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告摘要
前言
工程科技是對經濟社會聯繫最緊密、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科學技術,是形成現實生產力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工程科技界以國家的發展強盛為己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使我國工程科技總體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領域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2011—2030年,我國面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轉型期和重要機遇期,將經歷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衝擊。面對未來人口持續增加,能源、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惡化,技術、市場競爭加劇等一系列問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對工程科技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工程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仍顯薄弱,眾多領域尚未擺脫關鍵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集約、持續、和諧發展的能力仍有較大差距。
為做好全面應對挑戰的準備,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的“建設國家科學技術思想庫”的戰略構想和要求,中國工程院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設立了“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聯合基金,組織開展了“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研究,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促進我國工程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對2030年我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進行系統謀劃。
聯合基金管委會由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項目研究由工程院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專題組兩部分組成,工程院戰略研究課題組的任務是研究提出面向2030年我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建議實施的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專項,基金項目專題組則以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專項引出的科學問題和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為主,形成了層次分明、有機結合的研究團隊。
工程院發展戰略研究團隊由工程院院士和中青年專家共同組成,包括8個領域課題組、4個跨領域專題組和1個綜合組。8個領域課題組為機械與運載,信息與電子,化工、冶金與材料,能源與礦業,土木、水利與建築,環境與輕紡,農業以及醫藥衛生課題組;4個跨領域專題組為“信息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關工程科技問題”“生物碳匯擴增戰略”“我國載人探月工程發展戰略研究”“我國公共安全相關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專題組。綜合組由工程管理學部院士、各學部專家組組長及執筆人等組成,主要任務是參與項目的頂層設計、總體策劃、過程控制、界面銜接和綜合集成。基金項目專題組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向全國招標選定,共有217個單位申報了648個項目,經工程院專家組評審選出50個項目給予資助。
2009年4月項目研究正式啟動。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動員了工程院9個學部200多位院士和300多名專家參與研究,並在工程院全體院士中廣泛徵求意見。2009年6—7月,確定了項目組織和工作計畫,研討確定了項目研究綱要、領域課題研究大綱、基金項目指南等;2009年10月確定了50項聯合基金資助項目。2010年6月院士大會期間對各學部的初步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審議,9月,各領域課題研究報告初稿進行了交流匯報,在對綜合報告大綱進行研討基礎上,開始了綜合報告編寫工作。2011年3月,經過10多輪修改,項目組向工程院常務擴大會議匯報了項目綜合報告以及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專項等,5月綜合組會議對綜合報告進行了審定並向主席團匯報;並於6月院士大會期間向全體院士徵求意見,在院士建議基礎上對研究報告進行了修改完善。
本項目是對我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今後將持續進行深化研究。項目研究在分析世界工程科技發展大趨勢、分析我國面向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分析我國工程科技未來發展能力的基礎上,提出工程科技支撐與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提出能夠大幅度提升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大工程,提出具有引領性的重大工程科技專項和需要發展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從而進一步促進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國家戰略實現。
一、世界工程科技發展趨勢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性資源、生態與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各國關注熱點,對資源能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以及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工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當前世界工程科技呈現以下新特點:
一是高科技成果積累和交叉融合加速,集成創新成為工程科技突破的重要途徑;
二是信息等技術廣泛滲透,並加速促進各領域工程科技的發展;
三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程創新、產品開發與產業發展互動促進作用更為顯著;
四是為應對全球性重大問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成為工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點;
五是工程科技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互動,不斷催生新的產業形態;
六是各國加強部署新興技術研發,並積極推動實體經濟再創新。
總之,關注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綠色、低碳、智慧型化發展,成為工程科技發展的主鏇律。
傳統領域工程科技穩步發展、日漸成熟,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快速突破,工程科技各領域主要發展趨勢體現如下:
