年1月 |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