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89年在瀋陽創立,為遼寧省屬社會團體;1993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審批,晉為全國性社會團體,主管單位為國家文物局,法人和具體領導單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總部和辦公地點設在瀋陽張氏帥府。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先生曾出任本院終身名譽院長並親筆題寫院名。其成員以分布在東北三省和北京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關東畫派骨幹畫家和美術理論家為主體,多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教授和副教授級以上的藝術家,現總人數400餘人。
首任院長為我國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王盛烈先生;現任院長為我國著名畫家趙華勝先生,法人兼行政院長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書記兼副館長霍廣軍先生,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為著名畫家角振通先生。
特色
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從事專業以中國畫為主,兼及書法乃至油畫等畫種。組織美術創作,展出、出版、學術研究和交流,等項藝術活動,以及開展與自身專業有關的社會活動和公益活動,是本院工作的基本內容。繼承延安魯藝和東北魯藝的革命文藝傳統、弘揚張學良將軍“愛國、統一、團結、奮鬥”的同澤精神,堅持現實主義藝術創作道路,不斷開創關東畫派新的局面、新的輝煌,是關乎本院生存發展的根本宗旨,也是本院的特色。作品業績
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通過開展美術創作、展示和研究等大型藝術學術活動,以及社會公益活動等,在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繁榮祖國的文化藝術事業、滿足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需求、向人民民眾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以及運用本社團的獨特條件協助黨和政府做統一戰線工作等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做了一定的益國益民的工作。例如,先後幾次晉京舉辦大型畫展,如:“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周年中國畫展”、“祝賀張學良將軍百歲壽辰書畫展”、“關東畫派中國畫人物畫大展”等;主辦承辦“東北中國畫風研討會”、“紀念《講話》發表50周年•現實主義中國畫創作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全國性學術活動;出版院刊《同澤書畫》以及多部大型畫集和學術文集;為抗擊“非典”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捐獻書畫作品、進行主題性創作,等等。這一切,均在全國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因此,本院分別於2003年和2004年被國家社團登記管理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評為“抗擊非典先進全國性社會團體”和“全國先進民間組織”。同澤源出
“同澤”一詞源於《詩經·秦風·無衣》,其原詩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無衣》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讚歌。《詩序》以為諷刺秦君好戰之詩;蘇轍、呂祖謙、嚴粲等以為是借古諷今之詩。姚際恆以為豐訪《詩傳》和《詩說》的說法“近是”,即秦襄公以王命征戎,周人赴之,賦此。如果我們聯繫到當時秦國的歷史和地理背景,把此詩解為秦人抗擊戎人侵擾之詩,是很可信的。
當時戎人不斷興兵侵擾周境之民,秦民也深受其禍,因而秦兵也奮起抗擊。這詩作者可能就是抗擊戎人的戰士。全詩三章,表達了戰士對敵人的無比仇視,和完全支持君王伐戎討敵的主張,以及積極參戰的熱情和決心。反映了秦民在侵擾者面前,同仇敵愾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全詩洋溢著浩然正氣,顯示出威武雄壯的氣勢。(以上摘自王延海著《詩經釋論》一書)
詩中的“袍、澤、裳”都是古代的衣服名稱。袍指外衣、戰袍;澤指內衣;裳指遮蔽下體的裙服。後來軍隊將戰友稱之為“袍澤”。此詩的含義是:不要說沒有衣服禦寒,我與你同穿一件戰袍,一件內衣。全詩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患難與共的戰鬥情誼和守士保家、共御外侮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澤精神”也由此而來。
張學良將軍選用此詩中“同澤”二字作為興辦文化教育事業的冠名。先後在瀋陽和海城創辦了奉天同澤中學(男校)、奉天女子同澤中學、海城同澤中學、海城同澤國小、奉天同澤新民儲才館和奉天同澤俱樂部等一系列文教事業。後來,瀋陽市的街道名稱“同澤街”一直保留至今。
“同澤”一詞,已成為愛國的象徵,向上的象徵,團結的象徵,張學良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