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

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作者,漆俠,由經濟日報出版社於1999-1-1出版。

概述

原價:76.00元
作者:漆俠 著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ISBN:9787801274625
頁碼:141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出版時間:1999-1-1
印刷時間:1999-1-1
字 數:935000
商品標識:[ProductID]

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書摘與插圖

內容簡介

兩宋統治的300年間,是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高度發展的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漫長里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本書作者考察了宋代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和社會經濟生活的諸方面。首先,論述了農業、手工業的巨大發展,揭示了封建租佃制關係300年間的演進,以及宋代封建國家的賦役制度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對宋代商業、國內外貿易、城市經濟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做出了考察;對茶、鹽、酒、醋、礬的生產和封建國家專利制度進行述評;對宋代貨幣、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狀況及其運動作出闡述。本書還對宋代社會的經濟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歷史上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從而達到了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出了規律性認識。

作者簡介

漆俠,1923年3月生於山東巨野龍堌集。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鏇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史學部學習,並於1953年3月肄業。1951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3年12月至今先後任天津師院、天津師大、河北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現任河北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和科研工作,198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培養了一批碩士生和博士生。1986年獲得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對中國農民戰爭史、中國古代經濟史和宋史都曾進行探索,有自己的見解。著有《王安石變法》、《宋代經濟史》、《秦漢農民戰爭史》等專著,以及包括《求實集》、《知困集》在內的上百篇論文。

目錄

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上冊)
總序
關於中國封建經濟制度發展的階段問題(代緒論)
一、關於中國封建經濟制度階段的劃分
二、戰國秦漢時期(前476—184年):封建制度確立、封建依附化關係發展階段
三、魏晉隋唐時期(184—884年):莊園農奴制階段
四、宋元明清時期(884—1840年):封建租佃制占主導地位階段
五、認真開展宋代經濟史的研究
第一編 宋代農業生產與土地諸關係
第一章 宋代的人口和墾田
第一節 宋代人口的增長
第二節 封建制度對人口增長的制約
第三節 宋代墾田面積的擴大
第四節 勞動人口的分布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第二章 宋代水利事業的發展
第一節 有關農業生產-9水利關係的議論。宋政府對興修水利的重視和推動
第二節 以疏浚河道和淤田為主的北方水利事業
第三節 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兩浙路水利事業的突出發展
第四節 江南東路的高產穩產田:圩田
第五節 福建路水利建設的特點。沿海人民“與海爭地”的鬥爭
第六節 水利灌溉技術的進步和灌溉工程的管理
第七節 地主豪紳對水利工程的霸占和破壞
第三章 農業生產工具、種子、肥料以及經營方式和單位面積產量
第一節 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和改良
第二節 種子的引進、培育和優良品種的推廣
第三節 糞肥的使用。有關糞肥的理論
第四節 各地區的農業經營方式
第五節 各地區單位面積產量
第四章 商業性農業、經濟作物的發展。多種經營的漸次展開
第一節 棉花的種植及其向江西、兩浙諸路的傳播
第二節 麻的種植和擴大。蠶桑業的獨立發展
第三節 甘蔗種植的擴大
第四節 果樹種植及其專業化
第五節 蔬菜業的大發展
第六節 藥物的種植及其發展
第七節 養花業的發展
第八節 經濟林木的植造和經營
第九節 養魚業的發展
第十節 第一章至第四章結論
第五章 宋統治地區內各民族的社會經濟制度。封建經濟制度及其高度發展
第六章 宋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狀況
第七章 宋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狀況
第八章 宋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下):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關於宋代土地所有制演變的幾點認識(第六、七、八章結論)
第九章 宋代地租形態及其演變——兼論地價及其與地租的關係
第十章 宋封建國家的賦役制度(上)——封建國家、地主、農民

之間的關係
第十一章 宋封建國家的賦役制度(下)——封建國家、地主、農民之間的關係
第十二章 宋代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第一編結論)
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下冊)

書摘與插圖

第一編 宋代農業生產與土地諸關係
第一章 宋代的人口和墾田
第二節 封建制度對人口增長的制約
個體小生產要求勞動力更新,使人口能夠按照它的需要增長起來。但是,另一方面,封建制度對人口的增長,又起著明顯的制約作用,使其不能漫無限制地增長,封建時代的宋代人口規律的特殊性又從這裡表現出來。
宋代戶口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口數與戶數是極不相稱的。例如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戶數是8677677,而口數則僅有19930320;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的戶數是12462317,而口數則僅有26421651①,每戶平均不到三口。宋代史家李心傳、馬端臨都曾提出了這個問題,並加以評論。李心傳指出:“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唐人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五十八口有奇……自本朝元豐至紹興戶口率以十戶為二十一口,以一家止於兩口,則無是理。”在指出漢唐與宋存在這一差別之後,李心傳更進而指出,宋代之所以如此,是由“詭名子戶漏口者眾”造成的;同時還指出:“然而浙中率以十戶為十五口有奇,蜀中戶口率以十戶為三十口弱”,“蜀人生齒非盛於東南,意旨蜀中無丁賦,故漏口少耳。”②李心傳提出來的“詭名子戶漏口者眾”及東南丁賦等問題,當然是值得注意的,但還是很不夠;倒是可以從這裡下手來研究宋代戶口中的這個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