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資料庫

人造的雞蛋,塑膠造的銀魚,糖水變的蜂蜜,豬肉變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當下,人們對有毒食品的報導已見怪不怪。然而,復旦大學碩士三年級研究生吳恆卻看不下去了,他用一個月時間,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6月17日,相關報告發布並在網站上線。

項目介紹

“中國食品安全資料庫” 這個項目的人力成本為零,所有蒐集數據和建設網站的工作都是志願者義務完成的,所有的開銷來自購買域名和空間的200餘元。
吳恆的本科專業是空間信息科學,碩士專業則是歷史地理學,他笑稱,自己是“有人文關懷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雖然兩門專業都是“打醬油”路過,但這個報告的完成就得益於他受到的兩方面訓練。作為歷史學科的學生,他對海量數據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相當在行;利用空間信息科學,他用自己熟悉的MapInfo軟體製作出了各個年份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圖”以及時間、來源分布圖,用Excel數據透視表製作了總曝光率、各地曝光率的圖表統計。
項目結束後,吳恆總結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有幾個特點:涉及面特別廣、違法手段特別狡猾、危害特別巨大、查處特別困難。在“擲出窗外”網站上,吳恆又專門添加了一項“我要補充”,以期待更多的網友在讀到曝光食品安全危機的新聞時,將標題與連結添加進資料庫,使資料庫不斷壯大和完善。

設計過程

2011年5月11日,吳恆在人人網和部落格上發布了一篇日誌,召集志同道合的人來共同建立一個中國食品安全資料庫。他在日誌中說:“我不是一個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特別是這種沒有物質回報、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別人理解的事情。但這一次,要我一個人來做完,的確有點難。”
讓吳恆沒有想到的是,1天之內,他就徵集到了33位志願者,大多來自他的近2000名人人網好友,包括22位“80後”,3位“90後”,甚至還有一名高三的學生。
5月13日,團隊正式開始運作。17天內,共查閱相關報導17268篇,約1000萬字,從中篩選出有明確來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報導,製作了2849條記錄,並為每篇報導提取了包括事發地、涉及食品的種類、對人體有害的原因等在內的關鍵字。
5月27日,他們開始進行數據成果的標準化處理,參考了《食品安全法》 ,加之團隊中有學食品專業的同學,最終將有害食品分為“造假、過期、添加劑、混有異物、包裝材料有問題、無證經營、產品不合格、檢疫不合格、衛生不達標、其他”10種。
6月17日零點,發布資料庫及調查報告的官方網站“擲出窗外”正式上線,《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2004-2011)》出爐,還提供地區、食品名、關鍵字等查詢。

設計緣由

2011年4月,吳恆看到多地曝出用牛肉膏製作假牛肉的報導,這成為他做這個項目的動力所在。研二快結束時,他在寢室忙著寫論文,習慣了點外賣,最愛吃的是學校後門小餐館的鐵板牛肉蓋澆飯。他覺得性價比很高,一大盤牛肉才不到10元。當時,一個室友常和他一起點外賣,但從不點牛肉,說牛肉是假的。但吳恆不相信有假牛肉存在,他覺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此前,他從來沒有想到有毒食品距離自己這么近,牛肉膏的報導,使他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受害者。
吳恆由此開始關注食品安全事件。通過網路搜尋,他找到一個叫做“安全快報”的資料庫,該資料庫收集了1萬多條與食品相關的新聞報導,其中約6000條與有毒食品相關。在看了這些報導後,他才發現,食品安全事件爆發的地點和頻率是驚人的。當天中午,他糾結了很久,噁心得沒有去吃午飯。
吳恆自認是重度網路依賴者,每天上網超過8小時,關心時事,但這方面的大部分新聞他都沒有讀過,其他人就更不會知道了。於是,他開始想做一個關於中國近10年來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讓“不明真相的民眾”重新認識自己身處的環境,並提醒大家,有毒食品一點都不遙遠。“知道真相但不告訴不明真相的人,這種不作為,在我看來是不可接受的。”
召集日志中,吳恆引用了一段話,來自約翰·多恩的《喪鐘為誰而鳴》:“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