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者:徐冰 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
![](/img/b/b89/nBnauM3X0czM2ITMyEjM1MDN0MTM0YzNwMTMwADMwAjMxAzLxI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類別:社會文化
出版時間:2010-08
頁數:306 頁
裝訂:平裝
ISBN:9787509717455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5輯)》內容簡介:研究和認識生活在中國文化中的人們的社會心理,發現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的建構特性過程及特性,最終服務於社會,貢獻人類,這正是華人社會心理學者百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系統地選刊這些學者的論文,以展示華人社會心理學這一研究領域所具有的多重視角以及豐富的學術成果。
編輯推薦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5輯)》:文化心理學:跨學科的探索(代卷首語)、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的關係、心理學與文化、文化與思維系統:整體性認知與分析性認知、表征與文化解釋的觀念、多元文化心靈、敏化性概念、基耦與共享:社會表征的對話主義立場、人緣:中國人舞台生活的秩序、自我的結構、認同危機與心理挫折。
目錄
文化心理學:跨學科的探索(代卷首語)
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的關係
心理學與文化
文化與思維系統:整體性認知與分析性認知
表征與文化解釋的觀念
多元文化心靈——文化與認知的動態建構主義進路
敏化性概念、基耦與共享:社會表征的對話主義立場
人緣:中國人舞台生活的秩序
自我的結構
認同危機與心理挫折
文摘
在知識論層次方面,此時期之文化心理學所採取的是實證論(positivism)的立場,認為文化與人格有其客觀存在的實體,等待研究者去發掘與探究;強調文化與人格分屬兩種不同而可區別的類別(category);文化被視為重要的自變項,而對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有著決定性的、顯著的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乃為文化所支配與制約;人格結構有賴於人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學習結果;人格理論的有效性與可解釋性不能獨立於人所處之社會文化情境。
在研究策略及方法方面,這個時期的文化心理學著重於人類心理及行為的文化比較或跨文化研究,其重點在於尋找文化之間的共同性與普遍性。因此,研究者通常採用適用於跨文化比較之理論概念與研究工具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前者有如利用Freud之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夢的內容,後者有如以Rorchach投射測驗來檢測個人的偏差心理。
簡言之,此時期之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1psychology)或“文化與人格”學派,無論在基本主張、研究主題還是研究方法等方面,並無明顯的差異。當時的文化心理學只是把一般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的測量工具與研究程式,運用到跨文化的研究上面;假定人類有一個“統一心智”(psychic unity),而致力於追尋那個普遍存在的(跨文化的)且天生的中央處理機制(central processing mechanism),如感覺、知覺、認知及動機;關心的是那些外在的社會文化刺激,促成此一本有(生而就具有)的中樞運作機制的發展。為達到此目的,研究者通常會尋找不受文化因素影響的測驗材料或工具,來驗證此一天生的中央處理機制的存在。同時,此時期之文化心理學也深具心理人類學之基本主張與特色,強調人類天生的中樞運作機制之結構與功能,不會因為文化材料、文化內容及其他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而改變;試圖從外在的環境刺激中尋找此一中央處理機制,且把這個機制的影響力擴及社會文化環境;甚至相信社會文化的成形是因為心理機制影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