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投資》研究了國內上千例創業者案例,發現國內創業者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生存型創業者。創業者大多為下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為種種原因不願困守鄉村的農民,以及剛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這是中國數量最大的一撥創業人群。清華大學的調查報告說,這一類型的創業者,占中國創業者總數的90%.其中許多人是被逼上梁山,為了謀生混口飯吃。一般創業範圍均局限於商業貿易,少量從事實業,也基本是小打小鬧的加工業。當然也有因為機遇成長為大中型企業的,但數量極少,因為現在國內市場已經不像20多年前,像劉永好兄弟、魯冠球、南存輝他們那個創業時代,經濟短缺,機制混亂,機遇遍地。如今這個時代,多得是每天一睜眼就滿世界找錢的主兒,少得是賺錢的機會,用句俗話來說,就是狼多肉少,僅僅想依靠機遇成就大業,早已經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第二種類型可稱為變現型創業者。就是過去在黨、政、軍、行政、事業單位掌握一定權力,或者在國企、民營企業當經理人期間聚攏了大量資源的人,在機會適當的時候,跣足下海,開公司辦企業,實際是將過去的權力和市場關係變現,將無形資源變現為有形的貨幣。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第一類變現者最多,現在則以第二類變現者居多。但第一類變現者當前又有抬頭的趨勢,而且相當部分受到地方政府的鼓勵,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鼓勵公務員帶薪下海、允許政府官員創業失敗之後重新回到原工作崗位的政策,都在為第一類變現型創業者推波助瀾。這是一種公然破壞市場經濟環境,人為製造市場不公平競爭的行為。
第三種類型:主動型創業者。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盲動型創業者,一種是冷靜型創業者。前一種創業者大多極為自信,做事衝動。有人說,這種類型的創業者,大多同時是博彩愛好者,喜歡買彩票、喜歡賭,而不太喜歡檢討成功機率。這樣的創業者很容易失敗,但一旦成功,往往就是一番大事業。冷靜型創業者是創業者中的精華,其特點是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準備之仗,或是掌握資源,或是擁有技術,一旦行動,成功機率通常很高。
《科學投資》在調查中,還發現有一種奇怪類型的創業者。除了賺錢,他們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就是喜歡創業,喜歡做老闆的感覺。他們不計較自己能做什麼,會做什麼。可能今天在做著這樣一件事,明天又在做著那樣一件事,他們做的事情之間可以完全不相干。其中有一些人,甚至連對賺錢都沒有明顯的興趣,也從來不考慮自己創業的成敗得失。奇怪的是,這一類創業者中賺錢的並不少,創業失敗的機率也並不比那些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創業者高。而且,這一類創業者大多過得很快樂。《科學投資》曾經想努力探求其中的道理,後來發現是白費勁。看來這種現象,除了用“積極、放鬆的心態”對外界變化更敏感,更容易發現商機來解釋外,另外能解釋的,也只好扯一句俗話,就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就像蘿蔔、白菜一樣,雖然營養成分、味道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蔬菜,都可以供人們充飢填飽,滋養身體,這是它們的共性。創業者也有其共性。研究其共性,並把握這些共性,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套用這一句話,我們也可以說:“成功的創業者都是相同的,失敗的創業者則各有各的原因。”通過研究掌握那些成功創業者的共性,並以這些共性反觀自己,你至少可以明白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如果創業,是成功的可能性更大,還是失敗的幾率更高。這是《科學投資》工作的意義所在。
《科學投資》通過對上千案例的研究,發現成功創業者具有多種共同的特性,《科學投資》從中提煉出最為明顯,同時認為是最為重要的10種,將其稱之為“中國創業者10大素質”。在《科學投資》走訪的專家中,也有人認為,將其稱為中國成功創業者10大特徵可能更為合適。
1、欲望
將“欲望”列在中國創業者素質的第一位,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佛經上有一句話,叫做“無欲則剛”,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欲望的話,他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必怕了。和尚在寺院裡修煉一輩子,末了沒有一個不想上西天的;道士整日閉關打坐,末了沒有一個不想白日飛升的,可見雖然“無欲則剛”,但要做到“無欲”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
“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創業者的欲望與普通人慾望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欲望往往超出他們的現實,往往需要打破他們現在的立足點,打破眼前的樊籠,才能夠實現。所以,創業者的欲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你到任何一個政府機關門口一站,都可以發現那樣一種人:他們表情木然,行動蕭索、心態落寞,他們惟一的心愿,就是眼前的局面能夠維持。他們祈願的就是機構改革千萬不要改到自己的身上,再就是每月工資能夠按時足額發放。他們本來是有足夠的學識,有足夠的能力以及資源來開創一番事業的,但是沒有這樣的欲望,他們覺得眼前的生活就足夠好。這些人並不限於機關,任何一個有人群的地方都有這樣的人,你如何能夠指望他去創業?
