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

中國地質大學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成立於2003年9月,是在校大學生自願組織的民眾性體育學術類學生社團。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成立於2003年9月,是在校大學生自願組織的民眾性體育學術類學生社團。“山銘志”之名來源於英語“summit”(頂峰)。俱樂部以“以人為峰,以山銘志”為口號,把“普及登山運動,弘揚登山精神”作為辦社宗旨,著重加強大學生戶外運動的教育培訓,技術技能培訓,讓更多的同學有機會去體驗登山的樂趣和奧秘,去體會登山精神的內涵。

山銘志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於2003年9月在趙舒和黃卓兩位計科系具有豐富戶外運動經驗的學長帶領下創立,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唯一以戶外運動、登山運動及相關運動項目為活動內容的學生社團。協會以地大戶外專業本科生為後盾,大力在校內普及、發展戶外運動和登山運動。目前俱樂部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的後備軍團。前幾任會長李生鵬、張瑜、馬麗娟都是地大登山隊主力隊員。

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立足本校,面向全國。在校園中我們大力宣傳包括登山運動在內的各項戶外運動,組織同學們到戶外參加露營、攀岩、岩降、戶外拓展等對身心有益的戶外活動;在校外,我們組織、接納其他學校的學生一起參加戶外運動,大力宣傳地大的特色與傳統!每年寒暑假,我們還會組織具有豐富登山經驗的部員帶領大家挑戰極限,攀登雪山,讓更多的同學領悟到地大傳統運動項目的魅力—登山運動。宗旨

普及登山運動,弘揚登山精神

口號

以人為峰以山銘志

組織機構

協會設會長一名,下設秘書部、財務部、外聯部、宣傳部、策劃部、後勤部、訓練部七大職能部門。其中秘書部下設通訊員和資料分部,後勤部下設裝備部和食品醫療分部,訓練部下設日常訓練分部和技術訓練分部。
會長:最高行政首長,與副會長組成最高的權利和決策機構,直接領導各部門工作
秘書部:秘書部長協調各部門工作,通訊員負責會議、活動等事務的通訊工作。
財務部:負責協會活動報賬,協會收入管理等工作。
策劃部:負責所有活動的策劃書寫和申請工作。
宣傳部:主管各項活動宣傳和社團形象的宣傳,主要媒介為網路、校園,為活動宣傳的依託載體。
外聯部:外聯分為公關和拉贊助兩部分,公關的負責與武漢其他兄弟高校及全國其他高校保持聯繫,活動往來;拉贊助的主要負責假期登山活動的贊助。
後勤部:裝備分部主管社團內裝備的保管、修理、維護和更新,食品醫療分部主管社團活動開展期間用到的醫療用品及食品的採購等
訓練部:日常訓練分部負責組建登山隊後的常規訓練和社團會員的體能訓練,技術分部負責登山隊組建後的技術培訓工作。

組織活動

1.登山

對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而言,登山就像中文之於北大,理工之於清華,是這個學校的光榮傳統和靈魂的一部分。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作為一個學生組織,將登山運動作為社團特色活動,並致力於在校內推廣和普及,每年寒暑假都組織一次登山活動,希望在地大這樣一個有著以登山運動為傳統項目的環境裡,同學們在大學階段都有能去登雪山的機會,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也接納外校隊員,以將登山運動大眾化,普及化。董范教授作為中國登山協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登山協會副秘書長、地大登山隊隊長、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的指導老師對我們每次雪山攀登進行了指導。董范老師指出,2010年攀登四川雪寶頂是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歷史意義上第一次正式的登山活動,也是華中地區第一次學生社團挑戰高海拔雪山。他希望登山隊傳承中國地質大學的登山精神,推動華中地區學生登山活動的興起。

