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戰略飛彈

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民兵”2固體燃料分導式彈道飛彈和蘇聯的SS-9、SS-13液體燃料分導式彈道飛彈。 SS-18、19兩種型號的飛彈系前蘇聯70年代末80年代初裝裝備部隊的地下井發射的第四代洲際彈道飛彈,主要用於打擊軟目標。 SS-27(“白楊”-M)是俄羅斯90年代研製、部署的最新型戰略核飛彈,也是90年代世界上部署的惟一新型陸基洲際彈道飛彈。

ground based strategic missle
美國和俄羅斯龐大的陸基核武庫,源自長達半個世紀的核軍備競賽。從二次大戰後至50年代末,美國和前蘇聯在核彈頭、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制導控制技術方面取得了實質性實在,研製出了世界第一代戰略彈道飛彈。典型的型號有美國“雷神”中程飛彈、“大力神”2洲際飛彈和前蘇聯SS-5中程飛彈、SS-6洲際飛彈。這一代飛彈的特點是使用液體推進劑、從地面發射。飛彈彈頭的重量為1-3噸,命中精度為圓公算偏差4-8公里,由於戰術技術性能較差,目前已全部退役。
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蘇研製出第二代地彈道飛彈,雖然仍採用可儲存液體推進劑,但已將重點轉向固體彈道式飛彈和分導式多彈頭的研製。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民兵”2固體燃料分導式彈道飛彈和蘇聯的SS-9、SS-13液體燃料分導式彈道飛彈。至1969年前,前蘇聯已經裝備了1029枚陸基洲際飛彈,美國為1054枚。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美、蘇的陸基戰略飛彈是提高飛彈生存方面做了許多改進。一方面加固地下發射井提高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則採用陸地機動發射方式,同時對彈體本身也進行了加固。並通過採用計算機系統進行彈道預測,提高了命中率。這一期間主要代表型號有美國的“民兵”3和蘇聯的SS-18、SS-19及SS-24、SS-25洲際彈道飛彈。80年代後,陸基戰略飛彈進一步小型化、機動化;制導系統也作了新的改進,如採用星光中繼制導和雷達相關末制導技術,命中精度進一步提高,圓公算偏差100米;通過採用速燃發動機,可以使飛彈最為脆弱的助推段壓縮在80公里高度以下,並採用表層噴塗抗雷射材料或其它防護材料,以提高自身防護能力。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是美國的“和平衛士”(MX)和俄羅斯的SS-27(“白楊”-M)戰略彈道飛彈。
俄羅斯:陸基飛彈挑大樑
在俄羅斯戰略核武庫中,陸基飛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技術一直落後於美國,而在俄羅斯廣袤的國土,為陸基飛彈提供了良好的發射位置,因此,陸基戰略飛彈便成為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骨幹,總體作戰能力超過了全部核力量的一半以上。俄現役陸基戰略飛彈不僅刑號多,數量也很大。主要有SS-18、SS-19、SS-24、SS-25和SS-27(“白楊”-M)等5種刑號共796枚。其中SS-18飛彈180枚,每枚10個彈頭:SS-19飛彈160枚,每枚6個彈頭;SS-24飛彈46枚,每枚10個彈頭;SS-25飛彈370枚,為單彈頭;SS-27飛彈40枚,也為單彈頭。
SS-18、19兩種型號的飛彈系前蘇聯70年代末80年代初裝裝備部隊的地下井發射的第四代洲際彈道飛彈,主要用於打擊軟目標。該飛彈在美國和前蘇聯的核軍備競賽及核裁軍談判中曾產生過重大影響。SS-18型飛彈是兩級液體燃料重型洲際彈道飛彈,有效載荷可達73噸,有四種型號,最多可攜帶25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戰略核飛彈。該飛彈實防能力強,其彈道計算機系統可以測量飛彈對於預定彈道的偏差,並可及時糾正,或使飛彈按重新選定的彈道飛行。命中精度為260至430米。SS-19飛彈是兩級液體燃料際飛彈,命中精度300米,毀傷目標的機率高達99%。該飛彈除具有強大的打擊軟目標能力外,還具備較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
SS-24、SS-25型飛彈屬於產蘇聯第五代洲際彈道飛彈。SS-24型於1987年開始服役,為三級固體燃料洲際飛彈,命中精度為200米,是世界上第一種以鐵路機動方式部署的現代陸基洲際道彈飛彈。它可以部署在火車的三節車廂內,其中一節為可直立的發射架,另外兩節用來提供支援與搭載人員。該飛彈發射車具有防探測、防監視和武器控制系統,打擊能力比SS-18、SS-19型強得多,是一種能夠有效打擊硬目標的武器。SS-25型陸基彈道飛彈1985年裝備部隊,是目前世界上首先完成部署的小型機動式洲際彈道飛彈,投擲量僅為762公斤,比SS-24的投擲重量少近200公斤,僅攜帶一枚命中精度為200米,當量為75萬噸的核彈頭。據美國研究部門稱,由於SS-25洲際彈道飛彈可以在公路上機動發射,使得該飛彈不僅再裝填十分簡便,而且也不容易被對方探測系統鎖定,從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另外美國還推測,該型飛彈可用來在擴大的核戰中當作預備武器來使用,可以在美國對俄實施第一波核攻擊後,重新選定美國的戰略目標進行報復性打擊。
SS-27(“白楊”-M)是俄羅斯90年代研製、部署的最新型戰略核飛彈,也是90年代世界上部署的惟一新型陸基洲際彈道飛彈。該飛彈射程為10050公里,採用一級固體火箭和末助推,部署方式為公路機動或地下井。
SS-27飛彈於1994年12月20日開始發射試驗,至1998年12月正式裝備部隊,共進行了6次發射試驗。目前,俄戰略火箭軍已裝備了2個飛彈團,共擁有該型飛彈40枚。“白楊”-M是一種單彈頭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其主要改進是在分系統套用了更先進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特殊彈道的彈頭、命中精度更高的制導系統以及快速發射等新技術成果,戰術技術指標明顯優於SS-24和SS-25。該飛彈彈頭可以對付現有任何一種反飛彈防禦系統,只有當反導飛彈直接命中“白楊”-M型飛彈的彈頭時,才能將其從軌道上擊落,而這種結果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另據美國有關方面的報告,美國人至今也未搞明白,該飛彈是如何躲避美電子監測系統的。也就是說,“白楊”-M可以對抗美國最引以自豪的電磁脈衝干擾系統,並能夠毫無問題地攻擊美國的任何戰略目標。而據俄羅斯軍方稱,“白楊”-M型彈道飛彈的技術性能和作戰效能要比美國現役的陸基戰略飛彈領先5至8年。
陸基戰略飛彈是指飛彈從陸地發射打向遙遠的敵方。對核大國而言,如果自己的核彈不能打到假想敵領土上,核威懾就是無效的。海基戰略飛彈可以由核潛艇秘密運載到離敵方更近的地方發射,陸基飛彈則只能在本土發射,這要求它的射程更遠,並在遠距離飛行後仍能保持一定的準確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