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國河西化工機械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基地。1962年7月,國防部五院在四川瀘州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1964年4月,改稱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1月,改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院;同年北上,搬遷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978年10月,改稱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工業局;1981年5月,改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院駐內蒙指揮部;1999年7月,國防科技工業十大集團公司成立,內蒙基地改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
六院下屬六個骨幹單位:41所、46所、601所、602所和紅崗機械廠、紅峽化工廠。四十年來,六院共研製出30多個型號、50多種配方的戰略、戰術及宇航用固體火箭發動機。1970年,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返回式制動固體火箭發動機連續17次成功地將返回式衛星從太空送回地面。我國第一代、第二代陸基戰略飛彈兩級發動機的研製生產,壯國威、揚軍威,功載史冊。六院研製的上面級固體發動機――EPKM,兩度準確地將“亞洲二號”衛星和“艾科斯達一號”衛星送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我國第一個打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隨後開發研製的銥星變軌發動機將美國摩托羅拉銥星系統的12顆衛星準確釋放在預定軌道,為中國航天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四十年來,六院交付飛行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成功率為100%,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部級科技進步獎和重大科技成果獎300多項。以自己的實力成為民用航天有限公司的主體成員,承擔固體火箭發射小衛星的任務。
六院根據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面向市場,積極拓展,開發生產了P507稀土萃取劑、反相乳液共聚型聚丙烯醯胺、鋁粉漿、壓力容器、汽車後橋、森林滅火彈、纖維纏繞氣瓶、高回彈泡沫塑膠等民用產品,產品銷往十幾個省區。新成立的旅遊公司、建築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在市場運作中,已顯示出競爭的旺勢。軍品、民品、三產“三足鼎立”的態勢,在六院初步形成。
六院現有職工50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人,高級技術人員400多人。六院擁有先進的生產、測試設備和精密的分析儀器,具備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1997年1月,六院榮獲中國航天系統惟一一塊“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1998年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黨組授名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1999年評選為內蒙古自治區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9月,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授予六院“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稱號;2001年,六院黨委獲內蒙古自治區“全區黨的基層組織先進單位”稱號。
面對機遇和挑戰,六院與時俱進,確立了“質量立院、科技強院、效益富院,建一流研究院”的建院方針,制定了“十五”發展規劃,確立了六大發展戰略,開展了企業文化建設工程,繼續弘揚“兩星一彈”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為國防事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新世紀的征程中,六院願以其高質量的產品、精湛的技術和誠信守約的企業精神,竭誠為國內外朋友提供產品和服務,並不斷開拓新的合作領域
航天風采
