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相關

2015年1月8日南充市舉行“建設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座談會”。參會學者指出,早在明代,大畫家用南充產綾作畫,已成為一種時尚和首選。
據承建單位“依格爾”董事長張和才介紹,根據初步構想,該館主要分為收藏、傳承、教育、紀念、旅遊、休閒六大功能。通過這些功能,向世人展示南充絲綢歷史文化,激勵新一代絲綢人將事業融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來自南充市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圍繞該館的建設獻計獻策。西華師大學者康大壽以自己多年來對絲綢歷史文化的挖掘、研究認為,南充絲綢歷史文化十分厚重,史書史記對此多有記載。如清代時期,蓬安縣“點桑、地桑、壓條”方式,成為桑樹繁育新技術;明代,中國諸多大畫家,均使用南充產的綾,作為畫畫的原料,以此代替宣紙。康大壽指出,研究發現,當年南充產綾的經緯較蘇杭產品稍疏,利於墨汁被吸收。
南充絲綢唐代時就被傳到日本並被收藏。座談會上,專家指出,四川保路運動參與者、西充人士白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就在奈良博物館中發現被珍藏的南充綢緞。該館介紹稱,此緞來自中國,為中國的蜀紅。史載,蜀紅主要產地為清順慶。康大壽認為,建設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南充值得收藏的相關歷史與文化太多太多。
市委黨校教授、南充市經濟學家宋先鈞認為,絲綢博物館不等於歷史博物館,後者注重歷史必須較真,前者必須富麗堂皇。歷史走到今天,絲綢博物館的建設重在創意。要扯人眼球、留下記憶、誘發消費興趣。在展示南充絲綢歷史與文化的同時,還要讓南充的絲綢產品成為消費者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