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徐薯25 作物種類:甘薯
品種鑑定編號:國鑒甘薯200700
選育單位: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徐薯18×徐781
省級審(認、鑒)定或登記情況:無
特徵特性
該品系地上部莖葉全部淡綠色,薯蔓短(80-100厘米),莖偏細(2-3毫米),也片小(8×12厘米),心形無齒,分枝多(6-8個)通風透光好。結薯早,整齊而集中,單株結薯數中等,大中薯率高(95%以上),薯塊長紡錘型,紅皮白肉,少有紫暈。春薯烘乾率(28.15%)和出粉率(16.17%)與徐薯18相當,薯形美觀。薯塊萌芽性好,略好於徐薯22,苗多、苗勻、苗壯。該新品種耐寒、耐澇,高抗甘薯根腐病,中抗甘薯莖線蟲病和黑斑病,適於黃淮薯區和北方薯區作春、夏薯栽培。但其生長後期長期受溫光條件影響明顯,光照條件不足時乾物率稍低,濕度較大時薯塊上半部有萌芽現象。
產量表現
徐薯25參加國家甘薯品種北方薯區試驗,2004年鮮薯平均畝產1682.11公斤,居第9位,比對照減產13.00%;薯乾平均畝產544.96公斤,比對照增產1.97%。2005年鮮薯畝產1797.59公斤,比對照減產3.79%;薯乾畝產577.48公斤,比對照增產13.21%,增產極顯著。兩年平均鮮薯畝產1739.85公斤,比對照平均減產8.47%,居第8位;薯乾平均畝產561.22公斤,比對照增產7.46%,居第5位。平均烘乾率為32.17%,比對照徐薯18高4.63個百分點。2006年生產試驗結果:鮮薯產量三點平均2531.3公斤,比對照平均增產3.0%;薯乾產量平均899.3公斤,比對照增產22.8%;烘乾率在三個試點均比對照高,平均烘乾率35.3%,比對照徐薯18高5.2個百分點。
栽培要點
徐薯25萌芽性好,排種量可適當控制排種量,注意高剪苗或高溫癒合防治黑斑病。該品種屬中長蔓型,密度以3300株~3500株/666.7m2為宜。注意排澇降漬,確保豐產豐收。
鑑定意見
國家甘薯品種鑑定意見:該品種於2004年~2006年參加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的全國甘薯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07年3月經全國甘薯品種鑑定委員會鑑定通過。建議在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推廣種植。其他省區(市)根腐病和莖線蟲病區均可種植。
選育機構
建設在徐州農科院內的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是引領全國甘薯產業技術創新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甘薯研究所、國家甘薯改良中心、國家甘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江蘇省甘薯脫毒研究開發中心、國家甘薯種質徐州試管苗庫、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國家甘薯國外智力引進示範推廣基地、徐州甘薯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國家甘薯研究機構和科研平台均建於其內。業內專家譽稱“世界甘薯在中國,中國甘薯看徐州”。
甘薯研究中心現擁有1200餘份種質資源,按照國際規範標準,建立了種質管理資料庫,為我國獨一無二的試管苗保存庫和田間保存圃相結合的國家甘薯種質基因庫,擔負著為全國育種單位提供優異資源和國際種質交換的任務,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育種單位利用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篩選的優良親本已育成30多個品種;自主育成新大紫、徐薯18、徐紫薯1號、徐薯22至徐薯27等13個甘薯新品種,特別是高產抗病品種徐薯18育成後,徹底打破了我國甘薯生產用種由日本品種(沖繩百號)一統天下40餘年的局面,徐薯18年最高推廣面積達2299.5萬畝,據農業部種子總站統計,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自育品種推廣面積占全國甘薯良種推廣面積的50%左右,累計經濟效益達120多億元;針對甘薯生產普遍存在病毒病的嚴重問題,開展了甘薯病毒汰除、檢測技術及脫毒苗生產程式的研究,該項技術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其增產率最高可達80%以上,使農業高新技術直接用於生產,促進了我國甘薯產業一次新的革命;研創的主要品質分析方法和標準、根腐病室內鑑定方法、品種抗旱鑑定方法等正在全國推廣套用;編寫出版甘薯論著12部,創辦的《中國甘薯》專業刊物已出版8卷,發表研究論文420餘篇;取得科技成果23項,包括國家級成果5項,部省級成果11項,其中高產抗病甘薯新品種徐薯18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聞名於全世界;甘薯骨幹親本的研究和利用榮獲1998年度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甘薯脫毒薯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套用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澱粉型甘薯品種的高效栽培技術與套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甘薯種質資源評價、創新及育種利用獲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甘薯脫毒技術及其套用榮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亞蔬甘薯資源材料的引進利用及蘇薯7號等品種的選育推廣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激盪輝煌的足跡無不印證著農科院人的高尚與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