我們說的創業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於現實的,需要掂起腳才能夠得著,有的時候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得著。上海有一個文峰國際集團,老闆姓陳名浩,是一個40多歲的男人。1995年,陳浩挾著20萬塊錢來到上海,從一個小小的美容店做起,現在已經在上海擁有了30多家大型美容院、一家生物製藥廠、一家化妝品廠和一所美容美髮職業培訓學校,並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家連鎖加盟店,據說個人資產超過億元。陳浩有一句話:“一個人的夢想有多大,他的事業就會有多大。”所謂夢想,不過是欲望的別名。你可以想像欲望對一個人的推動作用有多大。
《科學投資》研究發現,成功創業者的欲望,許多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刺激,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而且往往不是正面的鼓勵型的。刺激的發出者經常讓承受者感到屈辱、痛苦。這種刺激經常在被刺激者心中激起一種強烈的憤懣、憤恨與反抗精神,從而使他們做出一些“超常規”的行動,煥發起“超常規”的能力,這大概就是孟子說的“知恥而後勇”。一些創業者在創業成功後往往會說:“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還有這兩下子。”
因為想得到,而憑自己現在的身份、地位、財富得不到,所以要去創業,要靠創業改變身份,提高地位,積累財富,這構成了許多創業者的人生“三部曲”。做家具生意的吉盛偉邦在上海有很大的名聲,它的老闆叫鄒文龍。鄒文龍來自北方冰雪之國的長春,在一向瞧不起“外地佬”,尤其是“北方佬”的上海打出了一片天地,身家要以若干個億元計算。鄒文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自己的創業動力來自“三大差別”。這“三大差別”不是他自己提的,是他現在的岳父給他提的。鄒文龍說自己早戀,高二就開始談戀愛,身體又不好,後來女朋友考上了大學,他卻落了榜。他女朋友的父親就對他說:你和我的女兒有三大差別。第一是城鄉差別。女朋友是城市戶口而鄒文龍卻來自貧窮的農村。第二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鄒文龍的女朋友已經考上了大學,而鄒卻不得不接一個親戚的班,到一個小雜貨店搬油鹽醬醋出賣勞動力。第三是健康上的差別。鄒文龍因為身體不好影響到大學都沒考上,難以想像一個身體不好的人以後怎么靠體力活兒吃飯,你怎么能夠養得活我的女兒?所以,你和我的女兒談戀愛,堅決不成!
要想不放棄自己的女朋友,那就只有一條路,就是消滅“三大差別”。在這樣的情況下,鄒文龍開始了創業,並且創業成功。現在,女朋友早已變成了老婆,鄒文龍還是喜歡對老婆說:“我都是為你做的。”實際上,鄒文龍說錯了,他不是“為你做的”,而是“為了得到你做的。”這就是欲望的作用,再輔之以出色的行動力,鄒文龍終於如願以償,“抱得美人歸”。
無獨有偶,大名鼎鼎的張樹新的創業亦是源於一種刺激。只不過,這種刺激比鄒文龍的“女朋友”來得更為刻骨銘心,因為關係到父親的生死。張樹新回憶說:“我記得1989年我父親患癌症來北京,到1992年去世,我們幾乎傾其所有,最後想做很多的事情,卻總是囊中羞澀做不了。那個時候社會上已經有很多人下海,大街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的生活狀態,你就會覺得你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不用去講那么多的大道理。”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張樹新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由報社記者而下海創業,成為一個創業者。創業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沒有錢,想有錢,要賺錢。後來張因為創辦瀛海威,第一個大張旗鼓將網際網路引入中國而聲名雀起。現在張是聯和運通投資公司的老闆,已經由一個成功的創業者,發展為一個用自己的錢投資的職業投資家。
因為欲望,而不甘心,而創業,而行動,而成功,這是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走過的共同道路。絲寶集團的梁亮勝現在很有名,上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但尋究當年,梁也不過是一打工仔。只是這個打工仔有點與眾不同。1982年,梁帶著他的太太,和所在內地工廠的其他40多名青工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當時“(梁勝亮)一家在香港只有四五平方米的住房。那是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廚房、洗手間、走道,房間之小難以想像。他兩口子住廳,另兩家人各租了一間房,因為別人白天上班時要走廳,他就從廳里拉一塊塑膠布,留一個過道,他們夫妻兩人只能擠在沙發上睡。那時,梁的夢想就是想有個樓花。”
