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單位
中國古琴名琴名曲國際鑑賞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和北京傳薪文化顧問事務所發起,北京古琴研究會參與主辦的“中國古琴名琴名曲國際鑑賞會”(以下簡稱“鑑賞會”),於1994年4月1日至5日在北京華都飯店舉行。與會者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及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琴家、研究家70餘人。會議主題
此次“鑑賞會”區別於以往的打譜會和近年的交流會、紀念會、琴賽等學術活動,是一次以“名琴鑑賞”為中心,集名琴鑑賞、名家薈萃、名曲雅集和名琴展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古琴藝術系列活動。綜其內容,可分別以“名琴雅集”與“名曲雅集”述之。
名琴雅集
? 名琴雅集,以展覽、審鑒、琴制研討為主題。其琴展部分,分別以故宮博物院藏琴、音研所藏琴及與會大陸代表所攜帶的個人藏琴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有九霄環佩、大聖遺音、飛泉、枯木龍吟、輕雷、秋籟、一池波、松石間意、鳴鳳、勁秋、長風、蕉葉、冰磬等唐、宋、元、明、清歷朝名琴近60張。張張堪稱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各地代表攜帶參展的私人藏琴,其數、質量之高之踴躍,實為主辦者始料未及。一些老琴家因身體原因不能參會,還特囑咐家人攜琴前來。古琴琴制,其岳山、琴徽、出音孔無不充滿了象徵主義的審美理想,其上的銘文題款亦寄託了歷代文人的情感遐趣。造琴千面、撒在人間,可以說從琴展令慕“名琴”而來的海內外同人一飽眼福。撫今追昔,幾千年來社會動盪,兵火天災,傳世珍品無一不凝聚著中國文人、樂人之操行,凝聚著藏琴人視琴如生命般的珍護。目睹如此“劫後餘生”之藏品,動情之處隨時可見。有海外琴人對筆者說,琴人對琴甚於“發燒友”,因而對這樣的活動我們是因時空限制而在所不惜的。真是欲向世間覓知音,自有傳統在人心。
?對名琴的鑑賞不僅限於展覽會,代表們彈琴交流之前,對所操之琴亦有詳細的介紹,會下的交流與審鑒則更是智仁相見、機遇隨得了。
?琴展以外,會議關於琴與琴制的鑑賞還組織了學術交流活動。故宮博物院的鄭珉中先生就古琴的鑑定作了專題報告,報告從文物鑑定的角度,以唐琴為例,廣泛涉及了時代風格、工藝技術、材料質地、器形變化等學術問題,既具知識性有涵蓋了琴制研究的學術成果。對於文物鑑定如何選定標準器、典型器進行比較鑑別以及形制、音響、髹漆、斷紋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地。此外,會議中還進行了關於琴之斫制問題的學術交流。鄭珉中先生談了他以唐琴九霄環佩、春雷的研究為依據,並付諸斫琴的實踐經驗。揚州民族樂器研製廠的田步高先生也介紹了他們仿製唐琴的經驗與得失,並都有樣琴供與會代表鑑賞。西安的李明忠先生及香港的蔡昌壽先生亦發表了他們對斫琴的看法。蘇州吳門琴社的裴金寶還以《古琴修復研究》的論文參會,總結了“斷其代、觀其形、察其色、辯其聲、別其質”之“審琴五法”,並對修複方案的詳細步驟及其修復實例做了細緻的介紹。無論是會上發言或是個別交流,此次“鑑賞會”在琴制和制琴方面都涉及了令人關注的問題。
?又及,音樂研究所還對此次參展的私人藏琴做了例行的圖像及形制資料調查。
名曲雅集
? 名曲雅集,以與會琴家在部分參展名琴上的彈奏交流為主。由於參會代表中不乏各地琴界及流派的著名琴家與高手,便使此次“鑑賞會”更添名家在名琴上演奏名曲的雅韻。在大會組織的四個單元琴樂交流中,代表們彈奏琴曲四十餘首,涉及了不同版本、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曲目。琴歌琴曲,古樂新聲,令人感受和領略了不同的彈奏技巧與美學意蘊。交流中除了對過去發掘(打譜)的名曲演示外,亦有近年打譜的曲目,如丁承運的《神人暢》、成公亮的《文王操》等,後者並有《琴曲文王操打譜後記》的專論發表,文章從詩文文獻、明代琴譜、傳派之資料考證與調高調式、音階的考源及自身在打譜過程中對曲情的不斷感受相結合,以為打譜之依據。
?當然,由於會議主題對“名琴名曲”的設定,所以演奏中涉及過去和新近發掘的曲目皆為傳統曲目,而對新編曲目未能染指,遺憾乎?
此次“鑑賞會”的另一特色當屬列席代表與聽會者之眾,並以青年學生及留學生為主。因此,會下的頻繁交流、切磋、傳授甚為感人。每每於休會時分,聞聽琴聲裊裊。美籍教授趙如蘭感慨道:晚飯後只見每間屋子都在彈琴,琴之迷人,確是發自內心。
?在“鑑賞會”的琴樂交流中,韓國東亞西亞音樂交流會帶來了一台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韓國琴之夜》音樂會,其伽椰琴、玄琴的演奏,以優美的鏇律、豐富的吟猱體現了東方音樂文化的共通意境。她們的參加,對廣泛意義上的琴樂交流與借鑑具有現實的意義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