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會宗旨
宗旨是:以茶會友,廣交天下茶友。定期組織各類活動,在社會精英階層中弘揚和傳播中國茶道精神和推廣環保低碳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
組織架構
茶友會設主席團,理事會,秘書局和城市會館。
主席團是茶友會的領導機構,指導和規劃中國國際茶友會的發展方向。
理事會是茶友會的會員主體,設理事長,副理事長,理事,榮譽會員,名譽會員,會員。
秘書局是茶友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具體執行主席團決議和理事會決議。秘書局設秘書長和副秘書長。
各城市會館是茶友會的活動實體,以城市為單位。每個城市僅設一個中國國際茶友會會館。
總會館為中國國際茶友會會長單位,其他會館為中國國際茶友會副會長單位。
中國茶友會暨中國國際茶友會第一屆部分領導名錄(排名不分先後):
名譽主席:
原國務院副秘書長,現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 安成信
原全國政協常委、現任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中國名人工委主席 高占祥
原雲南省委副書記、省人大常委副主任、中共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丹 增
原廣西自治區人大副主任 洪普洲
常務主席:
原雲南省常務副省長、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牛紹堯
執行主席:
原雲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孟繼堯
主 席:
中國經濟貿易促進會主席、國際慈善研究院院長 吳曉春
秘 書 長:
中國紅色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健康養生學會副會長 曾麗雲
入會要求和申請
綜述
喜歡飲茶,樂於交友,認同中國茶文化,認同環保和低碳生
活方式。曾經或現在在擔當社會角色的某一方面做出過業績
或貢獻;具備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的茶友均可以申
請加入中國國際茶友會。
要求
1 有兩個以上茶會友會員推薦並得到秘書局或主席團批准
2 積極參加本會各類活動
3 按時繳納會費
申請
本會僅接受會員推薦。需由至少兩名以上本會會員推薦方可提交申請。
中國茶道精神概述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鏈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
什麼是茶道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
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
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儘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
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么,什
么是茶道呢?
日本對茶道的解釋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幾
百年來,在日本致力於茶到時間的人層出不窮,在長期實踐的基礎
上,近幾年才開始有學者給茶道下定義。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
: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
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
,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
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
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
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
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對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給茶道下定義,可難為了日本學
者。
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
“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
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
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
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
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
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
、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
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
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
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
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
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
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
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
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
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
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
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中國茶道“四諦”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
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
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
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
味嗜好,愛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
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
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
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
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
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
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
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
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
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
,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
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
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
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
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呢?
1.台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
敬、怡、真”台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
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
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
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
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2.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事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
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
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
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
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
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
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
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佣金
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
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
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
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
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
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
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
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
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
。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
毅”的儉德之行。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
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
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
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
,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
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
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
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
閒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
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閒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白雲南風雨
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
戴�的《賞茶》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閒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
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
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
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
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
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淨化,你將在虛
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且
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
:“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
皇甫曾的《陸鴻漸採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云: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
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
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
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
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
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
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
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
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
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
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
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
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民眾基礎,這種怡悅
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
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
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閒。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
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
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
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
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
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
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