河西公司,是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搖籃。30多年來,“河西”人艱苦奮鬥,研製、生產的各類固體發動機用於衛星、戰略和戰術飛彈,保持著難能可貴的不敗紀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末級固體發動機,於1970年4月24日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返回式衛星用制動火箭發動機,連續17次使衛星安全返回地面。1997年,河西公司榮獲航天總工業公司惟一的一塊“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近兩年,“河西”的固體發動機又參與27次飛行試驗,發發成功,保持著100%的成功率誰能想到,這些成績是在一個曾被定為“不投入、不支持、不發展”的單位取得的。80年代後期,河西公司陷入沒有新型號牽引,沒有預研課題,沒有技改資金的窘境。此時,公司黨委卻自己提出了火箭發動機“全軸擺動噴管”等一系列超前的預研課題。在最困難的時候,職工只拿70%的工資,並沒有影響他們攀登科技高峰的積極性。他們處處精打細算,需用幾百萬元資金的試車課題,僅用幾十萬元就完成。有的項目還獲得重大突破,有些技術成果成為國內外首創,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為了打破歐美對變軌發動機市場的壟斷,提高我國在國際發射市場中的競爭力,在沒拿到契約的情況下,河西公司冒著風險,開始研製近地點變軌發動機。沒想到,在兩次成功後,地面鏇轉試車失敗穿火,國際宇航界對我們的科研實力產生了懷疑。此時,“河西”人明白,後退,就意味著被擠出國際市場;只有奮鬥,才有生路。30個不眠之夜,“河西”人終於找到了穿火的原因,否定了法國顧問關於頭部密封失效的推斷,繼而採取了改進絕熱結構的措施。第三次試車開始了,河西公司的職工和家屬幾乎全都在試驗場邊翹首以盼。發動機噴射著巨大的火龍,規定的90秒試車時間順利通過,監視屏上顯示出與理論曲線完全吻合的性能曲線995年年底,由河西公司研製的近地點變軌火箭發動機與“長二捆”火箭配合,將亞洲二號和艾科斯達一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結束了“長二捆”發射衛星必須配用外國變軌發動機的歷史。如今,河西公司迎來加速發展的大好時機。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將伴隨“河西”人走向明天。
飛向36000公里
遠望太空,近看地球。這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時代。
從天到地,從地到天。古老的中國自1990年因成功發射亞洲衛星一號而一舉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以來,空間活動的一舉一動便超乎尋常地受到世人的矚目。去年1月26日,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發射亞太二號衛星時,發生了橫空爆炸、星箭俱毀的事故。此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認真研究了中美專家分析的故障模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0個月後,"長二捆"成功地將亞洲衛星二號送入太空。世界的目光再一次盯住中國。行家們注意到,在這次發射中,中國首次使用了河西化工機械公司設計生產的近地點固體發動機--EPKM。比起名揚世界的"長二捆"火箭,EPKM顯然還沒有得到外界足夠的注意。因為,在世人面前它還是首次"亮相"。
然而,也正是這一次的登台亮相,便亮出了它給世人的驚嘆一亞洲衛星二號發射成功,EPKM功不可沒。
高瞻遠矚的決斷
30年前,我國第一個固體發動機研製基地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市郊誕生了。大青山環抱著那個叫做南地的小地方,創業的歷程便始於這一片荒坡野地之中。對於聚集在此的優秀科技人員來說,條件的艱苦並不可怕,可怕是拿不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30年中,從我國1970年4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始,到我國曆次返回式衛星的成功回收,河西公司研製的不同型號的固體發動機都在發射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創造了100%成功率的奇蹟。或許是火箭發動機事業過於神秘的緣故,屢建奇功的河西公司,一直在歷史的消音器下默默地堅守在沉寂的荒原深處。飛轉的時間就這樣把封閉在大青山中的河西公司帶人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八年。這一年的11月,中國為美國發射"澳星"的契約在美國西海岸城市洛杉磯簽訂。該契約規定,1990年6月30日以前,中方必須將火箭豎立在發射塔架上進行一次試驗性發射,以證實中國火箭的運載能力能夠達到發射的要求。18個月後,我國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的首次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國人似乎僅僅知道這次試驗飛行把一顆巴基斯坦的科學試驗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而有效載荷部分還裝有一個直徑為1.4米的固體發動機這一事實,卻沒有多少人了解。那就是今天的EPKM的"雛形"。還是在"長二捆"火箭的研製期間。