(一)未來能源體系向多元最佳化、綠色清潔、安全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經濟合理地實現新能源的規模化套用;
(二)環境技術重點圍繞綠色低碳、生物多樣性、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向全過程防控和綜合治理方向發展;
(三)電子信息將在智慧型感知、大數據和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上取得突破,並與行業套用深度融合發展;
(四)生物技術將繼續在農業、醫藥、能源與環境等套用上取得重大進展,並有望成為新的現代工業技術革命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五)材料技術向高性能、納米化、複合化和綠色化發展;製造技術向全球化、智慧型化、綠色化和極限化發展;
(六)水資源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向高效安全、循環替代及環境友好轉變,地球深部和非常規勘探開發利用技術快速發展;
(七)對健康和疾病認識的深化,將推動醫學向預防醫學、預測醫學、個體化醫學和參與醫學相結合的模式發展;
(八)空間技術向綜合化、網路化、天地一體化和深空探測發展,海洋技術向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立體觀測發展,空間、海洋開發利用成為焦點。
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科技的戰略需求
2011—203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機遇期,到2030年我國將步入後工業化時代,城鎮化基本完成,社會呈現老齡化特徵,國民收入達到較高水平。基於對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景以及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科技的戰略需求概括為: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工業化和產業升級,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撐城鎮化,應對老齡化,推動綠色化,確保可持續,提高民生質量,保障公共安全,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通過科學謀劃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通過科技創新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撐,更好、更快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降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代價和成本,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賦予工程科技領域的歷史使命,是工程科技發展的重要命題。
從現在到2030年,需要通過工程科技突破和全面套用,使得我國人口壓力下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能源、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保障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與民生和諧為宗旨,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突破產業的基礎與共性技術、核心關鍵技術,全面增強民生保障工程科技能力,支撐有質量的發展和包容性增長,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可概括為緩解瓶頸制約、增強發展能力、提升民生質量三方面、十八條需求。
具體是,在緩解瓶頸制約方面,包括:建立可持續的能源資源科學供給和合理消費的技術體系,支撐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建立現代水利和水資源利用技術體系,緩解嚴重的水資源短缺、洪旱災害、水環境惡化問題;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體系,保障人類生存與環境友好型發展;建立氣候與環境監測預警、防災減災科技體系,大幅度降低災害風險。
在增強發展能力方面包括:突破電子信息核心技術,促進信息社會建設;突破新材料核心技術,支撐重大工程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突破基礎與高端裝備核心技術,奠定現代產業基石;突破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核心技術,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及其集成套用水平,促進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技術融合套用;提升消費品質量技術水平、加快產品創新,滿足生活質量提升需求;提升服務業技術水平,促進現代服務業成長和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海洋開發利用與海洋環保技術,推進我國海洋戰略和藍色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空間基礎設施、空間探測和套用技術,促進太空經濟發展。
在提升民生質量方面包括:構建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確保國家食物安全,支撐國民經濟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城鎮化技術體系,支撐城鎮化、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構建先進的綜合交通運輸技術體系,支撐經濟社會協調高效發展;構建先進、普惠的醫藥衛生技術體系,保障和促進國民健康;構建高效公共安全技術體系,保障社會和民生安全。
三、我國工程科技戰略定位與發展思路
2030年前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戰略定位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核心任務,以構建健康的生存發展環境為出發點,以建設工程科技強國為使命,實現工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在此定位基礎上,緊緊圍繞工程科技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任務,基於和諧工程觀,項目研究提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要遵循“科學規劃、超前部署、綠色優先、工程牽引、整體提升”的原則。“科學規劃”就是要堅持立足全局、著眼長遠,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系統認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工程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進行整體謀劃;“超前部署”就是要選擇若干先導性高科技領域進行前瞻性部署,在一些重要、新興和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工程科技領域搶占制高點;“綠色優先”就是要以合理控制總量、確保綠色發展為基調,提出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工程科技路線圖;“工程牽引”就是要把握科技突破和工程集成創新特徵,組織若干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專項,促進工程科技的集群突破和重大跨越;“整體提升”就是要堅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並舉,增強自主設計能力,促進高新技術交叉融合,系統推進產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提升。
