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當時的廣播方式中,還有一種是將備有幾台攝像機的電視轉播車開往劇場或球場等現場,用車上的導演切換台、調音台和微波發射裝置,將該地點演出或比賽的圖像和聲音信號經微波送回電視台內的微波接收裝置,再通過微波或電纜送至發射台進行發射,這種方式可稱為實況轉播電視廣播方式。
相關背景
60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始彩色電視廣播。其中,美國最早,在50年代便實現NTSC制式的彩式電視廣播,呈現的圖像除了有層次的畫面亮度外,還包括影響物的色調和飽和度兩個色度參量,使畫面更加生動、自然、逼真。60年代在歐洲出現了NTSC制式稍作改進的PAL制和SECAM制兩種彩色電視制式,分別在德國、英國和法國、前蘇聯等國家得到實用。上述三種制式三足鼎立,但各自與本國原來的黑白電視廣播相兼容,即黑白電視機能接收彩色電視廣播的信號,呈現出正常的黑白畫面,同時,彩色電視機也能接收黑白電視廣播的信號,呈現出正常的黑白圖像。所以,三種制式都屬於兼容性彩色電視制式。
我國於1973年5月1日在北京開始PAL制彩色電視廣播。如果要在國內播放NTSC或SECAM制的節目信號源,則必須通過制式轉換器進行電信號的制式轉換,再以PAL制信號形式播出。雖然三種彩色電視制式互不兼容,但可藉助專用設備進行制式轉換。
70年代有了磁帶錄像機,於是,電視廣播出現了錄播方式,也就是可以先期將各種節目錄製下來,通過編輯加工等後期處理工藝,製作出完好的節目磁帶,而後依照編排的節目順序按時播出。錄播方式使電視廣播節目的內容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現在,電視台的極大部分節目都是用錄播方式播出的。
在電視信號的傳輸方面,早先都是依靠無線開路方式實現的,隨著技術的發展,相繼出現了衛星廣播方式和有線電視網廣播方式。今後,星網結合的電視廣播方式會成為供用戶接收的基本手段。它可以傳送出中央和各省、自治區上星的電視信號,使用戶收看的節目套數增多,圖像質量也比開路廣播的好。
上星的電視信號可以採用數位訊號調製方式,其優點是信號質量更好,能壓縮數據率(碼率),做到一傳四甚至一傳六等(在原來一套節目的頻帶內同時傳輸多套節目),使可容納的節目套數大大增加。還可對數位訊號的碼流進行加密,實現加密的衛星電視廣播,開辦收費電視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