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梁還是每天晚上堅持去上學。在香港的3年時間裡,梁系統學習了航運、英語、國際貿易和經濟管理等課程。後來梁就依靠做國際貿易,向國內販賣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後來,就辦起了絲寶集團,出品舒蕾、風影洗髮水等。現在梁站在成功者的角度說:“回頭來看,一起到香港的40多人現在都還在工廠里做工,因為他們滿足現狀,覺得現在做工比原來在國內做工好多了。”梁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是欲望促使了他的成功。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生活,他要給自己當老闆,做自己的主人。而原來一起隨他到香港做工的40多個工友,卻沒有他這樣的欲望,所以他們20年前給別人做工友,20年後仍然只能給別人做工友,為別人賺錢。
做杉杉西服的鄭永剛與梁亮勝如出一轍。鄭總是不滿足,在部隊里不滿足,退伍之後仍不滿足。從一個公司到一個公司,從一個工廠到一個工廠,他總是覺得自己能做更大的事,應該擁有更大的舞台。他就在這樣的不滿足中,將自己的事業一步一步推向前進。現在他終於使“杉杉西服”成為“中國西服第一品牌”,同時也使自己成為了一個億萬富翁。
關於人的欲望,地產商馮侖有一段很精闢的論述。他說:地主的生活最愉快,企業家的生活最有成就感,奴隸主的生活最有權威。“地主地里能打多少糧食,預期很清楚,一旦預期清楚,欲望就會被自然約束,也就用不著再努力,所以,會過得很愉快。企業家不同,企業家的預期和他的努力相互作用,預期越高努力越大,努力越大預期越高,這兩個作用力交替起作用,逼著企業家往前沖。”如果用“創業家”代替馮侖這段話里的“企業家”,你會發現它同樣貼切,或許我們可以套用一句偉人的話:“欲望是創業的最大推動力。”
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一定是強烈的欲望者。他們想擁有財富,想出人頭地,想獲得社會地位,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有人一談起這些東西就覺得很庸俗,甚至一些成功者亦不願提起這樣的話題,特別是一涉及到錢,便變得很敏感、很禁忌,其實完全不必如此。禁“欲”的時代早已經結束,除非你一定要自閹,那誰也沒有辦法,否則,你完全可以轟轟烈烈、堂堂正正地去追求自己的所欲所願。聖人如孔子一旦學有所成,不也周遊列國,急著求個一官半職么?可見,在有些事情上,是無所謂俗與不俗的。
2、忍耐
成語裡有一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還有一句“篳路藍縷”,意思都是說創業不易。不易在哪裡呢?首先是要忍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肉體上的折磨還好辦一些,挺一挺就過去了,就像王江民。王江民40多歲到中關村創業,靠賣防毒軟體,幾乎一夜間就變成了百萬富翁,幾年後又變成了億萬富翁,他曾被稱為中關村百萬富翁第一人。王江民的成功看起來很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其實不然,王江民困難的時候,曾經一次被人騙走了500萬元。王的成功,可以說是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王江民3歲的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症,落下終身殘疾。他從來沒有進過正規大學的校門,20多歲還在一個街道小廠當技術員,38歲之前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王江民的成功,在於他對痛苦的忍受力,從上中學起,他就開始有意識地磨練意志,“比如說爬山。我經常去爬山,五百米高很快就爬上去了,慢慢地爬上去也就不感覺得累。再一個就是下海游泳,從不會游泳到喝海水,最後到會游泳,一直到很冷的天也要下水游泳,去鍛鍊自己在冰凍的海水裡提高忍受力。比如:別人要游到一千米、二千米,那么我也要游到一千米、二千米,游到二三千米以後再上岸的時候都不會走路了,累得站不起來了。就這樣鍛鍊自己,來磨鍊自己的意志。”當他40多歲辭職來到中關村,面對欺騙,面對商業對手不計手段、不遺餘力的打擊,都能夠坦然面對。所以,中關村能人雖多,倒讓這樣一個外來的殘疾人拔了百萬富翁的頭籌。
