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稱號,這是繼崑曲被授予這一稱號後,中國第二個入選的項目,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琴的演奏形式以獨奏為主,而此時的樂隊則多以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為主奏,彈撥樂器的發展仍是初級階段,在樂隊中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漢魏六朝是中國古琴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大量的器樂曲問世。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則是本時期的代表作品。唐代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鼎盛時期,由於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古琴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宋、元時期的古琴音樂發展顯著,琴壇上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最大特點是由宮廷向民間蔓延,並大量吸收民間音樂的精華,使之有機地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明、清時期,是古琴流派產生的重要時期。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師承淵源以及所據傳譜地差異,以地方色彩為主要特徵的流派相繼產生,並均有一定數量的代表作品,為以後各流派的發展起到了傳承的作用。
歷史記載
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純粹的傳統樂器。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宋代陳暘在《樂書》中提到“琴者,樂之統也”,這一語道出了琴在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地位。中國古琴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古琴音樂具有深沉蘊藉、瀟灑飄逸的風格特點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最擅長用“虛”“遠”來製造一種空靈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內在的神韻和意境,它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表面上看極簡約、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音樂,才能對中國音樂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認識。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絲桐”、“瑤琴”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繫。可見,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須具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範。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閒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
構造
長期以來,琴家們多認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來變化就不大。但隨著出土文物的新發現,這一傳統觀念被動搖了。現在,我們參照古代文獻,得到這樣的印象:漢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裝飾性的波狀起伏,琴弦多少不定、長短不定,少為五弦,多達二十弦,長則2米,短則50厘米,演奏時只彈空弦,自漢朝以後,琴面漸趨於平整,出現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晉初,嵇康在他的《琴賦》中所描繪的琴,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琴就已經十分相似了,但同時有些專家認為出土的文物古琴有可能是不同於當時真正用於彈奏古琴的陪葬品,所以對於具體的古琴形制至今仍存在爭論。現在常見的古琴形制為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共有七根弦,琴弦長度約112cm~118cm,分為尼龍包金屬絲弦和絲弦兩種,尼龍弦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普遍使用,其研製是由著名古琴家吳景略和專業人員進行的。
音域
古琴全部音域寬達為三個半到四個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線譜上大字一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豐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區,演奏時,右手撥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彈空弦,古琴家稱之為“散音”,其聲剛勁渾厚、宏亮如鍾;泛音有的輕盈虛飄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19個可實用的泛音)。按音則圓潤細膩,富於表情,有似歌聲。而琴家稱之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則如絲繞柱樑。
左手技法
“吟”、“猱(náo)”、“綽”、“注”是古琴特有的左手技法,“吟”是左手指細微緩慢地搖動,其音色有如人聲吟喔;“猱”是左手指實上虛下左右滑動,取音蒼勁;“綽”即現在所指的上滑音; “注”,即下滑音。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古琴音樂富於人聲吟唱的特點,而且由於頻率、幅度變化所形成的各種“吟”、“猱”,還巧妙地表現了不同感情狀態下律動的緊張度。
流派分類
由於不同地域風土和人的氣質的差別,形成了各種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吳,蜀兩大派。隋唐間的琴家趙耶利,曾以“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土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時之俊”概括了吳,蜀兩派的風格特點。明清時期,古琴則發展演變為川派、虞山派,廣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諸城派,閩派等多種流派,近代出現九嶷派等派別。
近代著名琴家
古琴在近代得到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琴家,如査阜西,張子謙,夏一峰等均開創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古琴的琴面
杉木,或者桐木,這裡的桐木是指青桐,不是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