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時間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是2003年新建成的現代化博物館,於2005年5月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坐落在美麗的武漢市東湖之濱,毗鄰武漢光谷廣場,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5千餘平方米。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萬餘件,其中自然界極其罕見的珍品近2千件,如著名的黑龍江東北龍、和平永川龍、鸚鵡嘴龍等恐龍化石骨架以及各種珍貴的礦物、寶玉石、化石標本等。
建築風格
新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近5000平方米,館內主要有地礦標本展和地學陳列展覽。館藏標本有來自全國各地以及世界部分國家的化石、礦物、岩石、寶玉石、礦石、地質構造等珍貴地質標本30000餘件,其中自然界罕見的精品近3000件,其豐富性、典型性、觀賞性在國內居於一流水平,部分藏品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地學陳列展覽包括地球奧秘展

在該館的科技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通過嚴密的招標工作,經過校方反覆考察、論證和比較,冠王公司終於不負眾望,從眾多優秀的系統集成商中脫穎而出,協助中國地質大學網絡中心較好的完成了博物館教育現代化的整個實施工作,並結合博物館的實際情況使用了冠王公司優秀的iServer產品,使地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完美套用性大大超過了預想,得到該校師生員工及所有參觀者的一致讚揚。
這裡為您打開了地球46億年滄桑巨變的宏偉畫卷、地球生命38億年進化的歷史長廊;這裡為您展現了精美絕倫的珠寶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礦物岩石天地以及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地下寶藏;這裡向您講述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告訴您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神聖職責……
主題宗旨
本館一貫堅持高校博物館“兩個面向”的宗旨,即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教學、科研服務,同時面向社會開展地學科普教育,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別是在科普教育方面成效尤為顯著。在國內高校博物館界,本館率先對外開放,於1988年
在新館的布局和布展中,充分考慮到了長遠發展的需要、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多功能發揮的需要。各展廳除了展出珍貴的實物標本外,還大量地採用信息技術、模擬技術、影像技術、互動技術等,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表現地學內容,增強吸引力。除此之外,新館還設有多功能報告廳、綜合服務部、咖啡廳、室外園林等,力圖成為一個集教育、娛樂、休閒、購物於一體的新型博物館。
展廳分布

博物館分3層:
第一層是各種地形地貌的解說,還有各種岩層,隕石的標本。
第二層展出的是各種生命遺蹟,有各種化石標本,還有幾具恐龍的骨骼化石。
第三層展出的是各種珍貴的寶石。
館藏文物

館內主要有地礦標本展和地學陳列展。館藏標本有來自全國各地以及世界部分國家的化石、礦物、岩石、寶玉石、礦石、地質構造等珍貴地質標本30000餘件,其中自然界罕見的精品近3000件,其豐富性、典型性、觀賞性在國內居於一流水平,部分藏品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地學陳列展覽包括地球奧秘展廳、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珠寶玉石展廳、礦物岩石展廳以及礦產資源展廳。生動而豐富的展示內容配合新穎而獨特的展示形式為觀眾打開了地球46億年滄桑巨變的宏偉畫卷、地球生命38億年進化的歷史長廊,展示了精美絕倫的珠寶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礦物岩石天地以及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地下寶藏,講述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告訴人們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神聖職責。
這裡奇珍異寶會萃:來自各地的珍貴地質標本3萬餘件,其中自然界罕見的精品2千餘件。這裡有堪稱世界首位的魚龍、海龍、海百合等化石標本,有國內一流的礦物和寶玉石標本……
這裡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廣大青少年認識地球、了解自然的科學殿堂。這裡就是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歡迎您來到這個神奇的地質世界之窗!
鎮館之寶
這枚恐龍蛋化石長徑為11.3厘米,最大橫徑10.1厘米,蛋殼最薄處不足1毫米,最厚處約2毫米,平均厚度1.2毫米。蛋殼表面十分粗糙,紋飾大體以點為主,但在一側面局部有相連的蟲狀紋飾。蛋殼表面下可見柱狀層,氣孔道明顯。甘肅省博物館自然部多位專家根據其外形、蛋外部包裹的圍岩及蛋殼的構造,鑑定為恐龍蛋化石。
由這些眾多的恐龍化石,張行推斷,在大約一億年前,甘肅河西地區是一個暖熱潮濕,多水域,無四季之分的氣候環境。慶陽、通渭一帶有範圍

面積100平方米、反映2億多年前爬行動物生活場景的《遠古生命足跡》化石幕牆,領略了世界首創、直徑1.5米、繞地球23.5度斜軸鏇轉的磁懸浮地球儀,進入了奇妙的由9具恐龍骨架、恐龍足跡化石、6條電動機器恐龍組成的恐龍世界長8米、距今2億多年的魚龍化石。
魚龍是恐龍的“遠親”,是一種重新回到海里生活的爬行動物,繁盛於三疊紀和侏羅紀。魚龍已不具有爬行動物的形態,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頸部已消失,頭直接和軀幹連在一起,這種體形可以減小在水中運動的阻力;頭很長,嘴長而尖,口中布滿利齒,適於捕食魚類。魚龍高度適應海洋生活,分布廣泛,其化石在中國多有發現。
中國發現的第一條魚龍化石,是在貴州茅台發現的貴州茅台混魚龍(Mixosaurusmataiensis),這是一種原始的魚龍,頭骨較為粗短,長有釘子般的牙齒。1965年,人們在安徽巢縣龜山也採到過一條不到1米長的小魚龍,它有一個三角形的腦袋和長長的吻,滿嘴尖牙,以海底軟體動物為食,這條龍被命名為龜山巢湖龍(Chaohusaurusgeishanensis)。
海百合化石這些珍貴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兩、三億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國畫大師筆下綻放的百合花。在這89塊海百合化石中,有兩塊化石尤為珍貴,連生物專家都感到驚奇。您瞧,原本附著在海底生長的海百合,卻固著在一根漂入大海的樹幹上。這是為什麼呢?專家推測,海百合之所以附著在樹幹上,是要藉助樹幹在海里漂浮,從而擴大攝取食物的範圍。可見,海百合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
這塊海百合化石同樣非常珍貴,人們通過它可以看到海百合的內部結構,為研究海百合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參觀指南

門票:成人40元/人,學生/老人/軍人20元/人,1.2米以下兒童10元/人
聯繫人: 張凡 徐世球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
郵編:430074
開放時間:08:30-12:00 14:30-17:00
雙休日及節假日參觀,請提前聯繫
乘車路線: 市內觀眾可在傅家坡、洪山換乘709路或59路公共汽車到地質大學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