通過強化原始創新、聚焦集成創新,力爭在多個重點領域使我國工程科技創新進入世界前列,帶動工程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支撐產業技術進步和最佳化升級,推動中國從工程大國向工程科技強國轉變,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
四、2030年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
為滿足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要求,立足國情,提出2030年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目標。
(一)工程科技整體上達到已開發國家中上水平,若干領域國際領先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健全工程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先進的技術基礎設施能力,自主掌握主要行業關鍵技術及其集成最佳化技術,工程科技總體水平躍升,達到已開發國家中上水平,對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大幅提高,在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以及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戰略影響的若干領域搶占制高點,到2030年爭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二)能源、資源、環境技術有效突破並廣泛套用,緩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
初步建成合理高效、節能環保、多元互補和可持續的能源體系,實現能源供需模式向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轉變,能源清潔利用、節能和能效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太陽能發電、風電和生物質能等突破技術經濟瓶頸、實現規模發展,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核電在能源供給中的比重達到40%左右。深部資源勘探能力達到2000米,基本實現礦產資源的安全、經濟、綠色生產及高效清潔利用,大宗消費礦產資源自給率提高10%至20%,礦產資源供給安全度提高。在水利建設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城市節水防污技術體系達到國際先進,單位GDP用水量降低50%以上。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大尺度污染控制與修復工程技術廣泛套用,基本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生產與生活體系,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
(三)產業核心技術自給率大幅提升,形成持續的國際競爭優勢
信息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城鄉信息化服務普及,經濟社會信息化總體上接近已開發國家水平。自主掌握關鍵材料與裝備、綠色船舶與海洋工程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設備、250座級寬體飛機、新能源汽車等設計製造核心技術,建成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關鍵材料與裝備能滿足重大工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智慧型化、綠色化、網路化製造與服務普及,流程工業產業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循環經濟取得全面進展。具備先進、獨立的海洋開發能力,形成3000米水深油氣田開發、7000米級深海作業能力,海洋綜合利用工程技術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建成先進的空間工程技術體系,形成長期、穩定、可靠的空間套用服務體系,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研究能力大幅提升。
(四)民生保障科技體系基本實現全方位覆蓋,有效支撐和諧社會建設
基本建立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的農業科技體系,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動植物生物育種技術產業化體系,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和設備得到廣泛套用,高產穩產糧田比例進一步提升,確保6億噸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要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城鄉與區域科學規劃技術、建築領域低碳節能環保技術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城鎮建築單位面積運行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40%—50%。基本實現綜合交通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初步實現預防、預測、個體化和參與醫學相結合的4P醫學模式,大幅提升新藥創製能力和關鍵藥品自給率,形成現代醫學體系與中醫藥學互為補充、基本滿足全民健康需求的醫療服務能力。建成較為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和技術保障體系,實現公共安全向主動保障型、現代高科技型轉變,全面提升國家抵禦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五、面向2030年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戰略任務
根據中國工程科技發展目標,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工程科技“三位一體”的總體戰略構想和“兩段三步”的發展路徑建議。
(一)“三位一體”總體構架
工程科技的發展,緊密結合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和諧發展的要求,將“緩解瓶頸制約、增強發展能力、提升民生質量”的總體戰略和科技要素緊密結合,以緩解瓶頸制約為緊迫任務,優先發展能源、資源高效清潔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緩解人口總量與增長壓力下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能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以增強發展能力為長期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以提升民生質量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農業、民生和公共安全保障的工程科技能力。
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包括12個重點領域(總體框架如圖)。
緩解瓶頸制約,優先發展能源、資源高效清潔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重點發展高效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合理持續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以及全程防控環境保護技術。