當時,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永志、"長二捆"火箭總設計師王德臣等人有這樣一種考慮:目前我國的"長二捆"火箭由於尚無國產的火箭上面級配套,因此制約了火箭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完整配套服務的能力,此番試驗何不自己造台上面級試它一回?1988年底,冒著凜冽的寒風,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副主任設計師朱維增受院領導的委派,帶領一個"三人小組"來到河西公司,向河西放出一個試探性的氣球:為"長二捆"火箭試驗飛行研製一個近地點變軌發動機,但這部分沒有專門的研製經費,要乾只能給150萬人民幣。150萬元是個什麼概念?原來,研製一種新型的固體發動機,除最終交付一台產品外,此前還要有一台發動機用於試驗,而150萬元,連研製一台發動機的錢都不夠!河西人會怎樣對待這個說起來多少有些"苛刻"的條件呢?雖然河西公司所處的環境相對閉塞,但河西人的觀念並不僵化。當時的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邵愛民、黨委書記李德然為首的河西公司領導班子透過這"苛刻"的視窗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市場,而且是國際市場。於是他們審時度勢,果斷決策:發揮自己多年研製固體發動機的優勢,全力開發國際發射市場需要的近地點變軌發動機,讓河西早日走向世界。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決策。樸實的河西人沒有過多地去計較那"苛刻"的條件。任務接下來便埋頭苦幹。15個月的時間,他們拿出了直徑為1.4米的固體發動機。作為"長二捆"火箭試驗飛行中的"試驗品",它與"長二捆"一起經受了1990年7月16日那次嚴峻考驗--如果試飛失敗,"澳星"契約即告失效。
"長二捆"火箭首飛成功,讓河西人看到了前景的光明。
初涉市場
"長二捆"火箭的試飛成功,證明了"長二捆"火箭具備了將9.2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到20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的能力。而只有再配以合適的近地點變軌發動機,才能將2.8-3.5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正好可以滿足國際上新一代重型通信衛星的運載需要。眾所周知,"長二捆"火箭幾次發射"澳星"所採用的變軌發動機均是由美國Thiokol公司生產的。"長二捆"火箭只能把衛星送到低軌道,而不能把衛星直接送到地球同步轉移位置。這樣一來,發射服務的市場就受到一定局限。中國航天界的許多知名人士首先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還是在1990年的7月,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駐美國洛杉磯代表處總代表黃作義先生為"長二捆"火箭試飛之事來到西昌。這位研製"長二捆"火箭的首倡者之一、在中國航天承攬對外發射服務任務中有著特殊貢獻的人物,在西昌第一次向當時的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劉紀原提出了研製中國自己的EPKM的建議與構想,得到了劉紀原副部長的肯定與支持。黃作義很快找到同在西昌參加試飛的老同學、河西公司固體發動機設計所副總設計師王寶山商議此事,王寶山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經向河西公司領導匯報,得到公司領導的全力支持。
決心要把中國的固體發動機推向國際市場的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副總裁陳壽椿、"長二捆"火箭總設計師王德臣等人此時也不辭辛苦地往返於北京和呼和浩特之間積極策劃,緊張地進行協調和論證工作。
很快,在尚未拿到一份購買契約,甚至沒有哪家公司有購買意向的情況下,"河西"已緊鑼密鼓地把研製EPKM的工作開展起來。
市場沒有辜負河西人的一片苦心
。
1992年4月,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組團赴美,在著名的AlphaLyricom公司一間大會議室里,雙方就使用"長二捆",火箭及EPKM發射衛星事宜進行會談。該公司專門請來休斯公司專家做顧問。河西公司派出了EPKM副總設計師王寶山隨團"出征"。在這次會談中,美國專家對中國新生的EPKM進行了第一次技術評審,儘管評審中提出的問題達到近百個,但EPKM終究引起了行家們的重視。
就在同年的10月份,一個讓河西人不會忘記的神秘人物一亞洲衛星有限公司衛星運作經理邱雅惠博士出現在河西公司EPKM的研製現場。邱是位美籍華人,作為亞星公司的代表,邱博士此行帶有明顯的考察性質。當然,他是衝著EPKM來的。
河西人最大限度地向邱博士敞開了自家的大門,以自己雄厚的技術實力、自己的熱情與真誠,贏得了邱博士對河西的信任與好感。
時隔不久,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亞洲衛星有限公司在北京簽訂了用"長二捆"火箭發射亞洲衛星二號的契約。同時宣布,亞星公司購買一台河西公司生產的EPKM,與"長二捆"火箭配套承擔發射亞洲衛星二號的任務。
自此,EPKM有了用武之地。"河西"邁出了走向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陰雲籠罩的日子
契約的簽訂,著實讓封閉久了的河西人興奮不已,但同時也感到了自己肩上扛著沉甸甸的責任與承擔的巨大風險。
