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和具體幫助下,以解決改組問題為中心內容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召開。這次會議代表總額196人,到會165人。代表中一半由各省黨部選舉產生,一半由孫中山指定。其中共產黨員約占40%。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林伯渠、譚平山、王燼美、李維漢等人都以個人身份出席了大會。
宣言的內容分三部分﹕“中國之現狀”。總結了過去革命鬥爭的經驗﹐分析了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指出進行國民革命﹐實行三民主義“為中國唯一生路”﹐並對某些錯誤的和反動的政治流派如立憲派﹑聯省自治派﹑和平會議派和商人政府派﹐進行了分析和批判。“國民黨之主義”。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釋三民主義。關於民族主義﹐主張“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革命任務。號召各民族共同努力﹐爭取革命成功﹐廢除民族壓迫﹐組織自由平等統一的國家。關於民權主義﹐主張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實行民主政治。指出國家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得而私也”。表明要發展各革命階級聯合的共和制度。關於民生主義﹐其原則﹐一是平均地權﹐即由國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徵收法及地價稅法﹐以防止“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二是節制資本﹐即將本國人和外國人在華舉辦的獨占性或規模過大的企業改為國家經營管理﹐使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計民生﹔“工人之失業者﹐國家為之謀救濟之道”。在分析農民﹑工人的狀況後提出:“國民革命之運動﹐必恃全國農夫﹑工人之參加﹐然後可以決勝。”規定要全力幫助農夫﹑工人運動﹐注意吸收農夫﹑工人參加國民黨組織等。“國民黨之政綱”。規定了國民黨對外和對內的基本政策。對外提出廢除帝國主義與清政府及軍閥政府所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其在華攫取的特權﹔對軍閥政府損害人民利益所借外債不負償還之責。對內政策規定實施三民主義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如規定“廢除以資產為標準之階級選舉”﹐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等各項自由權利﹐改良農工勞動者的生活﹐及其組織團體﹐“並扶助發展”等。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宣言包含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因而成為國共兩党進行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
相關詞條
-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簡稱,是於1924年1月23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性檔案。這個宣言是在...
簡介 宣言全文 -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的對党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由於辛亥革命和以後歷次鬥爭的失敗,孫中山在共...
時間 原因 內容 結果 -
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陳布雷、方治、陳公博、梁寒操、李宗黃、劉紀文、 徐源泉、潘公展、王法勤、柏文蔚、王陸一、張群、 傅作義、吳忠信、王祺、黃旭初、戴愧生、
會議簡介 會議內容 一中全會 二中全會 三中全會 -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全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是現在中國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現任黨主席是吳敦義。 1894年興中會於檀香山成立,1905年同盟會成...
第1任 第2任 第3任 第4任 第5任 -
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
國共合作,是指對中國近代和當代兩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之間的合作。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提出的構想原本是實行“黨外合作”。192...
簡介 合作背景 合作原因 政治基礎 合作方式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通過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章程,改稱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 通過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章程,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 第十次2002...
會議簡介 歷屆全代會 -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陳潭秋、惲代英、...
簡介 基本情況 歷史背景 詳情 內容 -
《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
《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由中國檔案彙編,榮孟源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約160餘萬字。內容包括自1924年1月國民黨改組,在廣州召開第...
《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孫文[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主要著作 家系歷史 人物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