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

中國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前身是建立於1952年的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匯聚了中國大部分民族學與社會學的頂尖人才,如中國民族學與社會學的開拓者潘光旦、吳文藻、楊成志、吳澤霖、費孝通、林耀華和李有義等人,以及他們的學生陳永齡、宋蜀華、施聯朱、王輔仁、吳恆和王曉義等著名學者。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20世紀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民族學系,20世紀90年代擴大為民族學研究院,2000年更名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半個世紀以來,名稱和建制的變化,並沒有影響她致力於民族學教學與研究的宗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從該院畢業的民族學專業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國各地,多為棟樑之材。同時出版了大量在國內影響巨大的專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吳文藻、費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華主編的《民族學通論》、宋蜀華的《民族研究文集》、陳永齡的《中國民族學史》(英文版),還出版了全所歷年研究成果的論集《民族研究論文集》。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點是,以實地調查的材料為基礎,以中國的56個民族為主要研究對象。幾十年來,這已成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幾代人的學術傳統。

目錄

前言

概論

第一章生人之謎--生殖崇拜管窺

第一節生人的葫蘆

第二節出人的洞穴

第三節生殖器及性交崇拜

第四節生殖崇拜的其他象徵物

第二章為色?為後?--婚姻家庭與生育

第一節婚姻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婚姻與子嗣

第三節婚姻家庭與撫育

第三章虔誠的祈盼--求子習俗

第一節靈魂觀念與求子

第二節求鬼神拜佛祈子

第三節“架橋”、“補路”求子

第四節生殖崇拜與求子儀式

第四章希望與惶恐的交結--孕產習俗

第一節對孕育的認識

第二節孕育習俗

第三節分娩習俗

第五章從自然走向社會--誕生與人生禮儀

第一節出世:走向社會的開端

第二節人生禮儀

第三節餵養、招魂與拜乾親

第六章個體符號的標示--命名習俗

第一節西南民族姓氏來源

第二節命名習俗

第三節連名制

第七章走向蒼茫世界--社會角色的塑造

第一節社會角色的塑造

第二節成年禮

第八章理性?非理性?--生育觀念

第一節生育觀念及其內涵

第二節西南少數民族生育觀念的主要表現

第三節節育

第九章從傳統走向現代--傳統生育

文化的變遷

第一節計畫生育政策的宣傳和實施

第二節優生:人口素質提高的自然基礎

第三節優育優教:人口素質提高的社會基礎

第四節新型生育文化的構建

餘論--傳統生育文化與現代化的思索

一、人口數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質的提高

二、關於性別比例失調問題

三、婦女生育健康的思考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西南部分少數民族歷次人口普查人口統計一覽表

雲南省滄源縣勐董鎮帕良村佤族《村規民約》

中有關執行計畫生育政策的規定

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計畫

生育章程》(節選)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

雲南省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修訂)

後記

……

書摘

第一章生人之謎--生殖崇拜管窺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對於生命起源的思考與探索似乎從未停止過,石生人,水生人,植物生人,蛋生人,土生人,上帝造人,人源於猿等等。無論是科學的或非科學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都反映了人類對這一問題的艱難求索。

在人類發展初期,由於生產力極端低下,對於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和人自身生命情態的運動缺乏科學而理性的認識。大自然是一個有生氣而又變化無常的世界,日月運行,晝夜更替,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山崩地裂,雪落霜降,江河湖海奔流,植物榮枯,禽翔獸走,生死無常……它一方面賜予人們生存的各種物質,帶給人們衣食之源;另一方面又無時不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帶給人們不可抗拒的災難。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那么無助,那么脆弱和渺小,於是逐漸產生了對自然的神秘感、依賴感和敬畏感,並認為大自然有一種至高、至強、至大的力量在操縱,它和人一樣有靈魂,也有喜怒哀樂,但其力量遠遠大於人類,可以賜福於人,也可以降禍於人,只有對它進行膜拜,向它貢獻,才能消災弭難,才能獲得護佑。於是,與人類生存相關的諸多自然現象成為人類膜拜的對象,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河湖海、動植物、火、石、天地等等。可以說,宗教觀念的產生是人類基於自然與自身存在的互動關係思考的結果。

同樣,在人類自身繁衍和生命運動的過程中,早期的人類也並不了解生與死的奧秘。生命源於何處?人為什麼能生育?一個個幼體如何成長?人為何會形容枯槁?鮮活的生命為什麼瞬息消失?一個個的困惑迷茫著在今人看來似乎並不智慧的頭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