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是李原主編的心理學書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06年11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組織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出來,與此相對應,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在我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然而,由於起步比較晚,起點也比較低,國內的研究水平距離國際標準有著相當明顯的差距。具體表現在這一領域中,大量介紹的是西方的概念術語、理論框架和研究成果。由於我國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不同,這種直接移植西方學者以西方人為被試得到的研究成果顯然存在很大問題。《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系統地選刊這些學者的論文,以展示華人社會心理學這一研究領域所具有的多重視角以及豐富的學術成果。

研究和認識生活在中國文化中的人們的社會心理,發現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的相互建構過程及特性,最終服務於社會,貢獻人類,這正是華人社會心理學者百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系統地選刊這些學者的論文,以展示華人社會心理學這一研究領域所具有的多重視角以及豐富的學術成果。

作者簡介

李原,2002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管理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員工的心理契約,印象管理,激勵理論與方法,領導,工作與家庭衝突等。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課題和社科院課題,發表“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心理契約違背的形成過程”等多篇學術論文。主持編寫和參與翻譯了《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組織中的印象管理》,《啥佛商業評論:變革》,《組織中的溝通》,《動機理論與實踐》等多部著作和教材。兼任多昕大學研究生課程和高級管理人員培訓講師,先後為十多家企業提供管理諮詢。

目錄

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

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路

“華人工作相關人格量表”的編制、意義與效度

中國的組織公民行為研究

關係人口統計因素和“關係”的影響:來自中國的案例

中國人的分配正義觀

中國企業CEO的領導行為及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

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及其對工作相關態度的影響

中國職工組織承諾研究

企業文化與領導風格的協同性實證研究

對管理者工作績效結構的探索性研究

高新技術企業中的高層管理團隊建設

書摘

二、企業家的角色

(一)結構與個人:孰重孰輕?

討論華人社會經濟奇蹟的論文,通常從文化傳統、市場力量及政經體系著力,並得出相當不同的論點(Hamilton & Biggart,1989)。前一節所提及的研究正反應了大的社會文化傳統的論點——儒家倫理的作用。顯然地,不管是文化學派、市場學派或是政經學派,都各有其解釋得通的地方,亦有力有未逮之處。

就文化學派而言,文化差異是可以說明部分事實,然而,許多國家欠缺儒家倫理,仍可完成工業轉型;而沒有儒家文化遺產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到21世紀前也可能完成工業化(Vogel,1991)。更有意思的是,華人社會的經濟突破,不是發生在儒家倫理的發源地,而是邊陲地區。顯示文化可能有其影響力,但絕對不是全部。

就市場學派而言,此類學者強調華人社會的經濟成就主要是得力於自由經濟市場的長處,政府尊重市場機制,不干預私人企業,使得資金、勞力、資源能做最妥善與合理的運用,並因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在競爭之下,保留下來的企業組織,即是最有效能的組織;而且透過前後向的整合,組織規模會逐漸擴大(Chandler,1977)。這種說法在解釋台、港經驗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內地經濟的差異時,是相當有道理的。然而,在解釋台港中小企業林立、嚴密的組織間網路以及企業是采橫向而非垂直擴張的現象時,就說不通了。

就政經學派而言,許多人都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或政府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透過政府制訂各種政策及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使得經濟得以在政府既定的方向上持續發展。以台灣為例,政府制訂了鼓勵外銷的產業政策,並透過貸款、補貼、減稅、進口管制、技術移轉等方法來扶助工業。政府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完全支配著經濟的發展。然而,弔詭的是,在台灣的學界卻對政府的主導,擁有兩套截然不同的評價:一批人認為台灣經濟長期被公營與黨營事業控制,而有極為負面的印象( 如劉進慶,1975;陳師孟等,1991) ;而另一批人則將經濟成長完全歸功於國民黨,而對政府管制有極高的評價( 如Kuo,1983;高希均、李誠,1991) 。

持平而論,上面三種說法都像瞎子摸象一樣,多多少少都掌握了部分的真實。雖然我們無意否定文化、市場、政經等結構因素的重要性,然而,必須指出的,經濟成長不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透過一群人的努力,有以致之。這群人當中,又是以企業家居於最關鍵的主導角色。可惜過去的討論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巨觀角度去做探討,完全忽略了個人存 ……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5輯)》內容簡介:研究和認識生活在中國文化中的人們的社會心理,發現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的建構特性過程及特性,最終服務於社會,貢獻人類,這正是華人社會心理學者百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系統地選刊這些學者的論文,以展示華人社會心理學這一研究領域所具有的多重視角以及豐富的學術成果。

圖書目錄

文化心理學:跨學科的探索(代卷首語)

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的關係

心理學與文化

文化與思維系統:整體性認知與分析性認知

表征與文化解釋的觀念

多元文化心靈——文化與認知的動態建構主義進路

敏化性概念、基耦與共享:社會表征的對話主義立場

人緣:中國人舞台生活的秩序

自我的結構

認同危機與心理挫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