中關村還有一個與王江民異曲同工的人,就是華旗的老總馮軍。馮軍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讀大學時就在北京秀水街給倒貨的留學生當翻譯賺外快。畢業後也有一個好工作,他卻不願乾,寧願跑到“村里”自己打江山。馮軍在中關村又有“馮五塊”的稱號,意思是說,他每樣東西只賺你五塊錢。有媒體曾經這樣描述馮軍在村裡的生活,“馮軍一次用三輪車載四箱鍵盤和機箱去電子市場,但他一次只能搬兩箱,他將兩箱搬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折回頭再搬另外兩箱。就這樣,他將四箱貨從一樓搬到三樓,再從三樓搬到二樓,如此往復。”這樣的生活,有時會讓人累得癱在地上坐不起來。馮軍在中關村創業,一要丟掉清華大學高材生的面子。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中關村和馮軍乾一樣活兒的人,大多數是來自安徽、河南的農民,如中關村的CPU批發生意,60%以上都由來自安徽霍邱縣馮井鎮的農民把持著。一個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要成天與這樣一些人打交道,與這樣一些人廝混,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需要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為了讓人家代理自己的產品,“村里”那些攤主兒不論大小都是自己的爺,見人就得點頭哈腰,賠笑臉說好話。中關村那些攤主兒的素質盡人皆知,好聽的話不會多。從“馮五塊”這樣一個綽號,可以看出馮軍當時的江湖“地位”。
現在馮軍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就是與郎科的優盤專利權紛爭。郎科的創始人鄧國順也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打工仔成長為億萬富翁,鄧國順只用了短短几年時間,中間亦經受了無數的折磨。“那種煎熬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可是我們沒想過放棄。即使是累得快趴下,錢快花光的時候,我們也不過是想:沒錢了,再回新加坡打工,賺了錢又繼續搞。”鄧國順說的是他和創業夥伴成曉華幾年前一起開發優盤時的情景。現在鄧國順的朗科擁有優盤的專利,馮軍的華旗卻想來分一杯羹。鄧國順不答應,兩家就起了紛爭。馮軍息事寧人想和解,天天給鄧國順打電話,但是鄧國順一聽是馮軍的聲音就撂電話,逼得馮軍不得不換著號碼給他打。馮軍大小也是個老闆,華旗在中關村不算出類拔萃,可也不是寂寂無名,這樣低聲下氣地讓人不待見,還不都是為了公司的生意。這是創業者需要忍受的另一種精神折磨。
但是馮軍所受折磨,與俞敏洪比起來,又算是小巫見大巫。俞敏洪是國內英語培訓的頭牌學校新東方的創始人。對俞敏洪的創業經歷,中國青年報記者盧躍剛在《東方馬車——從北大到新東方的傳奇》中,有詳細記錄。其中令人印象尤深的是對俞敏洪一次醉酒經歷的描述,看了令人不禁地想落淚。
俞敏洪那次醉酒,緣起於新東方的一位員工貼招生廣告時被競爭對手用刀子捅傷。俞敏洪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上混,應該結識幾個警察,但又沒有這樣的門道。最後通過報案時僅有一面之緣的那個警察,將刑警大隊的一個政委約出來“坐一坐”。盧躍剛是這樣描述的:
“他兜里揣了3000塊錢,走進香港美食城。在中關村十幾年,他第一次走進這么好的飯店。他在這種場面交流有問題,一是他那口江陰國語,別彆扭扭,跟北京警察對不上牙口;二是找不著話說。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尷尬和恐懼,勸別人喝,自己先喝。不會說話,只會喝酒。因為不從容,光喝酒不吃菜,喝著喝著,俞敏洪失去了知覺,鑽到桌子底下去了。
“老師和警察把他送到醫院,搶救了兩個半小時才活過來。醫生說,換一般人,喝成這樣,回不來了。俞敏洪喝了一瓶半的高度‘五糧液’,差點喝死。
“他醒過來喊的第一句話是:”我不幹了!‘學校的人背他回家的路上,一個多小時,他一邊哭,一邊撕心裂肺地喊著:“我不幹了!—再也不幹了!—把學校關了!—把學校關了!—我不幹了!……’
“他說:”那時,我感到特別痛苦,特別無助,四面漏風的破辦公室,沒有生源,沒有老師,沒有能力應付社會上的事情,同學都在國外,自己正在幹著一個沒有希望的事業……‘
“他不停地喊,喊得周圍的人發怵。
“哭夠了,喊累了,睡著了,睡醒了,酒醒了,晚上7點還有課,又像往常一樣,背上書包上課去了。”
實際上,酒醉了是很好對付的,但是精神上的痛苦就不那么容易忍了。當年“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變法失敗以後,被押到菜市口去砍頭的前一夜,說自己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幾個人能體會其中深沉的痛苦。醉了、哭了、喊了、不幹了……可是第二天醒來仍舊要硬著頭皮接著乾,仍舊要硬著頭皮挾起皮包給學生上課去,眼角的淚痕可以不乾,該幹的事卻不能不乾。按盧躍剛的話說:“不辦學校,幹嘛去?”