增強發展能力,重點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製造業所需的核心技術及共性技術:重點發展泛在智慧型電子信息技術、關鍵新材料工程技術、高端綠色裝備製造技術、綠色循環流程工業技術以及空間海洋能力拓展技術。
提升民生質量,全面提高現代農業、民生和公共安全保障的工程科技能力:重點發展現代高質農業技術、宜居節約型城鎮化與綜合交通技術、普惠健康醫藥衛生技術以及公共安全高效保障技術。
通過12個領域工程科技的全面推進和部分領域的跨越,在未來20年內,改變中國產業發展面貌,全面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支撐有質量的發展和包容性增長,保障民生和諧。
(二)“兩段三步”戰略部署
到2030年,我國工程科技發展任務可以按照“兩段三步”進行重點部署,以重大工程為工程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以重大科技專項突破帶動整體工程科技水平提升,完成12個領域的重點發展任務,實現工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兩段三步”即:按照10年為一個階段,可分2011—2020年、2021—2030年兩個階段進行工程科技任務的整體部署,實施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專項。同時,根據工程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要求,將第一階段分為兩個步驟,第一階段前五年為第一步,重點是工程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策略調整、路徑謀劃和先行部署,後五年為第二步,在系統謀劃和重點突破的基礎上,進一步緩解矛盾、拓展發展空間。由此,2011—2030年工程科技發展可以分為“突破”“拓展”“跨越”三步走,三步的發展重點分別為:以“突破”支撐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拓展”支撐發展能力和民生質量提升,以“跨越”支撐工程科技強國建設。不同時期我國工程科技發展各有側重,共同構成未來20年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戰略途徑。
1.第一階段(2011—2020年)
第一階段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奠基期和關鍵突破期,這一時期工程科技的發展策略和支撐力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的路徑和成效。工程科技的主要任務是夯實基礎,積極尋求轉型路徑,優先發展能源、資源和環境科技,部署、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基礎,通過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這一階段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步驟。
第一步(2011—2015年)“突破”:準確定位、系統規劃、緊迫先行、重點突破
◆基於科學發展觀,把握科技發展規律,找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和定位,系統謀劃工程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施路徑,明確各領域工程科技的重點發展方向,合理、有序地部署工程科技戰略任務,最佳化配置工程科技戰略資源。
◆著力解決迫在眉睫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資源、環境等工程科技問題,規劃路線、制定政策、建立機制。抓緊基礎能源戰略調整,重點發展化石能源與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流程工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技術、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水災害減輕技術、水環境保護技術、節水防污技術,構建源頭減排全過程防控體系。
◆集中力量有效解決重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重視發展自主設計能力,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改造;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和集成技術,為工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
◆將民生保障作為首要出發點,全面策劃、統籌部署民生保障的工程科技支撐和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發展食品安全、居住安全、城鄉規劃、防災減災等工程科技。
第二步(2016—2020年)“拓展”:緩解矛盾、掌握關鍵、促進升級、深化拓展
◆大力發展節能、減排、環保技術與裝備,重點突破能源綠色化技術,攻克非水可再生能源技術瓶頸,著重提升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綠色低碳流程工業與循環經濟技術體系發展能力,廣泛推進區域複合污染控制技術研發與套用,建設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
◆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領域掌握一批世界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抓住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機遇及早部署,大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與高端裝備製造若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全面助力新型產業體系構建。
◆開展化工、冶金、建材、輕工、紡織領域新工藝、新流程、新設備和集成技術創新,重點發展綠色、低碳製造和生物質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海洋開發的關鍵技術攻關,推進海洋立體觀測網路和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空間套用技術,促進太空經濟發展。
◆大力推進現代農業、森林碳匯、醫藥衛生、公共安全、城鎮化建設與交通運輸領域的基礎與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現代服務業和民生領域信息技術的研發套用,加速構建民生保障基礎設施與技術套用體系,有效提高民生質量。
2.第二階段(2021—2030年)
第二階段是我國新型發展方式的全面發展和確立期。作為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的第三步,以“跨越”為特徵,工程科技的主要任務是“局部領先、整體提高、支撐和諧、持續發展”。
第三步(2021—2030年)“跨越”:局部領先、整體提高、支撐和諧、持續發展
◆先進能源和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生態與環境保護技術、流程工業集成最佳化技術、生態工業與社會間循環經濟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加速躍升並在更廣的範圍推廣,全面構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體系,著重開展區域環境綜合修復,全面促進綠色發展。
◆重點促進新材料技術、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的新跨越、產業化發展和深度套用,全面突破輕工紡織領域生物質資源的高效清潔、功能性和高值化利用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向更高級、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完善空間基礎設施,實現深空探測和載人探月突破,推進深遠海資源勘查,使其開發利用技術逐步走向工程化、產業化。