這是河西公司第一次與外國公司打交道,一上來面對的就是世界上著名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亞洲衛星有限公司。EPKM又是第一次用於發射外星,事關發射的成與敗。萬一因EPKM導致發射失敗,其後果讓人不敢想像。
或許是出於同樣的考慮,亞星公司稱:EPKM是整個發射項目中最惹人注目的關鍵。從契約簽訂之日起,河西公司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就是契約上規定的EPKM七次試車能否成功。EPKM不同於河西公司以往研製的發動機,除要進行各種例行試驗,還要進行動力學、熱力學耦合分析及發動機轉動慣量、動平衡試驗等,這些都是河西人過去很少或未曾做過的。第一次試車是在契約簽訂兩個月後的5月31日進行的。亞星公司特意派來了邱雅惠博士和國際保險界專家菲力甫·梅先生;中國方面的有關專家也一同聚?quot;河西"。這是EPKM第一次見"公婆"。短短90秒鐘的試車過程,因為承載了太多的責任與太大的風險,此時便顯得格外漫長。好在人們看到的是一次成功的試車。
這年9月,美國艾科斯達衛星公司緊隨亞星公司後塵,選擇了中國的"長二捆"火箭,也選擇了中國的EPKM。用"長二捆"火箭為該公司發射美國製造的艾科斯達一號、文科斯達二號衛星,同時購買兩枚中國生產的EPKM的契約正式簽訂。EPKM的試車工作仍在有步驟地加緊進行著。繼第一次試車成功之後,第二次試車也獲得了圓滿成功。
然而,一帆風順的事情畢竟只是少數。1994年1月31日,冰天雪地的塞外草原迎來了又一批外國客人,他們是亞星公司總裁傑克遜、美國艾科斯達衛星公司副總裁斯卡特以及美國馬丁公司項目經理約翰、法國顧問涅日達等等,又一次試車開始了,發動機在鏇轉,火焰伴隨巨大的響聲向外噴射。當發動機工作到43秒時,發動機突然出現故障。頓時,大火吞噬了鋼結構的鏇轉試車台,100毫米厚的推力牆板燒得變了形。面對熊熊大火,河西人驚呆了。迅速查找試車失敗的原因,成了河西人的當務之急。經過分析,他們初步認定是由於發動機頭部的一個部件的材料缺陷所致。半年以後,經過改進的EPKM再次被送上鏇轉試車台。不幸的是,這一次試車僅比上一次多"挺"了幾秒鐘。發動機鏇轉至51秒時,同樣的故障再次出現了。兩次試車失敗,震驚的豈止是河西人?!國際宇航界、保險界的震驚程度決不亞於"河西"。衛星用戶--亞星公司、艾科斯達衛星公司更是關注至極,心存恐慌。
此時,美國一家生產固體發動機的公司"乘虛而人",藉機推銷自己的產品,想以此取代中國的EPKM。
河西公司猶如陷進"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境地。試車失敗後的第二天,河西公司黨委召開緊急擴大會,部署安排事故分析工作。憑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頑強信念,河西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分析起故障原因來。
河西公司EPKM總設計師邵愛民親自組織設計人員進行故障分析,採取措施改進方案。為保險起見,"河西"的技術人員專程赴北京請教專家、翻閱資料。經過20多天的艱苦細緻的工作,他們大膽推翻了第一次試車失敗的分析結論,也否定了某外國專家提出的"發動機頭部密封失敗"的推斷,大膽確定了是由於鏇轉試車時固體發動機頭部燒蝕嚴重而造成穿火的原因。1994年10月,又一次鏇轉試車的前一個晚上,EPKM副總設計師王寶山接到了一個從香港打來的長途電話。電話中的一句話令王寶山至今難以忘懷:"此次試車,不成功便成仁"。那話音在王總的耳畔迴響了好一陣子。電話是亞星公司代表邱雅惠打來的。已經有了兩次試車失敗的"記錄",再次試車非同一般。正如中國常說的一句老話:"事不過三",它將決定"長二捆"火箭及EPKM承接對外發射服務的命運。對於用戶來說,此時只能做出"不成功便成仁"的選擇,而對於河西公司來說,EPKM就好像是公司的"半個飯碗",一旦再次試車失敗,人們剛剛看到的希望又將破滅。10月30日下午,不同尋常的EPKM試車吸引著河西公司幾千名職工、家屬走出家門。在離鏇轉試車台不遠的馬路邊、草坡上,"到處可見河西人的身影;電視螢幕觀察大廳,此時也座無虛席。人們對此次試車給予了空前的關注。5點10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衝破了寂靜的曠野,鏇轉的發動機射出的火花翻騰狂舞。43秒通過了,51秒通過了,90秒也通過了--試車獲得圓滿成功!在以後的多次鏇轉試車中,EPKM再沒有了失敗的記載。中外專家們看到了河西公司在試車前提供的預示理論曲線與試車後的實際曲線的驚人的吻合。亞星公司聘請的一位專愛挑毛病的顧問這時也不得不承認:"河西公司的鏇轉試車試驗問題,看來是徹底解決了。
EPKM的信譽度獲得了空前提高。亞星公司在其主辦的《亞星通訊》上這樣介紹EPKM:"中國研製的近地點發動機是中國目前製造的最大型的並且是第一個作為商業用途的近地點發動機。EPKM是專為中國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而設計的,在性能效益上與其它同類發動機比占有一定優勢。河西公司終於一掃籠罩在自己頭上的陰雲,迎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有其志必成其事
EPKM的研製成功並投入商業發射,使"長二捆"火箭具備了向國際發射市場提供完整配套服務的能力。
如果說是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的不懈努力,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與亞洲衛星有限公司、美國艾科斯達衛星公司的大膽選擇,把河西公司推入了世界舞台的話,那么河西公司自身在扮演著怎樣一個角色呢?
