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探討了西方繪畫材料的歷史淵源,從古代膠彩到近代油畫;從間接畫法到直接畫法的材料技術演變,西方傳統繪畫中技法與精神性的關係,多種材料的運用與藝術觀念的關係。提供了當前國外繪畫材料研究的最新信息,西方繪畫材料使用中的關鍵技法,多名畫家在使用材料的過程中的切身體會和思考。還囊括了從第一張西方風景畫到最新材料試驗繪畫作品的二百餘幅精印彩圖。代序
中央美學校油畫系材料表現工作室首屆研修班即將結業,通過教學和研修對西方繪面材料的歷史和發展、材料與觀念的關係進行了較系統的整理並結集出版,這表明中國美術院校對於繪畫技法材料學科的研究與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起點。
回憶十七年前我和中央美術學院幾位教師第一次出國,到法國巴黎美術學院進修。臨行前,當時還健在的江豐院長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臨摹幾幅歐洲名畫,以便帶回來供當時缺少欣賞原作機會的學生們觀摹。但當我們到了巴黎,並在羅浮宮開始臨摹之後,卻對如何完成這一任務心起疑惑。面對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直至野獸主義畫家的作品,因與國內所學的繪畫方法基本相同,如認真臨摹尚可接近原作面貌。但對於十七世紀以前,如林布朗、魯本斯的作品,雖然可以體會其繪畫技巧的高超和用筆的精妙,但臨摹起來卻複製不出他們特有的那種畫面效果。因為對十他們那個時代所使用的多層罩染畫法,雖然略有耳聞,但具體如何操作和使用什麼樣的媒介,則幾乎是全然不知。至於更早時代,如文藝復興前期畫家的繪畫方法和材料,知道的就更少。就是當代作品,由於某些前衛畫家經常使用一些現代新材料或混合媒介,既使標籤上有所標明,但一時也搞不清楚他到底用的是什麼東西。此時我才發現,這是由於中國的美術院校一直缺少繪畫技法材料學這門課程,雖有西洋美術史的講授,但基本上是不涉及畫家的技法手段。而歐洲的美術學院,從十八世紀開始,就開設有繪畫技法課,而且有進行專門研究的技法材料工作室,他們與尊物館專家和顏料廠商長期合作,共同推動這一學利的進步。非常明顯,中國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狀態,小儀影響我們對歐洲古代藝術遺產的深入研究,也阻礙今人繪畫創作方法的開拓與創造。
九十年代以後情況有了些變化,中央美術學院邀請巴黎美術學院賓戈斯教授到北京講學,和魯迅美術學院邀請法國畫家伊維爾先生到瀋陽講學,都起了很好的傳播作用。接著一些專門著作在國內翻譯出版,多品種的優質繪畫媒體開始生產上市……,特別是在不少美術院校中相繼開設了繪畫技法課程。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的技法材料工作室,正式成立於1994年,當時由於教室和基本設施等客觀條件限制,科研無法全面展開,教學也僅僅是眼於對本科學生基礎知識的普及。1997年由張元副教授替主持,更名為材料表現工作室。經過他兩年多的努力,使工作室的研究設備和教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並在去年面向全國藝術院校招生,開辦第一屆有七名學員參加的專題研修班。他為這個一年期的研修班制定的教學計畫,包括有基礎材料知識掌握與材料語言表現兩大部分。在材料知識部分,著重介紹古代蠟彩、坦培拉和現代丙烯三種目前中國畫家尚不太熟悉的繪畫媒介。特別是通過邀請旅法華裔畫家戴海鷹先生前來講課和進行輔導,使學員們對雞蛋坦培拉這一盛行於十六世紀之前的歐洲古代繪畫技巧,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語言表現部分,則強調要充分體現繪畫手段的材質特色與材質美感,力求主要用材料本身的表現力,來實現自己的藝術構思與創作主題。經過兩個學期的實驗,證明教學是符合原來構想和成功的。尤其在後期創作階段,學員對各種材料語言的多方位多層次的試驗。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豐富的想像力,畫出一批頗為不俗別開生面的作品。在這些不論是具象或抽象的製作中,作者大多能依據不同媒介的不同特性,處理造型與色調的關係,一反平素習慣的創作方法,有意識地將材料推上造型語言的“主角”地位,使畫面出現不同尋常又各具特色的效果,而引人矚目。這種突出材料表現為主要繪畫手段進行創作和組織教學,不但對於學員,而且對於中央美術學院都是第一次,也就無可避免的會帶有初創和試驗的性質。我也在班上講過,由於我國在這個學術領域根底薄弱,目前還需要花大力量作基礎性的研究和初級的實
驗。但由於這次辦班時間太短,只是通過幻燈片和印刷品,搞了一點欣賞與簡單的臨摹和寫生,無法安排更多課時去深入研究古代的豐富遺產,而對於傳統經驗的借鑑不足與淺嘗輒止,也就必然會制約我們今天推陳出新的自由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