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油畫

中國明清油畫

《中國明清油畫》,作者是胡光華 ,由湖南美術出版社 於2001年12月出版,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考證、鏤析明清油畫發展歷程的著作。作者從現存歐美和亞洲等數十個國家與地區的一千多件明清油畫以及大量中英文歷史文獻研究入手。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中國明清油畫
作者:編輯、剪輯:胡光華
ISBN:10位[7535616046]13位[9787535616043]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2
定價:¥88.00元

內容提要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考證、鏤析明清油畫發展歷程的著作。作者從現存歐美和亞洲等數十個國家與地區的一千多件明清油畫以及大量中英文歷史文獻研究入手,深入剖析了明清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與西方油畫在中國明清的發展關係、影響傳播、興衰成因。同時,精選一百多件各個時期代表性油畫加以甄別、考證,對具體作品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風格師承和技巧畫法等作了精到的分析,從而勾勒出中國明清油畫發展的歷史面貌,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研究空白,為中國油畫史自成專門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項成果對推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及交通史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資料,並將對這些學術研究產生建設性作用。

編輯推薦

中國是油畫大國,這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然而,由於中國明清時期的油畫流落海外等原因,對於油畫如何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的歷程,人們至今語焉不詳。加上目前已出版發表的一些研究成果還謬誤不斷,訛以傳訛,這使中國油畫史研究籠罩陰霾,迷津叢生。

作者簡介

胡光華,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男,漢族,1957年7月生,江西南昌市人,出生於江西吉安市,無黨派。美術學博士,美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先後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繪畫專業和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美術史論專業. 1989年獲文學(中國美術史方向)碩士學位; 1998年獲文學(美術學中國美術史方向)博士學位。 從2000年起歷任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學科帶頭人,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客座教授,廣東省高等院校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美術學科組評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九屆美術學碩士學位授權點通訊評審,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評審專家等職; 2002年起當選華南師範大學首屆特殊崗位教授(美術學院唯一通過公示當選)。已為國家培養了三屆碩士學位畢業生,並帶有三屆在讀碩士生。學術專著有《中華民國美術史》(獲國家教育部頒發第二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和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明清油畫》(獲湖南省第六屆圖書二等獎);《澳門繪畫史》(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學術研究獎學金);主編《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六》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此外,還有專著《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八大山人研究》、《西方繪畫東漸中國第二途徑研究》、《中國山水畫藝術史》以及主編《藝術欣賞·美術》(上、下冊)等;在國家級、省級藝術類核心期刊和國際性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有《20世紀中國油畫宿耆馮鋼百》(獲廣東省文藝評論論文三等獎)、《明清西方油畫傳入中國研究》、《清代中國與朝鮮繪畫流蠡論》、《傳教士與明清中西繪畫的接觸與傳通》等70餘篇。

目錄

論中國明清油畫的發展
1.木美人明佚名油畫·木板縱162厘米橫41厘米(中國)新會市博物館
2.利瑪竇像明(1610年)游文輝油畫·布尺寸不詳(梵蒂岡)耶穌會總院檔案館藏
3.日本長琦的殉道人明馮瑪竇油畫·木板尺寸不詳(中國)澳門聖若瑟修院博物部藏
4.明代武將像明佚名油畫·布縱63厘米橫41厘米(中國)澳門余氏藏
5.聖味基聖像明佚名油畫·木板尺寸不詳(中國)澳門天王教藝術博物館藏
……

書摘

如果說明代傳教士的功績在於開拓了西方油畫東漸中國的“文化傳教”之路,並在中國南方通商口岸建立了最早的油畫傳播機構,造就了中國最早的油畫家,獲得了中國皇帝與中國民間對西畫的藝術贊助、移植傳播的話,那么到了清代,隨著中國皇帝對傳教士油畫家的御用,西方畫家開始雲集中國朝廷,北京遂成為中國油畫的重鎮,形成清代中國油畫南北雙峙態勢。即北方以傳教士油畫家及其中國弟子們為主體,在中國皇帝的御用下,致力於為帝皇的享樂和文治武功服務;而南方的珠江口岸一方面不斷地為朝廷輸送傳教士油畫家,另一方面又在歷史積澱的基礎上,伴隨著中西經濟文化的對撞交流,使中國民間油畫家逐漸增多成熟起來。
中國皇帝的御用對油畫在中國的發展傳播起著藝術贊助的作用。有人說“少數的油畫、水彩畫被傳教士帶到中華大地,只能被宮廷及士大夫等少數人所見到所欣賞”,此話缺乏依據。比如,1688年南懷仁神父在北京逝世,出殯的隊伍出現在“北京寬闊的大街中央”時,既有南懷仁神父的油畫肖像利守擴大神的油畫,又有“聖母和其子耶穌像”的油畫。1700年到達北京的耶穌會“最好的藝術家”格拉爾迪尼,為新建的耶穌會大會堂繪製了一些幻想境界的油彩壁畫,“受到中國參觀者的讚嘆”。馬國賢剛到澳門時,就作過兩幅油畫作為呈送給中國皇帝的見面禮,廣州總督見後大為欣賞,敦請馬國賢為他臨摹了一幅,並讓馬國賢畫了一幅真人肖像,招徠“很多人來圍觀馬國賢畫畫,以致引起鬨鬧。”不論是格拉爾迪尼還是馬國賢,或是後來的傳教士油畫家郎世寧、王致誠、蔣友仁、艾啟蒙、潘廷章,無一不是由珠江口岸的澳門登上中國大陸,居留廣州之後,經廣州巡撫奏準才能入京。所以中國皇帝的御用是眾多傳教士油畫家紛至沓來中土的成因,他們從中國南方到北方的行程及其藝術活動,對油畫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傳播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清代帝皇對油畫的藝術贊助,起先主要表現為對透視與裝飾藝術的喜好。比如,康熙時御用的傳教士南懷仁運用西洋透視法作畫三幅,副本掛在暢春苑觀劇處:另一傳教士畫家利類思在北京耶穌會公園裡展出他的西洋畫作品時,清廷官員出於好奇心去觀看了這個展覽,結果大吃一“晾,“他們不能想像在一張普通的紙上竟能畫出亭台樓閣、曲徑小路,如此地逼真,乍看上去以為自己的眼睛受騙了;”因此,康熙皇帝受這種新藝術的盅惑,要求耶穌會給他“派一名透視學專家,連同琺瑯術———另一種他所熱衷的外來技術的技師一起來,”馬國賢就是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