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2016年,上海部分知名連鎖餐廳興起了“打賞”制度。與給小費類似,如果客人覺得某位服務員服務周到,可以掃一掃服務員身上佩戴的二維碼,對其進行“打賞”,金額多為3至5元。業內人士分析,“打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催進員工工作積極性,同時增加其收入,但並非所有餐廳企業都適用。意義
“中國式小費”在國內算是一個新鮮事物,而它的出現在我看來也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1、這可以激勵服務員為客人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雖然每次三五元的打賞不算多,但一些服務上乘、得到顧客認可的服務員,一天的打賞費累積下來也有近百元,那么每月就是兩三千塊錢的“額外收入”。
2、推行“打賞制”等於是把以往餐飲企業對服務員的服務考核延伸到了消費者的層面,以這種方式邀請消費者參與對餐廳的內部管理,增加了消費者對自己所享受服務進行評價的話語權。
因此,在餐飲企業自行推行、消費者自願參與的前提下,“打賞制”是一件多方共贏的事情,值得肯定。如果這一制度實施得好,能夠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同,那么可能會超越目前的餐飲企業,在更多的服務行業內出現,這對提升國內整個服務行業的服務水平,改善消費者的消費感受,都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一件事。
觀點
諸多好處我們構想中的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圍繞著“中國式小費”的出現,也不乏質疑和爭議的聲音。有人覺得這是餐飲企業在轉嫁自己的經營壓力,等於是在用消費者的錢為自己的服務員加工資;還有人認為中國消費者沒有給小費的習慣,絕大多數人不會認可“打賞制”。所以站在餐飲企業的角度,如何避免給消費者留下轉移經營壓力的嫌疑,是其在推行“打賞制”時應該考慮的問題。至於說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問題,則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前段時間國家有關部門不是也有意在導遊中間推行“小費制度”,以增加導遊的收入,遏制導遊帶顧客購物,然後吃回扣的問題。
所以說,“中國式小費”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勢必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與影響,但作為一種企業自發的探索和嘗試,我們不妨寬容看待、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