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史

中國繪畫史

中國繪畫史,是一部記錄繪畫文化在中國的歷史過程,展現了繪畫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影響力,是中國經典文化之一。

基本信息

《中國繪畫史》五代

五代十國歷時53年,雖然紛爭並峙,但在繪畫創作方面並沒有停止,仍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五代十國的書

畫,在唐代和宋代之間形成了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變化和面貌。中原地區的戰亂,並沒有使得寺廟壁畫的創作陷入停頓,但是風格都依託於吳道子的風範之下。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則將唐人的水墨法大大發展了,出現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南唐的相對安定和其統治者對書畫藝術的偏好,使得南唐繪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畫院的創立為畫家開闢了新的出路和去向,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左右民間的繪畫觀念和風尚。人物肖像畫宗教畫仕女畫都有名手出現,皆從前代的吳道子和周昉等處脫胎。在山水畫上,則出現了與北方相異的江南山水畫派,它的開創者時著名的畫家董源。花鳥畫也由於宮廷貴族的喜好而逐漸發展起來。南唐的著名畫家有曹仲玄、周文矩、顧閎中、王齊翰、高太沖、董源、徐熙、趙乾和衛賢等。地處內陸的西蜀則因為晚唐以後不斷有畫家避亂入蜀,也設立了畫院,在宗教壁畫的創作方面極為興盛,宗教人物畫方面則出現了貫休、石恪等有變形風格的作品和寫意畫法。同時代的花鳥畫則顯得極其精緻,黃筌父子是其完善者和光大者。

北宋

北宋繼承了五代西蜀和南唐的舊制,建國之初,就在宮廷中設立了“翰林書畫院”,對宋代繪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培養和教育了大批的繪畫人才。徽宗趙佶時的畫院日趨完備,“畫學”也被正式列入科舉之中,天下的畫家可以通過應試而入宮為官。這是中國歷史上宮廷繪畫最為興盛的時期。北宋畫壇上,突出的成就是山水畫的創作。畫家們繼承前代傳統,在深入自然,觀察體驗的過程中,創造了以不同的筆法去表現不同的山石樹木的方法,使得名家輩出,風格多姿多彩。李成和范寬為其代表。花鳥畫在北宋時期的宮廷繪畫中占有了主要地位,風格是黃筌的富貴之風,

中國繪畫史中國繪畫史

直到崔白等畫家的出現才改變這個局面。北宋人物畫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宗教繪畫和人物肖像畫及人物故事畫、風俗畫的創作上。武宗元、張擇端都是人物畫家中的卓越人物。

在北宋時,除了宮廷和民間各自存在有數量可觀的職業畫家之外,還有一支業餘的畫家隊伍存在於有一定身份和官職的文人學士之中。他們雖然不以此為業,但是在繪畫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討方面,都有顯著的特點和突出的成就,並且已經自成系統,這就是當時被稱作“士人畫”,後來被叫做“文人畫”的一類。以官僚貴族和文人身份參與繪畫的創作活動,古已有之,但是那些人的作品和職業畫家的作品沒有分別,也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從北宋中期以後,蘇軾、文同、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畫壇上活躍起來,文人畫聲勢漸起。蘇軾明確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並且認為士人畫高出畫工的創作。他們還為士人畫尋找到了一條發展脈絡,唐朝的王維甚至東晉的顧愷之都變成了這一體系的創始人,強調繪畫要追求“蕭散簡淡”的詩境,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主張即興創作,不拘泥於物象的外形刻畫,要求達到“得意忘形”的境界。採用的手法主要是水墨,內容從山水擴展為花鳥,這一時期文人貴戚出身的山水花鳥畫家增多與此有關。這股潮流的興起,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但對後代的中國繪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在一個時期內,左右了中國畫壇。

南宋

南宋的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號稱“南宋四家”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他們各自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

中國繪畫史中國繪畫史

造。

文人畫在南宋時期除了在理論上進一步展開討論以外,在實踐中也有令人矚目的成就。米友仁的“雲山墨戲”,揚補之的墨梅,趙孟堅的水仙蘭花都為世所重。被稱為“四君子”,時至今日仍被畫家看重的梅、蘭、竹、菊,在南宋時已基本成為文人畫的固定題材。

南宋的著名人物畫家有李唐、蕭照、蘇漢臣等。他們的人物畫創作,很多都與當時政治鬥爭形勢有關,多選擇歷史故事及現實題材,擅長減筆人物畫的梁楷的出現,則為中國人物畫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內容簡介

《中國繪畫史》 是陳師曾先生1922年在濟南主講“中國美術小史”課程的講座記錄稿。
《中國繪畫史》提綱挈領地介紹了三代至明清中國繪畫藝術的歷史,梳理歷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家等,內容全面、語言凝練,是一本中國繪畫的簡明通史。
《中國繪畫史》為中國繪畫史研究開山之作。陳師曾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美術普及教育,旨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成就推廣給國人,本書便是先生這一教育信念的結晶。

作者簡介

陳師曾,民國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先生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以書畫家兼作史論探討,開中國繪畫史研究之先河。先生為人坦蕩熱忱,與魯迅、李叔同等民國大師皆為好友,發掘推崇齊白石更是一段畫壇佳話。先生去世後,梁啓超說:“師曾之死,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