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圖

輿地圖,1983年摹繪,絹底彩繪本。該圖是一幅反映明代中國疆域政區的地圖。

概述

題名: 輿地圖
又名
又名: 楊子器跋輿地圖
主題關鍵字:輿圖
圖片
Image
Image
Image

簡介

原文
1983年摹繪,絹底彩繪本。一幅,圖縱164厘米,橫180厘米。
原圖無名,因圖底部有楊子器跋文,今稱“楊子器跋輿地圖”。該圖是一幅反映明代中國疆域政區的地圖。原圖繪於明正德七——八年(1512-1513),已佚。明嘉靖五年(1526)重繪,現藏大連市博物館。所述之圖是嘉靖本的摹繪本。
該圖圖向為上北下南,所繪範圍:東到大海,西抵黃河源頭,北達長城以北的蘇溫、兀禿一帶,南至海南島。圖上詳細繪出了當時全國兩京十三省、府、州、縣分布位置、名稱和數目。地圖內容採用了中國古代地圖的傳統製圖方法表示,地物、地貌用形象的寫景法,居民地採用了規格化的圖形符號。其中標繪府、州、縣、衛、所行政建制多達1600餘處,名山、大山500餘座。河道表示尤詳,特別是黃河源是現存古地圖中表示得最為詳細準確的一幅圖。雖然該圖沒有畫方,但海岸線輪廓、江河位置、形態以及府、州、縣等地理分布均較準確,證明此圖是按一定比例和方位繪製的。該圖畫工精細,並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等級的居民地,名稱標註在符號內。用不同的顏色分別表示各種地理要素:省界用紅色標示,特別醒目;黃河為黃色,非常直觀;山丘、島嶼底部為棕色,頂部為綠色,立體感較強;湖泊、海洋為藍色並繪有波紋線,具有很強的動感;名勝古蹟多以真形表示,並趨向規格化。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以西的長城,如同一條巨龍蜿蜒于山嶺之間。為彌補地圖繪畫之不足,圖下又用跋文及其他文字說明,詳細記載了全國行政建置的名稱、繪圖目的和參考資料。尤其是圖下部注有“凡例”,用文字敘述的方式,將圖中所用的居民地符號一一列出,可謂地圖“圖例”之雛形。
這幅絹繪輿地圖不僅是一幅內容豐富、科學性較強的地圖,也是一幅反映古代中國壯麗山河的藝術珍品。這種形象直觀、色彩艷麗的藝術地圖符合宮廷和官府的需要,因而這類地圖能得到發展,並得以長期流傳。這幅地圖對後世地圖的繪製影響極大,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制的《皇明一統地理之圖》、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王泮題識的《輿地圖》、崇禎辛未年(1631)孫起樞重刻的《皇明輿地之圖》等,其內容和繪法無不效仿這幅輿地圖。這是一幅地形、地物用傳統的形象畫法繪製的地圖的代表作。
欄目關鍵字: 善本特藏
輔助分類項: 善本特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