2003年09月,2003紅塔山全國登山大會激情攀越哈巴雪山活動,登頂5396米哈巴雪山;
2006年02月,協會組織參與四川四姑娘山登山大會活動;
2008年02月,協會試探性組織5名隊員攀登哈巴雪山攀登活動,天氣原因未能登頂,但是為往後的攀登活動的組織形式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2008年10月,4名成員隨地大登山隊攀登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其中一人成功登頂;
2009年02月,協會組織15名同學赴雲南攀登海拔5396米哈巴雪山,10名同學成功登頂;
2009年11月,協會多名成員參與中國地質大學和日本神戶大學聯合登山隊攀登位於西藏海拔6805米的未登峰---若尼二峰;
2010年01月,協會組織19人攀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17人成功登頂;
2010年07月,協會組織17人攀登四川海拔5588米的雪寶頂。北京紅火柴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是是本次雪寶頂攀登的冠名贊助企業。與此同時,聖弗萊戶外用品有限公司也對本次活動進行了贊助。攀登四川雪寶頂是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第一次正式的登山活動,也是華中地區第一次學生社團挑戰高海拔雪山的活動。山銘志紅火柴登山隊於2010年7月23日成功登頂雪寶頂;
2011年01月,協會組織23人隊伍攀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攀登途中由於天氣惡劣,隊員未登頂。
2011年07月,協會組織20人攀登四川境內的四姑娘二峰(海拔5276米);12人成功登頂。
2011年07月,協會組織14人攀登四川境內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此次活動獲得了《山野中國戶外》、艾王(AI ONE)、愛麓客(Arakan)、撒克帕德(succpard)的友情贊助。登山隊在攀登至6000米處時,當天計畫第二天沖頂,後來由於持續不斷的冰雹、暴風雪由當晚一直到第二天都未停,最後隊伍放棄沖頂。1988年中國地質大學和日本神戶大學聯合登山隊首登雀兒山,23年後協會組織隊伍重登雀兒山旨在為地大60年校慶獻上賀禮;
2011年08月,2010年12月協會10多名隊員進入地大珠峰登山隊,並在第二年8月地大珠峰登山隊組織的青海玉珠峰高海拔適應性登山訓練中有10名隊員成功登頂海拔6178米玉珠峰。2.科考、徒步
2002年05月,俱樂部顧問參加地大50周年長江源頭科考活動;
2002年07月,俱樂部參加全國首屆大學生野外生存國家科研課題活動;
2002年08月,俱樂部組織自助式戶外旅行騎行至廬山;
2002年10月,俱樂部前往武功山原始林區探險;
2002年10月,俱樂部成員參加全國越野挑戰賽;
2003年07月,國家重點課題全國大學生第2屆野外生存生活體驗;
2003年11月30日,俱樂部參加騰龍杯校園戶外挑戰賽;
2004年05月,俱樂部組織徽杭古道徒步活動;
2004年08月,俱樂部派幹部對武功山進行考察活動,同時也為兩個月後聯合武漢七所高校武功山徒步穿越活動做準備;
2004年10月,俱樂部成功組織武漢七大高校武功山徒步穿越活動;
2005年10月,俱樂部再次組織江西武功山徒步探險活動;
2006年08月,俱樂部成員參與中日聯合探險隊徒步穿越神農架;
2007年06月,俱樂部組織廣西桂林徒步灕江;
2011年05月,五一前協會組織了一次集徒步、露營、燒烤、摘草莓和農家樂等一系列項目於一體的活動,五一期間又再次組織了一次在馬鞍山森林公園和九峰山做的徒步、露營、野炊、岩降等戶外項目於一體的活動。3.攀冰、攀岩

2006年08月,湖北電視台專門採訪並為社團製作活動紀錄片《白雲洞攀岩》,並於12月底在湖北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同時會員多次被楚天廣播電台《暢遊天下》節目邀為嘉賓;
2011年01月,協會4名成員赴北京參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承辦的“全國大學生戶外冬訓營”,在成果展示交流賽中,張家榮獲得男子攀冰速度賽第一,馬麗娟獲得女子攀冰速度賽第二的成績。在整個活動中,我們展現出了我校風采,並受到了其他高校的一致好評,整個團隊獲得“優秀團隊”稱號。

4.對外交流

2003年07月,俱樂部成員攜同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前往神農架進行野外生存體驗;
2003年11月13日,與上海交大、上海復旦聯合穿越徽行古道並登頂1900米清涼峰;
2003年11月16日,與浙江大學聯合腳踏車環繞杭州做城市環保宣傳;
2004年3月6日,聯合武漢七所高校戶外社團(俱樂部)進行東湖環保行活動,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同時也體現了俱樂部的宗旨“回歸自然,淨化心靈”。
2010年,協會多名成員赴日本參加“第四屆中日韓大學生登山交流活動”,並登頂日本第五高峰,海拔3180米。
2011年08月,協會2名成員赴韓國參加“第五屆中日韓登山交流活動”。
2011年09月20日,“2011年山銘志社團暑假登山報告會暨武漢地區戶外社團交流會”圓滿舉行,此次報告會主要以協會暑假組織的活動為主,藉助於報告會的機會同時邀請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戶外社團來我校參加戶外交流會,共同商討各兄弟社團間以後的合作情況,以共同促進武漢高校戶外運動安全、健康、環保的發展。
2011年10月21日,協會在登山報告會之後組織武漢高校廣水三潭野外生存活動,此次活動主要技能培訓為主。

發展歷程

前期發展

2003-------2005年,起步組織活動主要以戶外露營·徒步穿越·休閒體驗為主。
2006---------2007年,社團困難停滯時期,技術力量脫節,社團骨幹力量薄弱,活動難以開展組織,校團委領導勸散社團,擬與校旅遊協會合併。
2008年社團由體育課部戶外運動研究生,李生鵬接手,開展前期的社團整理。基本從零開始。
2009----2010年體育課部戶外運動研究生張瑜擔任會長牽頭,邀請了多位在校戶外經驗豐富的骨幹力量成員加入,社團轉型以攀登高海拔雪山為主,以露營、攀岩、徒步穿越、戶外拓展為輔的高技術型探險社團,普及登山運動,弘揚登山精神為特色的體育社團。成功的組織了4次高海拔攀登活動。參與人群逐漸增加,包括在校本科學生和研究生,在校老師,外教,校工等。是社團發展的轉折迅猛時期,得到了學校相關領導的認可和支持。社團的運行組織逐漸完善步入正軌。

