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兩大分支學科,即歷史地貌和古地圖。首先在引論中闡明歷史地貌學的基本問題、研究方法和古地圖在歷史地理研究中的意義。第一篇論述長江中下遊河床與湖沼演變的歷史過程,提出江漢洞庭地區歷史上的“蹺蹺板”演變模式,為中下遊河湖演變趨勢和必須確保荊江大堤等問題,提供理論根據和背景資料。第二篇研究上海地區成陸的全過程,重新論證成陸過程中幾條岸線的確切年代和位置,直接為大型工廠、深水碼頭選址以及興建上海長江大橋等建設服務。第三篇討論黃淮海平原河湖地貌演變過程和方法,著重分析海河形成全過程和湖沼湮沒原因,並對先秦九河進行重新認定,為海河綜合整治、黃準海平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歷史借鑑。
作者簡介
張修桂,1935年8月生於福建惠安,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同年至復旦大學工作至今。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專業委員會主辦雜誌《歷史地理》主編,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歷史自然地理和古地圖的教學、研究工作。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金山衛及其附近一帶海岸線的變遷》和《長江宜昌至城陵磯段河床歷史演變及其影響——三峽工程背景研究之一》,分別獲1979~1984年和1985~1994年的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一等獎。合著《中國歷史地圖集》,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國家教委首屆社會科學獎一等獎;《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獲國家教委首屆社會科學獎一等獎。
目錄
自序
引論
一 歷史地貌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二 歷史地貌學的研究內容
三 歷史地貌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長江中下遊河湖地貌演變
第一章 長江中下遊河床演變
第一節 長江宜昌至城陵磯段河床歷史演變及其影響
第二節 長江城陵磯至湖口段河床歷史演變
第三節 長江湖口至鎮揚段河床歷史演變
第四節 漢水河口段河床歷史演變及其對長江漢口段的影響
第二章 長江中下游湖沼演變
第一節 雲夢澤演變的歷史過程
第二節 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
第三節 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
第三章 長江中下遊河湖整治及其他
第一節 近代長江中遊河道演變及其整治
第二節 長江中下遊河湖演變總趨勢與整治
第三節 赤壁古戰場歷史地理研究——河床演變的論證
第四節 劉宋時期長江中游形勢記述者盛弘之
第二篇 上海地區地貌演變
第四章 上海地區成陸過程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節 關於下沙沙帶的形成年代問題
第二節 關於下沙捍海塘的地望問題
第三節 關於里護塘的始築年代問題
第四節 關於舊瀚海塘的位置與年代問題
第五章 上海地區成陸過程概述
第一節 上海大陸地區的成陸過程
第二節 上海大陸地區的局部滄桑變化
第三節 崇明島形成的歷史過程
第六章 金山衛及其附近一帶海岸線的變遷
第一節 金山早期的岸線
第二節 金山淪海與金山深槽的形成
第三節 金山海塘與金山嘴的西移
第四節 金山衛灘地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篇 黃淮海平原河湖地貌演變
第七章 黃淮海平原水系演變
第一節 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歷史演變
第二節 淮河水系歷史演變
第三節 《禹貢》九河分流地域範圍和古白洋淀的消亡過程
第八章 黃淮海平原湖沼歷史演變
第一節 先秦時期湖沼分布特點
第二節 漢唐時期湖沼分布特點
第三節 先秦漢唐時期湖沼穩定發展原因分析
第四節 唐宋以後河北平原湖沼的演變
第五節 唐宋以後黃淮平原湖沼的演變
第六節 黃淮海平原湖沼演變的總趨勢
第九章 黃淮海平原歷史河流地貌調查方法
第一節 工作的程式和內容
第二節 歷史河流地貌調查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四篇 古地圖研究
第十章 馬王堆漢墓出土古地圖
第一節 馬王堆《地形圖》拼接復原中的若干問題
第二節 馬王堆《地形圖》繪製特點、嶺南水系和若干縣址研究
第三節 馬王堆《駐軍圖》測繪精度及繪製特點
第四節 馬王堆《駐軍圖》主區範圍辨析與論證
第五節 馬王堆古地圖作者
第十一章 放馬灘戰國秦墓出土古地圖
第一節 《放馬灘地圖》圖組構成與版式方向
第二節 《放馬灘地圖》繪製年代與作者簡歷
第三節 《放馬灘地圖》地域範圍爭論與辨析
第四節 《放馬灘地圖》地域範圍論證
第五節 《放馬灘地圖》繪製特點與歷史地位
第十二章 古地圖套用及其他
第一節 趙佗犯長沙的路線與虼道縣的廢置年代
第二節 西漢初期長沙國南界探討
第四節 清代地理學家李兆洛
圖表索引
一 圖題索引
二 表題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一 原始文獻(按文獻拼音順序排列)
二 今人論著(按文獻拼音順序排列)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