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知識工作者在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文化導向和社會制度等外部環境,以及成就動機、個人特質和群體特徵等內在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自主或被動地提供了逾時、超強度的勞動,使得原本適度的勞動行為轉變為過度勞動行為,從而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不僅給用人單位帶來不利影響,也直接表現為勞動者出現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徵等身心失諧的狀況,極端情況下會出現“過勞死”;所以,國家應予以必要的關注和政策干預,以促進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和諧、持續、健康發展。
本書在系統梳理國內外過度勞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過度勞動的內涵及其三個構成要件。以此為基點,構建了過度勞動的評定體系,包含勞,動者的疲勞狀態和工作狀態兩大維度。其中,疲勞狀態的表現和測量劃分為軀體症狀、精神症狀和神經感覺症狀三個方面;工作狀態的評定劃分為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兩大方面。根據上述兩大維度和五大方面構建過度勞動的評定指標體系,通過設計過度勞動測量量表,並參考日本勞動者疲勞積蓄度測評量表的設定標準建立了過度勞動的評定等級。
目錄
重視過度勞動問題.可持續地開發人力資源(代序)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相關概念的界定和說明
1.3 研究的意義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路徑
1.6 研究的創新性努力
2 國內外過度勞動的研究狀況分析
2.1 研究的思路
2.2 過度勞動的內源性研究
2.3 過度勞動的外源性研究
2.4 過度勞動問題的研究概況圖譜
2.5 過度勞動研究的主要缺陷
2.6 本章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