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白壽彝先生生前主編的《中國史學史》的第三卷,其內容是論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史學發展的總相及主要成就。本卷在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的表述方面,大致遵循白壽彝先生在第一卷的導論中所提出的關於中國史學史撰寫的總的思路,而在具體的論述和有關的評論方面,則較多地反映了本卷作者自己的學術積累和研究心得。
本卷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所論歷史特點,是綜括史學發展的歷史條件;所論史學發展趨勢,是概括這個時期史學之總的面貌,其中提出的三個階段、六個轉折、三個創新,是對這個總的面貌所作的粗線條式的勾勒。
第二、三,是介紹和評論這個時期產生的十三部“正史”,由於它們占據了現存“二十四史”的半數以上,對於記述中華文明之歷史進程具有重大作用、重大意義,故用較多的篇幅予以介紹和評論。
第四、五、六、九章,或論這個時期史學發展的某一重大轉折,或論某一顯著創新,或論某一時代特點,都是對第一章總綱部分的展開和深入,它們從不同方面反映了這個時期發展的生動、活潑的面貌。
第七、八兩章,論述劉知幾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前者是史學理論的重大發展,後者是典制體史書的典範之作,前者在史學理論方面多有創見,後者在歷史理論方面之乏新的突破,在中國史學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十、十一章,即最後兩章,是試圖綜述這個時期的史學在理論上的成就,前者是關於史學理論方面的成就,後者是關於歷史理論方面的成就。它們更多地反映了本卷在內容上和撰述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