說起與外國人的交往,河西人自感慚愧。在接觸EPKM的研製工作以前,河西人很少有與:外國進行技術交流的機會。起初,他們不知道怎樣與外國人打交道;談判桌上,更是不善於運用"外交辭令"般的語言。然而河西人不自卑,他們對自己的技術實力充滿自信,相信自己可以闖開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時至今日,河西人憑此信念已經舊貌換新顏。事實證明,"河西"的路走對了。不論是河西人自己,還是與河西公司有著密切合作關係的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大概都有這樣的感覺;通過開發EPKM,河西人實實在在地走向了世界,這個意義已遠遠超過了EPKM本身。在長達三年多的研製生產EPKM的過程中,往返於中美之間的技術協調會共開了8次,其中4次在美國,4次在中國。通過參加協調會,河西公司熟悉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運作方式,從會議檔案的格式到會談內容的準備,"河西"越來越應付自如。想到1993年第一次前往美國普林斯頓馬丁公司總部參加協調會的情景,河西公司EPKM總設計師邵愛民、副總設計師王寶山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一次有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四五十人參加的會議。馬丁公司代表和用戶顧問不斷向中方提出自己的問題。儘管美方的態度是友好的,問題卻提的相當深刻,這讓剛剛跨出國門的"河西"代表感到,參加這樣的協調會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河西人在一次次的技術交鋒中成熟起來。按照契約規定,河西公司先後完成了許多以前在國內從未做過的試驗項目,技術水平上升了一個檔次,同時也使自己成為國內研製固體發動機領域的權威。重要的是,通過研製EPKM,"河西"公司的一批年輕人鍛鍊成長起來。在參與EPKM的研製工作中,不少技術人員搞出了自己專業領域中的成果,由此晉升為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的為數不少。僅在河西公司固體發動機設計所,三年時間內就評上研究員1名、35歲以下的青年高工6名。EPKM象一塊巨大的磁鐵,把河西公司五千名職工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了一起。EPKM讓河西人揚眉吐氣倍感自豪。同樣的大環境,卻常常會出現盛衰盈虧兩重天的局面。慨嘆此景的人們發現,河西公司正是因為及時把握住了機會,才使自己的命運發生了質的變化。如果當初河西公司沒有選擇EPKM,今天的河西或許就還是昨天的河西。"有其志必成其事",河西公司的成功為國人樹立了一個撞開國際市場之門的典範。
精采的故事在後頭
1995年12月28日晚,在峰巒起伏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二捆"火箭以雷霆萬鈞之勢直衝雲天,把美國製造的艾科斯達一號衛星穩穩地送入預定的近地軌道。火箭起飛114分鐘後,衛星控制的EPKM點火,把衛星送上遠地點為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對河西人來說,那是最難熬的114分鐘。
著名的"長二捆"火箭總設計師王德臣曾有這樣的評價:"河西的EPKM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其可靠性不低於國際市場,我們信得過。艾科斯達衛星公司項目主任、加籍華人張海明先生則說:"中國為此次發射做了很大努力。發射成功後,雙方的合作前景將相當廣闊。"這些話,不是對河西公司最好的肯定么?!當EPKM按時點火的喜訊傳來時,河西人喜悅的心情難以言表。無論是在西昌發射場的試驗隊員,還是遠在呼市的公司職工,歡慶勝利的鞭炮在兩地同時響起。他們應當為勝利歡呼,他們應當為自己歡呼。常年"養在深閨"的河西公司,今天終於可以在世人面前盡情展露芳姿。僅僅不過三年的時間,"河西"認識了世界,世界認識了"河西"。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已向河西公司敞開:從1996年到2002年,中國將為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先後發射22顆銥星,研製銥星變軌發動機的已在"河西"進入最後階段;去年4月,美國聯合技術公司有意把河西公司的EPKM列入該公司的"軌道車"(ORBUS)系列,作為EPKM的代理商,以共同開發美國和歐洲衛星發射市場,雙方已就有關事宜簽署了《備忘錄》;
去年6月,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美國蘿拉空間系統公司簽訂了用"長二捆"火箭發射全球星的契約,新的EPKM的研製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河西敲開了國際市場大門。36000公里高的天幕上,打上了兩個大大的中國字--"河西"!
航天精神
河西精神艱苦創業 自強不息 獻身航天
服務大局 團結協作 嚴謹務
圖強 變革 誠信 團隊
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 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 大力協同 勇於攀登
用能人建 新制精幹 軍拓展民
科技創新 多種經營
決定的事就要快乾 乾成 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