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軍,簡稱紅三十五軍。
1930年夏,贛南行動委員會發出第三號通告,決定成立紅三十五軍。11月19日,贛南特委又發出第八號通告,確定將信豐、南康、安遠、尋烏等縣的地方武裝、游擊隊合編為紅三十五軍,並重新任命了領導人。軍長為鄧毅剛,原軍長羅貴波改任政治委員,原政治委員邱達三調任贛南暴動總指揮,副軍長為曾毅生,參謀長鄢一心,政治部主任謝嘉禧。下轄3個師5個團及1個特務營。贛縣、興國赤衛軍合編為第一師第二團;瑞金、於都、橋頭部隊合編為第三團;尋烏、安遠部隊合編為第二師第五、六兩團;原七、八兩團及獨立營合編為第三師第七團;尋烏赤衛隊編為紅三十五軍獨立營。師未設師部,由軍部直接指揮。紅三十五軍成立後,在贛南地區開展游擊戰。1931年2月,紅三十五軍北上,到達寧都縣後,歸紅一方面軍指揮。10月,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三師。1932年7月,獨立第三師與獨立第六師合編為紅二十一軍。
發展經歷
1930年10月7 日,江西省蘇維埃臨時政府在吉安城宣告成立。接著,將贛西南特委和工會、共青團等組織合併,成立江西省行動委員會。江西省行委決定在贛西、贛南、贛東、贛東北、贛西北地區,也分別成立行委組織。
10月下旬,中共南路行委等機關從於都遷至信豐嘉定鎮。10月28 日,黨團南路行委在嘉定鎮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了黨團工會組織合併在一起的贛南行動委員會,郭承祿任書記。10月底,贛南行委發出第2號通告,要求迅速將各縣地方武裝,絕對集中,編為紅軍三十五軍。從11月上旬開始,按照贛南行委通告要求,各縣地方武裝陸續開抵信豐集中。11月中旬,贛南行委召開第六次常委會,確定紅三十五軍編制及軍政領導人員。11月下旬,紅35軍在信豐縣城正式編成,軍長鄧毅剛,政委羅貴波。
全軍設3個師,由軍部直接指揮第307、308、309、310等4個團。後又改設為5個團:第1師第2團,由贛縣、興國地方武裝編成;第1師第3團,由瑞金、於都和橋頭(於北區)地方武裝編成;第2師第5團、第6團由尋烏、安遠和閩粵贛赤衛軍等地方武裝編成;第3師第7團,由信豐、南康和贛粵邊界地方武裝組成。師、團、營各級分別設立師委、團委、營委,連隊設立支部。
紅三十五軍編成後,贛南行委在信豐嘉定鎮校場壩召開慶祝大會。全軍編員不足,武器很少,戰鬥力不強,但士氣旺盛,鬥志昂揚。部隊一組建,就奉命攻打贛州,行至贛縣沙石埠,因敵情變化,只得撤回。途經南康時,乘機消滅潭口靖衛團。隨後在信豐、南康、大余、南雄、安遠等縣開展游擊戰爭。1931年1月上旬,曾攻克大余縣城,繳槍200餘支,籌款1萬餘元。1月21日,又攻克安遠縣城。接著進軍尋烏,分兩路攻打廣東平遠、羅浮。戰鬥結束後即掉頭北上尋烏、會昌,沿途打了幾個漂亮仗,俘敵數百。2月下旬攻占瑞金縣城。3月初,到達寧都縣賴村,與紅一方面軍主力匯合,受到朱德總司令接見。隨後,紅三十五軍在紅一方面軍總部領導下,參加了第二、三次反“圍剿”戰爭,1931年10月在瑞金改編為紅軍獨立第3師。
評價
紅三十五軍是地方紅軍獨立部隊,是蘇區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配合了紅軍主力部隊的軍事行動,在贛南革命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