◆加大工程科技對民生領域以及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力度,大幅提升現代農業、醫藥、環保等領域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的產業化創新水平,全面推進高產高效綠色農業工程和農產品保障科技體系,推進慢病防控和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個性化醫學、參與醫學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形成健康產業,推廣城鄉宜居工程,完善公共安全技術保障體系,促進人民生活向更舒適、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發展。
◆構建完善的工程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全面支撐產業結構升級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三)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專項建議
建議在2011年—2030年間實施23個重大工程和30個重大工程科技專項。
23個重大工程是:煤炭的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工程,節能工程,快堆核能系統工程,固體礦產資源—經濟—環境相協調的探測與開發工程,流程工業綠色製造及循環經濟生態鏈構建,重點流域與區域污染防控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生物碳匯擴增工程,新一代信息網路工程,國家防災減災與應急信息系統工程,能源及信息產業用關鍵材料系統,先進設計與智慧型裝備創新工程,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產業化工程,250座級寬體飛機,航空發動機工程,載人探月與深空探測,生物種業工程,食物安全保障工程,慢病防控工程,清潔能源、低能耗農村建設示範工程,綜合交通系統工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海洋立體監測和信息服務系統。
30個重大科技工程專項是: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智慧型電網,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和高效利用,500—2000米深部礦床勘查,遠程遙控及自動化採礦示範工程,全球環境問題應對,環境監測預警與風險評價技術體系,環保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流程工業減排、回收和利用CO2技術及減排評價的方法學研究,儀器儀表,認知計算,大數據技術與軟體專項,信息化農業工程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數字衛生,稀土功能材料及生物醫用材料工程化技術,納米、超導材料及資源與環境友好材料工程化技術,高端及微納製造技術,汽車自主創新,軌道交通裝備,綠色船舶技術,多功能多模式衛星系統以及套用研究專項,紡織產業創新發展關鍵技術,重大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疾病防控關鍵技術,再生醫學,城鄉建築低碳節能,西部強震區高壩大庫抗震安全,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與利用,海水資源開發與利用,智慧型城市。
六、政策措施建議
綜合分析我國工程科技發展中的科技基礎、體制機制和外部環境等因素,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四點政策措施建議。
(一)在國務院領導下,搞好工程科技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加強中長期戰略研究
在國務院領導下,引領工程科技發展。以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核心,加強工程科技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積極發揮思想庫的作用,完善國家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的決策諮詢機制,聯合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產業部門,設立中長期重大戰略性研究計畫,強化工程科技戰略研究;國家通過實施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專項實現重點突破,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用有機結合和跨領域的協同創新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企業的創新主體意識,推動產學研政協同創新,促進“開放式創新”,全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國家科技計畫應更多地反映企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機制,加大政府工程科技創新投入,注意積極扶持一些處於創新關鍵期、即將有重大突破的民營企業。鼓勵企業開展科研、設計、生產技術、產品套用技術一條龍攻關,促進技術成果快速產業化。強化政府在推動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方面的作用,建立和重組一批工程科技創新平台;加強科研與設計的結合,加強產品創新,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和搭建產業間以及產學研用間多種形式的創新聯盟,以推動產業鏈技術的整體最佳化;完善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執法力度,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構建國內外交流合作平台,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科技合作,支持融合創新。
(三)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確保科技投入穩步增長和持續保障
設立國家工程科學技術基金,對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競爭前技術、戰略性技術等研究形成長期穩定的支持;加強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充分利用和調動社會資源,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加大工程科技的投入;加強財稅金融政策對工程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
(四)加強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樹立崇尚工程科技的文化
開展多層次的工程教育,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工程師和設計師專業認證體系,提升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化水平和國際化水平;根據科學與技術的不同特點,構建激勵自主創新、公正、公平、公開的工程科技成果和人才評價體系,突出工程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支撐地位;以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專項為平台促進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選拔機制,探索形成多種形式的工程科技人才發展渠道,加強創新梯隊建設,培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科技專家隊伍。(本報告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