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源
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文章說,曾幾何時,“中國綜合徵”一詞只出現在一部同名驚悚電影中——1979年好萊塢出品,由簡•方達、傑克•雷蒙和麥可•道格拉斯主演。電影描述的是如果美國的一座核電站熔化,燒穿地球直達中國,那會發生什麼。
面對日益發展的中國,西方表露出心理學中“迷失”、“歇斯底里”與“妖魔化”的病態心理。這種反應被稱之為“中國綜合徵”。伴隨著在近30年來中國的迅速崛起,中國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中央王國”,被妒忌、羨慕、焦慮、擔心乃至怨恨等種種情緒包圍。對中國的著迷或困惑,給西方的學術界和新聞界帶來深刻的影響,要么極度認可,要么對中國莫名其妙的巨變產生無限樂觀或極度悲觀的情緒。
中國熱
在1999~2009年這10年裡,中國無所不在,與其他讓人又愛又恨、處處可見的新鮮事兒如谷歌、多任務處理系統一樣,占據所有人的頭腦。
2009年12月8日,美國一家媒體跟蹤組織將“中國崛起”列為近10年來最受關注的新聞,甚至連伊戰和“9.11”都比不上。這個新聞關鍵字想說明的是以下這些內容:中國是製造業巨人、出口冠軍;中國經濟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比如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新增富豪的數量;那裡的生活節奏馬不停蹄,但整個國家也遭遇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國國庫深藏數萬億美元,它還擁有越來越多的戰略性資產,比如非洲的資源和西方的各種公司;中國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市場,擁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手機和網際網路用戶……
類似的“中國之最”數不勝數。專家學者們試圖通過研究中國的過去來預測它的將來。“中國綜合徵”如今喚起了種種情感:恐懼、輕蔑、敬畏、驚嘆、著迷、自豪。無論是對中國產生興趣還是因中國而發生辯論和爭吵,這都說明了中國的無所不在。
2001年,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中國熱”愈加升溫。世界其他國家把奧運會視為對中國的考驗,他們都想知道奧運會是否及將如何調和其諸多矛盾。與此同時,中國把奧運會作為一個分水嶺,因為它終於得到了承認和稱讚。
曾被誤診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人警告,中國將無法養活其迅速增長的人口。因為,根據英國人馬爾薩斯的理論,食物是以線性增長的,而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然而,中國人如今並沒忍飢挨餓,他們反倒增強了競爭力。於是,今天的“馬爾薩斯”們又提出了另一個論點:“如果所有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生活,那得要兩個地球才行。”據說,中國的經濟成長和能源需求將把這個星球破壞掉。就這樣,中國的成功被看成不祥之兆。
不錯,中國的確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但中國人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中國政府用於環境領域的支出每年遞增15%,並有5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森林。自1990年以來,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增加了近兩倍。許多城市的環境得到了改善,污染氣體的排放量開始下降。對環境保護日益敏感的中國人似乎正在成為一支社會力量。
之於美國
正當美國人擔心中國是否已成為“科學發電站”時,英國出版的《自然》雜誌認為美國人患上了“中國綜合徵”。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2007年2月下旬發布了《2006年度科學和工程學指標》(nsf.gov/statistics/seind06)一書,書中指出中國的科學事業快速發展,目前用於研究的經費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3月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認為,這本書應該更名為《中國來了!》(Here Comes China),因為書中多次提及中國,比如中國對研發的投入大幅增加;在美國獲得科學和工程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比其他任何一個外國國家都多,等等。
之於歐盟
歐盟患上“中國綜合徵”, 歐盟正姍姍來遲地認識到中國的市場威力。有關中國的全球化面貌及其對歐盟成員國經濟的衝擊,正前所未有地盤踞於歐洲領導人的心中,他們意識到中國對迄今仍沾沾自喜的歐洲的威脅在加大,而且所影響的領域不止一個。如果說指責中國不久前還是歐盟官員們的一項時髦運動,那么如今它已經演變成為某種強迫性的行為,用於躲避降臨至家門口的可怕妖魔。中國將貿易當作決定性的實力武器,長驅而入海外市場。歐洲的議員們如今亂成一團。
歐盟-中國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是雙方蓬勃發展的貿易,其雙邊貿易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2006年,歐中貿易額達到2540億歐元,並且貿易平衡一直不變地朝向有利於中國。這給歐盟官員們敲響了警鐘,他們得通過對話而不是對抗遏止這股擴張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