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成立於1989年(原名中國生物製品總公司,2003年8月更為現名,下稱中生集團),原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200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與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實行聯合重組,至此,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36戶調整為135戶。中生集團所屬中國科學器材進出口總公司和中國醫療衛生器材進出口公司在國內外擁有廣泛的客戶群體和成熟的銷售網路,在我國科技和醫療衛生領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聲譽。

基本信息

集團概覽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簡稱“中生集團”)隸屬於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下轄北京、長春、成都、蘭州、上海、武漢六個生物製品研究所以及北京天壇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從事疫苗和血液製品研究及生產的專業機構,是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為一體的中國最大的生物技術企業集團、能生產預防、治療、診斷用生物製品200餘種。中生集團現有員工近萬名,資產總額86億元,主營業務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是目前全球五大疫苗生產商之一。

中生集團堪稱中國生物製品行業的“黃埔軍校”,匯聚了中國生物製品領域最優秀的人才團隊。在近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達到4000多名,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高級專家有近500名。2008年 中生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9億元,資產總額超過76億元,淨資產38億元,淨資產收益率(不含少數股東權益)達到26.19%。全年產銷疫苗6.2億劑次,是中國最大的疫苗和血製品生產供應商,是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是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全國最大的生物技術企業集團。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生集團所屬各生物製品研究所向市場提供了包括計畫免疫所需的各類疫苗和治療用品,使我國徹底消滅了天花和基本消滅了脊髓灰質炎等困擾人類幾個世紀的惡性傳染病。據國家衛生部統計,自1978年國家實施計畫免疫以來,中生集團生產的各類預防製品在我國共減少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6種疾病的發病3億多人次,減少死亡400多萬人,減少住院費用400多億元人民幣。1985年中生集團在國內最先研製成功B型肝炎疫苗,經十餘年的推廣使用,使B肝傳播得到有效控制,特別是新生兒B肝感染率已由10%下降到1%。近年來,中生集團又在世界上首先研究出痢疾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等。1998年我國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中生集團及時組織調撥了鉤端螺旋體和傷寒等大批疫苗,為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大災之後無大疫”目標做出了特殊貢獻。

權屬企業

集團現下轄中國科學器材進出口總公司、中國醫療衛生器材進出口公司及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六個生物製品研究所,並有一家上市公司即北京天壇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組織機構

總經理辦公室、規劃發展部、研發管理部、生產協調部、市場部、國際合作部、資產管理部、財務部、審計室、人力資源部、監察室(黨委辦公室)、法律事務部、醫學事務部。

領導班子

佘魯林: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董事長。

王麗峰: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董事長。

楊曉明: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謝貴林: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張利東: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吳永林: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錫麟: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沈心亮: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忠東: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宋廷鋒: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財務總監。

董 慧: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陳 曦: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趙春山: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崔萱林: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

國際合作

在對外交流中,中生集團發揮團隊優勢,先後與歐美、日韓、印度等多國知名企業、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展開學術技術交流、人員互訪和貿易台作。

中生集團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台國兒童基金會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美國適宜科技衛生組織、梅琳達.比爾蓋茨基金會等國際組織保持友好往來,積極可開展合作引進項目,研製開發新產品,努力打造中生集團的全新品牌。

作為國內生物製品的最大供應商,中生集團的產品已出口到印度、韓國、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越南、斯里蘭卡、埃及等32個國家。其中乙腦減毒活疫苗被世界衛生組織( WHO)作為推薦產品,已大批量出口到南亞地區,為控制區域疾病暴發起到積極作用。

2011年6月10日,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總經理楊曉明與蓋茨基金會代表在北京簽署全球健康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

近年來,隨著國際合作店不斷加強,中生集團的產品和服務正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