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

199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此建立國家種質徐州甘薯試管苗庫,1999年經農業部批准建立國家甘薯改良中心,成為全國十二大作物改良中心之一。 現承擔著國家甘薯品種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甘薯新品種選育,甘薯育種材料和方法研究,配套栽培技術及加工利用研究,以及甘薯脫毒技術的開發利用研究等重大攻關課題。 自1978年以來,先後取得20項科技成果,包括國家級成果5項,部省級成果9項,其中高產抗病甘薯新品種徐薯18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聞名於全世界。

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的前身為1959年成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薯類研究所。該薯類研究所於1962年
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撤併至現名為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使該所的甘薯專業得以迅速發展並於1984年建成現名為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的甘薯專業研究機構,與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共屬一套管理機構。199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此建立國家種質徐州甘薯試管苗庫,1999年經農業部批准建立國家甘薯改良中心,成為全國十二大作物改良中心之一。2001年被國家外專局命名為國家甘薯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範推廣基地,2002年增掛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的牌子,200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首批重點野外科學觀測站國家種質徐州甘薯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現為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國家甘薯品種鑑定委員會、國家外專局引智推廣基地、國家種質徐州甘薯試管苗庫、國家甘薯區試的組織協調單位、江蘇省甘薯脫毒研究開發中心、徐州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點。 現設有甘薯品種資源、甘薯遺傳育種、甘薯栽培與加工、甘薯病蟲害等4個甘薯研究專業以及徐州食品實驗廠,江蘇徐農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共有職工400多人,其中在職職工近200人;含高、中級科研人員149人,博士與碩士生18人。擁有高標準試驗田800餘畝,建有各類實驗室8個,配備各類科研儀器200餘台(套)。自“六五”以來,年均承擔國家,省,市科技攻關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數十項,近年來達80餘項,累計育成各類農作物新品種103個,研究栽培技術192項。現承擔著國家甘薯品種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甘薯新品種選育,甘薯育種材料和方法研究,配套栽培技術及加工利用研究,以及甘薯脫毒技術的開發利用研究等重大攻關課題。"十五"以來先後承擔著國家高科技發展計畫"863"計畫甘薯高校育種技術和優質多抗專用新品種選育,分子標記育種技術,能源材料的選育等課題。歐盟抗甘薯複合病毒品種的選育;國際馬鈴薯中心甘薯品種資源評價,中國甘薯無性系的鑑定,中國甘薯加工品質的評價,高澱粉品種選育等國際合作課題;國家技術大平台建設,資源保護等基礎項目。以常規育種為優勢,先後育成栗子香、新大紫、52-45、徐薯18、蘇薯3號、蘇薯6號、徐薯43-14、蘇薯7號、徐紫薯1號、徐薯22、徐薯23、徐薯24徐薯25等18個優良品種。特別是高產抗病品種徐薯18育成後,徹底改變了我國生產用種由日本品種一統天下40餘年的局面,徐薯18年最高推廣面積達153.3萬ha。據農業部種子總站統計,徐州甘薯自育品種推廣面積占全國甘薯育種推廣面積的50%左右,累計經濟效益達110多億元。近年來參加編寫論著10部,在《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等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80餘篇,主持創辦的學術刊物《中國甘薯》已出版8卷。完成的甘薯病毒的汰除、檢測技術及脫毒苗生產程式的研究,居世界領先地位,使農業高新技術直接用於生產,促進了我國甘薯生產一次新的革命,並獲得了大面積增產效果,其增產率普遍在20%以上,最高可達80%以上。在甘薯科研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1978年以來,先後取得20項科技成果,包括國家級成果5項,部省級成果9項,其中高產抗病甘薯新品種徐薯18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聞名於全世界。甘薯骨幹親本的研究和利用榮獲1998年度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甘薯脫毒技術及其套用新近榮獲徐州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和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甘薯脫毒薯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套用獲2002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亞蔬甘薯資源材料的引進利用及蘇薯7號等品種的選育推廣獲2003年讀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甘薯種質資源評價、創新及育種利用獲2004年度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