社員風采

登山
登山是一件嚴謹與細緻,伴著強大後勤物資保障的活動,是一門忍受磨難的藝術
社員:張瑜
來自雲南,體育課部戶外運動專業研三學生,中國地質大學珠峰登山隊主力隊員,曾擔任山銘志戶外運動俱樂部會長。2008年奧運會火炬傳遞珠峰擔任央視特派攝影記者,2008年中國地質大學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成功登頂,2009年參與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西藏未登峰若尼峰的攀登並擔任主力隊員,在2011年7月攀登四川雀兒山中擔任主力隊員及技術指導,帶領隊伍在沒有請高山嚮導的情況下自主攀登到了海拔6000米得位置。在8月份地大珠峰登山隊攀登青海玉珠峰中擔任主力隊員,隊伍自主攀登並成功登頂。
攀岩
攀岩運動以其獨有的登臨高處的征服感吸引了無數愛好者
社員代表:吳東
來自雲南,體育課部戶外運動專業研二學生。2011年8月代表地大赴韓國參加“中日韓大學生登山交流活動”。此次活動在韓國首爾大芚山仁壽峰舉行,主要活動內容為攀岩。不僅對國外的相關登山戶外運動技術和技能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時,使三國大學生在活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以後的登山交流活動發展打下基礎。
攀冰
以它獨特的新酷裝備、童話世界般的活動環境、刺激的身心感受,成為冰瀑上的芭蕾
社員:李勇
來自山西,體育課部戶外專業10級學生。2011年1月參加“全國大學生冬訓營”,在攀冰訓練中表現優秀,熟練的掌握了冰壁上的各種技術,並在該技術掌握好的基礎上於7月份參加攀登雀兒山的活動,擔任修路隊員。
徒步
一個背包,一台單眼,和一個愛拍照的愛人,和一顆說走就走得心
社員代表:姜兆銀
來自山東,體育課部戶外運動專業2009學生,為地大登山隊隊員。2011年7月作為中方教練(中方三名教練,其中唯一一名女教練也是社團的老社員,見圖)參加了由韓國山嶽會舉辦、四川登協協辦的大學生高山徒步探險活動,路線為貢嘎環線。
姜兆銀,左一
騎行遠征
一輛腳踏車一個背包,駛過顛簸的路途,超越黑暗的隧道 ,在不斷而來困難當中體驗挑戰,在遙遠的他鄉體驗風情,在旅途的終點體驗成功
社員:方恢興
機電學院2009級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生,2011年7月-8月,帶隊從武漢出發,歷時34天(7.3----8.5)騎行3700公里到達拉薩,翻越12座海拔4千以上的山峰,2座海拔5千以上的山峰。
野外生存
在野外求生存,最重要就是培養觀察自然的眼光,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社員:馬海源
來自於四川,體育課部戶外運動專業2010級學生,在10月份社團組織的武漢高校廣水三潭野外生存活動中擔任總隊長,成功組織了武漢高校野外技術、技能的培訓。2011年1月攀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639米)成功登頂,5月份攀登四川雪寶頂,由於天氣原因遺憾未能登頂。
支教
一種美德、能力、進步和競爭的榮譽
社員:劉慶麟
來自新疆,工程學院2009級學生。 在雲貴高原的大山深處,興義市三江口鎮,一個三省交界之地。師資力量薄弱,校舍簡陋。 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該地區的教育發展,為了能夠更詳細的了解當地的教育情況,我們來到了紅落萬希望國小,以此為基點,針對山區孩子開展了類似於暑期夏令營的活動,一方面對當地的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另一方面,對山區孩子的身體發展情況和體能素質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城鄉的差距。
管理
管理是由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社員:張家榮
來自雲南,體育課部大四學生,地大珠峰登山隊隊員。2010年7月,受“雪花啤酒華潤集團有限公司”邀請參加“勇闖天涯,共攀長征之巔”活動,在活動中擔任總領隊。2011年1月份,帶隊參加了 “全國大學生戶外冬訓營”, 整個團隊榮獲“優秀團體獎”。2011年7月份,策劃組織了攀登四川雀兒山活動,此次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我與山銘志這個大家庭共成長,再此期間不僅豐富了我的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和鍛鍊了我的溝通、領導、組織能力,以及決策力、觀察分析力。

榮譽史

校內
2011年05月,榮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0——2011年度十大標兵社團”;
2011年10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首屆社團短片及海報大賽榮獲短片類一等獎,海報類優秀獎;
比賽
2003年8月,俱樂部參加2003九宮山戶外挑戰賽獲得第四名;
2003年9月,俱樂部參加安吉國際越野挑戰賽獲得第六名;
2003年9月,2003年德清戶外挑戰賽獲得第一名;
2003年10月,2003中國九寨天堂戶外挑戰賽獲得第七名;
2011年01月,協會4名成員赴北京參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承辦的“全國大學生戶外冬訓營”,整個團隊獲得“優秀團隊”稱號及男女速度賽張家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