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

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

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是呂思勉創作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上下)》為套裝書。

作者簡介

呂思勉,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歷史研究法、史籍讀法、文學史、文字學等方面寫下大量的論著。

圖書目錄

醫籍知津
一、緒論
二、最古醫經:《素問》、《難經》、《靈樞經》
三、本草之學源流
四、《傷寒雜病論》與《金匱要略》
五、脈經與脈學
六、晉以後針灸學
七、隋唐輯存之古醫書
八、宋以後醫方之搜輯傳播
九、宋代醫學新說之興起
十、明代醫家之成就
十一、宋以後對古醫書之注釋訂補與發揮
十二、明清本草之學與方書
十三、宋以後針灸學派
十四、解剖學
十五、宋以後脈訣、舌法與辨證
十六、明清間諸醫學名家
十七、女科與幼科
十八、推拿
十九、瘍科
二十、咽喉科
二十一、眼科
二十二、傷科
二十三、腳氣
二十四、霍亂與痧脹
二十五、鼠疫
二十六、虛勞
二十七、導引與調攝
二十八、江湖方技與《串雅》
二十九、呪由科
三十、醫史醫案醫話與醫書
附呂誠之先生《醫籍知津》稿本題記(胡道靜)
群經概要
一、研究經書目的
二、詩經
三、書經
四、禮記儀禮周禮
五、易經
六、春秋
附三傳源流考
七、四書
八、孝經
九、爾雅
經子解題
自序
論讀經之法


附論《逸周書》
儀禮禮記大戴禮記周禮

春秋
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論讀子之法
老子
莊子
列子
荀子
晏子春秋
墨子
公孫龍子
管子
韓非子
商君書
尹文子
慎子
鄧析子
呂氏春秋
尸子
鷗冠子
淮南子
中國文化史六講
第一講 婚姻族
第二講 戶籍階級
第三講 財產制度
第四講 農工商業
第五講 衣食居處
第六講 交通通信
理學綱要

篇一 緒論
篇二 理學之原
篇三 理學源流派別
篇四 濂溪之學
篇五 康節之學
篇六 橫渠之學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學
篇八 晦庵之學
篇九 象山之學
篇十 浙學
篇十一 宋儒術數之學
篇十二 陽明之學
篇十三 王門諸子
篇十四 有明諸儒
篇十五 總論
附訂戴
先秦學術概論

上編 總論
第一章 先秦學術之重要
……
大同釋義
中國社會變遷史
中國政治細想史十講
……

序言

呂思勉先生,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日)誕生於江蘇常州十子街的呂氏祖居,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農曆八月十六日)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呂先生童年受的是舊式教育,六歲起就跟隨私塾教師讀書,三年以後,因家道中落而無力延師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導教學。此後,在父母、師友的幫助下,他開始系統地閱讀經學、史學、國小、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自二十三歲以後,即專意治史。呂先生夙抱大同思想,畢生關注國計民生,學習新文化,吸取新思想,與時俱進,至老彌篤。
呂先生長期從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九。五年起開始任教,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一九。七年)、常州府中學堂(一九。七年至一九。九年)、南通國文專修科(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等學校任教。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先後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其後,又在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蘇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上海滬江大學(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光華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任教。其中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最久,從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一直在該校任教授兼歷史系系主任,並一度擔任該校代校長。一九五一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光華大學並人華東師範大學。

文摘

《漢志》雜家:“《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淮南王傳》:“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今所傳《淮南王》書,凡二十一篇。其為內篇,似無疑義。然高誘《序》謂“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說其細也,則淪於無垠。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其義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然其大較,歸之於道。號曰鴻烈。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學者不論《淮南》,則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賢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驗經傳。劉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又有十九篇,謂之外篇。”述外篇篇數,與《漢志》不合。《漢志》天文有《淮南·雜子星》十九卷,卷數與誘所述外篇篇數卻符。然舍《漢志》“外三十三篇”不言,顧以其為《雜子星》者當外篇,於理終有可疑。案《漢志》,《易》家有《淮南王·道訓》二篇。注曰:“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法。”今《淮南·要略》,為全書自序。其言曰:“言道而不言事,則無以與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則無以與化游息。”又曰:“今專言道,則無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惟聖人也。今學者無聖人之才,而不為詳說,則終身顛頓混溟之中,而不知覺寤乎昭明之術矣。”可見淮南此書,實以道與事相對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