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複雜構造帶

東西複雜構造帶由李四光提出,1926年李四光在《地球表面形象之主因》一文中敘述了緯向構造存在的原因。

概述

東西複雜構造帶李四光提出。1926年李四光在《地球表面形象之主因》一文中敘述了緯向構造存在的原因。1929年把它概括為東西構造帶,並按它們所在的緯度在東亞地區劃分出五個帶。其主體是由東西走向的強烈擠壓帶,東西走向的褶皺和擠壓性的斷裂帶構成。一般常伴生有東西走向的岩漿岩帶分布。同時有扭斷裂與它斜交,張斷裂與它直交,它們是在南北擠壓作用下形成的。每條宏偉的東西構造帶,都經歷了長期的演化過程,反覆多次的構造運動,根基一般很深,對許多礦產分布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它們的規模都很大,是具有全球意義的全球性構造體系,有的長達數千公里,不僅在大陸存在,大洋底也有其蹤跡。這類構造帶在中國境內相當發育,突出的至少有三帶:即陰山—天山構造帶、秦嶺—崑崙構造帶和南嶺構造帶。它們出現在一定緯度上,如不受其他構造體系干擾,在地球上均有斷續的延伸。

我國主要東西複雜構造帶

1.陰山-天山構造帶
大致位於北緯40°30′—42°30′間,其中間部分構成陰山山脈,往西與大青山、烏拉山、天山山脈相連;往東至下遼河一帶隱沒於沉積物之下。從整體看,大體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如果再向兩側追索,向西北經費爾乾納、土耳其北部、保加利亞到西班牙北部的庇里牛斯山,然後進入大西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向東在太平洋中也可尋其蹤跡,是一條環球構造。
這條構造帶的歷史悠久,在元古代時期已經存在。古生代以後又經過多次強烈活動和多次岩漿侵入活動,形成不同時期的花崗岩和超基性岩,伴生有鈦、釩、銅、鉛、鋅、鉻等金屬礦床和稀有分散等元素。
2.秦嶺-崑崙構造帶
大致位於北緯32°30′—34°30′間,長達4000多km,形成我國地史發展和自然地理景觀的南北分界線。此帶中段為秦嶺山脈,又分為兩個亞帶:北亞帶由古老變質岩組成,擠壓現象非常強烈,花崗岩相當發育;南亞帶由古生代海相地層組成,形成一系列褶皺和沖斷層,並有大量花崗岩和超基性岩侵入。秦嶺往西,走向轉為北西西,至青海境內與崑崙山相連;秦嶺往東,分為二支:一支經嵩山逐漸埋沒於華北平原之下,至魯南復有零星出露,向東進入海底;另一支由伏牛山、大別山構造帶組成,因受其他體系干擾而向南彎曲。這也是一條環球構造帶,從崑崙向西經阿富汗北部的柯依巴巴山、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越過大西洋,到美國的烏奇塔山和洛杉磯北邊的聖伯納迪諾山,在太平洋的這個緯度上有3000km長的一條摩利擠壓帶。
此構造體系,肯定至少從古生代以來經過多次強烈的構造運動。火成岩特別發育,內生礦床豐富,主要有鐵、銅、鉬、汞、鉻等礦床。
3.南嶺構造帶
大致位於24°—25°30′間。它的東段和中段包括閩南、贛南、湘南、粵北地區,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地層、大量花崗岩及部分變質岩組成,發育有規模不等的東西走向沖斷層及擠壓褶皺。它的西段包括桂北、滇中地區,主要由古生界岩層組成,發育有局部褶皺或東西向隆起帶。自南向西,在我國西南部受到其他體系干擾,此構造帶形成一些分散片斷;再西至印度中部、阿拉伯灣北部海底,也可能存在這一構造帶的蹤跡。
此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泥盆紀以前,但從中生代以來,受到干擾較大,其外貌不甚明顯壯觀。然而,若論花崗岩分布規模,則以此帶為最,基性、超基性岩也有一些分布。內生礦床極為豐富,主要有鎢、錫、銅、鉛、鋅等。
除去上述,在我國境內,還有一條橫亘海南島的構造帶,在北緯18°—20°間;和另一條位於黑龍江附近的構造帶,在北緯49°—51°間。但其在我國境內的分布範圍遠比前述三條為小。

世界主要東西複雜構造帶

沿陰山-天山構造帶以西,中亞細亞北緯39°~40°之間,有包括費爾乾納、列寧納巴德以南的阿拉依什克、突厥斯坦、札拉依什克以及史達林納巴德以北的二疊系、三疊系岩層所組成的東西向的緊密褶皺帶。在土耳其北部瀕臨黑海地帶有延展約1500公里的安納托利亞東西褶皺帶。橫亘保加利亞中部的普蘭尼亞納和巴爾幹半島的巴爾幹諸山脈也有緯向構造帶出現。在南歐,北緯40°~43°左右,存在著近東西向的庇里牛斯和坎塔布連山脈。在北美大陸東部紐約和波士頓兩地的緯度之間,以及美國西部同一緯度地帶仍有東西走向的山脈存在。它和門多西諾以西、太平洋底的巨大擠壓、平移斷裂帶是一脈相承的。
秦嶺-崑崙構造帶往東,在朝鮮的濟州島附近近代火山帶呈東西向展布。在日本九州島的北部、本州島關東和四國島北部直至大地溝都有明顯的東西構造帶的形跡。往西在阿富的北部,則出現由走向東西的緊密褶皺和逆沖斷裂組成的赫里路德帶。在阿爾及利亞,阿特拉斯山脈基本上是走向東西的。在美國南部北緯35°左右,有一條走向大致東西的烏奇塔山脈。在南非的極南部開普褶皺山脈也是緯向構造帶的一例。
在北緯10°左右,沿加勒比海南岸,南美洲北邊有一條巨大的平移斷裂,它越過哥斯大黎加中部與太平洋的克利珀頓巨型平移斷裂帶連線。在太平洋底,也有一系列強烈緯向斷裂帶由北往南擠壓,同時北盤由東往西相對平錯,錯距很大。位於北緯40°的門多西諾斷裂帶長1000多公里就是一例。位於北緯30°~33°的默里斷裂帶,北緯24°左右的莫羅卡斷裂帶,北緯18°左右的克拉里恩斷裂帶,此外還有近赤道地帶的加拉帕戈斯斷裂帶,在南緯10°左右的馬格薩斯斷裂帶,南緯27°左右的復活節島斷裂帶也都是東西方向的斷裂帶。在大西洋底也有一些跡象顯示緯向構造帶的存在。如在相當默里斷裂帶所在緯度上錯開北大西洋海嶺的大西洋斷裂帶和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斷裂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