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北西向構造

中國東部北西向構造是指中國東部一系列北北西至北西西向的壓性構造形跡。最突出的有兩類。其一,走向北西西,在古生代已普遍形成,在中、新生代繼續發育過程中既有繼承性,又有新生性特徵。其二是走向北北西,大都將中、新生代地層捲入,說明其形成年代甚晚,規模一般不大,零星散布,迄今亦未進行體系歸屬。

中國東部北西向構造(NW trending structures in Eastern China)是指中國東部一系列北北西至北西西向的壓性構造形跡。最突出的有兩類。其一,走向北西西,在古生代已普遍形成,在中、新生代繼續發育過程中既有繼承性,又有新生性特徵。它們往往具有相當規模,最重要的一條是天山—祁連—大別—魯東南構造帶(Tianshan Qilian Dabie SE Shandong structural zone),它先後被阿爾金斷裂和郯廬斷裂切錯;對比表明伊寧盆地與吐魯番盆地相當,顯示右行扭動已達緯度一度以上;沿它出現大型海西期超鎂鐵質岩帶和加里東花崗岩帶,證實此帶在早古生代已經存在;大致沿此帶的北緣,是中國南相和北相地層的真正分界線。這類構造雖具一定規模、展布較廣,但因後期構造強烈干擾和較新沉積掩覆,常呈片段斷續出現。其二是走向北北西,大都將中、新生代地層捲入,說明其形成年代甚晚,規模一般不大,零星散布,迄今亦未進行體系歸屬。多認為應作為一個獨立構造體系,也有人認為至少有一部分可視為是西域系和河西系構造成分的東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