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8T戰鬥機

中國殲-8T戰鬥機

中國殲-8T戰鬥機是一款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殲擊機。殲-8T配備有新的半埋功能艙,新的半埋功能艙不僅可以裝載武器,也可以用於安裝偵察和監測設備。2009年9月23日,國產殲-8戰鬥機的最新型號――殲-8T首次公開露面,亮相於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航空展覽會。

機型歷史

中國殲-8戰鬥機1964年開始設計,1968年7月完成首批2架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實際上它是在中國殲-7(前蘇聯米格-21)戰鬥機基礎上裝備兩台WP-7甲渦噴發動機,加長了機頭,以提高高空戰鬥能力。

殲-8Ⅰ

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殲-8I是其全天候作戰改進型。較殲-8基礎型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改進:火控雷達等電子設備;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武器系統改裝。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於1978年2月完成生產圖,並開始試製。首機於1980年5月完成總裝。第二架原型機在更換液壓泵後於1981年4月24日完成首飛。1985年7月27日正式定型。

殲-8II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又開發出殲八的全天候型中國殲-8II戰鬥機。該型號改為使用推力進一步增大的渦噴-13A發動機,改用兩側進氣布局,從而騰出機頭空間安裝更為大型的火控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設備。

殲-8II是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公司承擔研製任務,顧誦芬為總設計師,1982年開始技術設計,1984年6月12日由試飛員曲學仁完成首飛。

主要改進了飛機改用機身兩側進氣方式,為安裝大口徑雷達提供空間;換裝兩台WP-13A發動機,加大推力。全機相對殲-8的總更改率達70%以上。中美雙方曾於1987 年簽訂了向中國出口能改進 55 架次殲-8Ⅱ的相關設備的契約,總金額高達 5.5 億美元。該計畫被稱為“和平典範”。兩架殲-8Ⅱ在1989年初運到美國,由美方人員試飛評估並進行改進。

九十年代,沈飛向國際市場推出了殲-8IIM型戰鬥機(出口型)。殲-8II採用了俄羅斯設計製造的火控雷達、空空飛彈等設備。進入21世紀,沈飛對殲-8II進行了進一步改進,改裝了先進的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增加了使用主動或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反輻射飛彈的能力。

新型號亮相

在2008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一張中國飛機發展時間表上,除水上飛機,先進戰鬥機和大型飛機之外,被稱為殲-8T的殲-8Ⅱ改進型號赫然排列在2008年後型號構成的顯著位置上。

2009年9月23日中國國產殲-8戰鬥機的最新型號――殲-8T將首次公開露面,亮相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航空展覽會。這個型號的出現證明,大量生產服役的殲-8Ⅱ戰鬥機在中國航空武器裝備構成中的地位,使其在未來仍然能夠獲得繼續改進完善的機會。

改進系統

氣動改進

殲-8Ⅱ戰鬥機(殲-8T )的大後掠角三角翼對飛行性能影響最大,也是改進中必須要改動的關鍵項目。目前(2009年9月)改進機翼的構想是在機翼內側增加與F-5E戰鬥機類似的小面積邊條,這不但可以增加機翼的有效面積,而且在有迎角的飛行狀態時可利用邊條渦提高機翼的升力性能。

氣動上其他改動內容還包括:邊條外側的機翼前緣在原有翼形的基礎上修改,將後掠角降低到52—55度;在機翼前緣增加全展長的縫翼;取消上翼面安裝的翼刀;根據前緣後掠角的變化,適當增加機翼翼展和機翼後緣副翼的長度。

殲-8Ⅱ改進機(殲-8T )翼後可獲得減阻增升、改善起降條件和提高機動性能的效果,如果新機翼的副翼操縱系統採用電傳取代現有的機械拉桿,不但可以使機翼內部空間更加寬裕,還能夠提高飛機的滾轉操縱性能。採用電傳飛控系統和靜不安定技術設計後,只需要對部分結構進行加強就可以將最大使用過載提高到8G以上。

增加模組化多任務艙

殲-8Ⅱ(殲-8T )多用途改進中完全可以利用駕駛艙後航炮位置的空間開發不同用途的保形功能艙。首先改進航炮艙,將標準的23-3航炮和彈藥安裝在體積較小的艙內;然後按照執行不同任務要求的需要,開發空戰、偵察和導航/瞄準三種可互換的任務系統。

偵察任務艙可以將雷達和照相偵察設備安裝在半埋艙體內,使用該任務艙的殲-8Ⅱ可以執行全天候高、低空戰術偵察任務。執行低空突防和精確打擊任務的導航和瞄準裝置也可安裝在任務艙中,任務艙前方可以垂直安裝前視紅外攝像機和地形跟蹤雷達,任務艙後方設定內裝雷射瞄準裝置的半球形光學視窗,利用保形任務艙實現突防和精確打擊所需要的導航和瞄準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