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將

中國十大將

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周恩來授予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10人大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的“十大大將”由此確立。

1、大將——粟裕

(圖)中國十大將粟裕

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
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畫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畫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畫才撤銷。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

(圖)中國十大將徐海東

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三十四團任代理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黃陂縣區農民自衛軍隊長,中共黃陂縣委軍事部部長兼區委書記、縣赤衛軍大隊長,獨立營營長兼黨代表,黃陂縣補充第六師師長,鄂東警衛二團團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八團、三十五團、三十六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第二十七師師長,紅二十七軍第七十九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軍長,紅二十八軍軍長,中共鄂豫陝省委委員、代書記,紅十五軍團軍團長,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中共中央原局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屆中央委員。
陝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隻部隊倖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

(圖)中國十大將黃克誠

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任營政治指導員、團政治教官。參加了北伐戰爭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游擊隊黨代表,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黨代表、團長,第二路游擊隊司令,紅三軍第四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代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二縱隊、第四縱隊政治委員,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政治委員,蘇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蘇北區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人理書記,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委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紀委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二書記。
第四野戰軍的代表。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

(圖)中國十大將陳賡

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原名陳庶康。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四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一九二六年赴蘇聯學習,次年回國參加南昌起義,任營長。後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做情報工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團長、師長,紅軍步兵學校校長,紅軍幹部團團長,陝甘支隊第十三大隊隊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岳軍區太岳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被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第二野戰軍的代表。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儘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

(圖)中國十大將譚政

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原名譚世銘。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

(圖)中國十大將蕭勁光

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一九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一年赴蘇聯學習。一九二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四年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六師黨代表。參加了北伐戰爭。一九二七年赴蘇聯入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習。一九三○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政治委員,建黎泰警備區司令員兼紅十一軍政治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兼紅七軍團政治委員,紅三軍團參謀長,中共陝甘寧省委軍事部部長兼紅二十九軍軍長,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陝甘寧留守兵團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南滿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鬥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

(圖)中國十大將張雲逸

張雲逸(1892-1974)海南省文昌縣人,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辛亥革命討袁護國戰爭。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曾任國防革命軍旅長、師參謀長。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在廣州、香港做黨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部長,中央縱隊先遣隊司令員,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華東軍區副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局第二書記,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

(圖)中國十大將羅瑞卿

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一九二八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閩西遊擊大隊大隊長,紅四軍第五十九團參謀長、縱隊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保衛局局長,中央紅軍先遣隊參謀長,陝甘支隊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保衛局局長,紅軍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晉察冀野戰軍政治委員,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華北野戰軍的代表。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

(圖)中國十大將王樹聲

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市人,原名王宏信。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分隊長、大隊黨代表,鄂豫游擊區總預備隊總指揮,紅一軍第一師支隊長、團長,紅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兼三十三團團長,第十一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師長、軍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紅三十一軍軍長,西路軍副指揮,紅九軍軍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兼晉冀豫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太行軍區副司令員兼人民武裝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嵩岳軍區副司令員,鄂西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二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老太太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紅四方面軍的代表。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儘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

(圖)中國十大將許光達

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原名許德華。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六年入黃埔軍校學習。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同年在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任排長、代理連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參謀長,第十七師政治委員、師長,紅三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師長,紅三軍第二十五團團長。一九三二年赴蘇聯,先後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一九三七年回國。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區司令員,中央情報部一室主任,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八路軍一二○師獨立第二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二兵團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排序分歧

目前所能見到的十大將排序有三種排法:
第一種:是按姓氏筆畫排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就是這樣排法。這種排法原因明確,沒有什麼可探討的。

第二種:是按當時職務排列,據說55年授銜時就是這樣站位的(依據當時的錄象資料),具體順序如下:
粟裕: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黃克誠:國防部副部長兼軍委秘書長、副總長兼總後勤部長兼政委
譚政:國防部副部長兼總政第一副主任
蕭勁光: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司令員
王樹聲:國防部副部長兼總軍械部長
陳賡:副總長、哈軍工院長
羅瑞卿:公安軍司令兼政委
許光達:裝甲兵司令
徐海東:國防委員會委員
張雲逸:國防委員會委員
這種排序在以往的書面媒體上並不多見,只是近些年網上出現較多。由於它是按職務排列的,研究的價值也不是很大。
第三種:即流行最廣的排列順序,具體如下: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這種排序的緣由目前尚未見到最權威的解釋,但這種排序肯定不是空穴來風,除了幾十年來書刊雜誌上大量出現的報導以外,中央軍委公布的我軍36位軍事家名單中,十大將也是這樣排名的。
既然這種排序的確存在,而我們又暫時找不到對這種排序的權威解釋,就只能根據有關史料推測其原因了,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管之見而已。
粟裕:無需多言,排第一位都覺得委屈,功績本來是應該授元帥的。
徐海東:當時早已病休,沒有軍職,其戰功也主要是限於紅軍時期,資歷也並不十分突出,排在第二位,除了毛澤東感念20年前的鼎力相助而著力提拔外,找不到別的理由。“皮有功,少進中”的流傳很廣,如果屬實,也證明毛澤東對將帥的授銜肯定是有干涉的。
黃克誠:當時任軍委秘書長,負責軍委、總參的日常工作,權力很大(曾有人稱當時的軍委是“秘書長專政”),絲毫不亞於粟裕,僅舉一例:一年後的八大上,黃克誠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粟裕則僅是普通中央委員。當然,也許還有彭德懷力挺的因素起作用。因此,排第三位並不奇怪。
陳賡:排第四位是戰績和資歷綜合考慮的結果。57年曾任代總長也說明了他當時的地位。
譚政:資歷老,但沒有戰功,當時的職務還可以,和黃克誠一樣也是實權派,一年後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書記處排名甚至在黃克誠前頭。為了照顧陳賡,已經排在第五了,怎么也不能再降到蕭勁光後頭了,畢竟是總政第一副主任嘛。同時,也許有羅榮桓力挺也未可知。
蕭勁光:排在第六主要是靠資歷,加上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司令的職務。
張雲逸:雖然資格甚老,又是百色起義倖存的領導人(小平已軍轉民),但沒有軍職,又剛受過處分,又沒有徐海東的“大功”,只好排在第七了。
羅瑞卿:當時正處在上升通道,次年的八大中委選舉,得票數排在20位元帥大將的第四位,僅次於朱德、林彪、羅榮桓。只是因為資歷較淺、戰功一般,只好排在第八位。
王樹聲:作為四方面軍的代表,被照顧進了大將,但除了當年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職務比許光達有點優勢以外,面對前面八位大將實在沒什麼脾氣,只能排在第九位了。
許光達:一個優秀的同志,但授大將資歷非常重要,其次是職務和戰功。既然許三者都不突出,自然只能排末位了。當然,對許光達來說,這已經是“滿意超出想像”了。
結論:三種排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說哪個正確哪個錯誤,或者哪個權威哪個不權威。不過,第三種排序應該更能說明當時中央對各位大將的評價。

參考資料
[1] 中華網軍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2] 鳳凰網軍事 http://news.ifeng.com/mi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