俞敏洪還有一件下跪的事,在新東方學校也是盡人皆知。那是當著幾十口子人,當著自己的同學、同事,當著在飯店吃飯的不相干的外人,俞敏洪“撲嗵”一聲就給母親跪下了。起因是,俞母將俞敏洪的姐夫招來新東方幹事,先管食堂財務,後管發行部,但有人不願意,不知誰偷偷把俞敏洪姐夫的辦公設備搬走了。俞母大怒,也不管俞敏洪正和王強、徐小平兩個新東方骨幹在飯店包間裡商量事,搬把凳子便堵在包間門口破口大罵。王強和徐小平看見俞敏洪站起來“大義凜然”向門外走去,還以為他是要去跟母親做堅決的鬥爭呢,誰知這位新東方學校的校長,萬人景仰的中國留學“教父”,“撲嗵”一聲,當著大伙兒的面,給母親跪下了。弄得王強和徐小平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王強事後回憶說:“我們期待著俞敏洪能堂堂正正從母親面前走過去,可是他跪下了。頓時讓我崩潰了!人性崩潰了!尊嚴崩潰了!非常痛苦!”一個外人看見這樣的場景尚且覺得“崩潰”,覺得“非常痛苦”,那么,作為當事人和下跪者的俞敏洪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俞敏洪是千萬富豪、億萬富翁,誰知道俞敏洪這樣一類創業者是怎樣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呢?他們在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道路上,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忍受了多少別人不能夠忍受的屈辱、憋悶、痛苦,有多少人願意付出與他們一樣的代價,獲取與他們今天一樣的財富?更有甚者,當初江蘇名佳企業董事長張正基創業時,因為違逆了父親的意思,甚至被父親告到稅務局,說他偷稅漏稅,父子因此而3年斷絕往來,你知道其時張正基的心情嗎?
對一般人來說,忍耐是一種美德,對創業者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電話大王吳瑞林(僑興老闆)當初創業失敗,“走在路上,平時笑臉相迎的鄉鄰竟然一夜之間形同陌路,不斷有人在我身後指指點點。沒多久,孩子們就哭著回家告訴我,老師把他們的位子從第一排調到最後一排去了,學校里的同學也不和他們玩了。”吳瑞林不得不帶著家人,“選擇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悄悄離開”,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故鄉。指甲鉗大王梁伯強一次次創業,一次次辛苦累積財富,而每一次點滴積累的財富最後總是被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原因”剝奪,擱一般人早發瘋了,可梁伯強都忍下了。現在他是一個成功者。
老話說“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對創業來說,肉體上的折磨算不得什麼,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創業,一定要先在心裡問一問自己,面對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沒有那樣一種寵辱不驚的“定力”與“精神力”。如果沒有,那么一定要小心。對有些人來說,一輩子給別人打工,做一個打工仔,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
3、眼界
名人老總佘德發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據說這個人不管走到哪裡,隨身都會帶著兩樣寶貝:一樣是手提電腦,因為名人在全國設有許多的分部、分公司,佘德髮帶著電腦走到哪裡,那裡就是公司的總部;另一樣是一個旅行箱,裡面全是各種各樣的報紙,佘德發走到哪裡,讀到哪裡,將一箱一箱的報紙,當成了精神糧食。
人們都喜歡誇耀自己見多識廣,對於創業者來說,就不是誇耀,是要真正見多識廣。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
《科學投資》研究了上千創業案例,其中親自走訪的創業者不下數百,發現這些創業者的創業思路有幾個共同來源。
第一,職業。俗話說,不熟不做,由原來所從事的職業下海,對行業的運作規律、技術、管理都非常熟悉,人頭、市場也熟悉,這樣的創業活動成功的幾率很大。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創業思路的來源。
第二,閱讀,包括書、報紙、雜誌等等。比亞迪老總王傳福的創業靈感來自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一份簡報似的東西。1993年的一天,王傳福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上讀到,日本宣布本土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王傳福立刻意識這將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意識自己創業的機會來了。果然,隨後的幾年,王傳福利用日本企業撤出留下的市場空隙,加之自己原先在電池行業多年的技術和人脈基礎,做得順風順水,財富像漲水似地往上冒。他於2002年進入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另一位財富英雄鄭永剛,據說將企業做起來後,已經不太過問企業的事情,每天大多時間都花在讀書、看報,思考企業戰略上面。很多人將讀書與休閒等同,對創業者來說,閱讀就是工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
第三,行路。俗話說,“讀萬卷書,行千里路”。行路,各處走走看看,是開闊眼界的好方法。《福布斯》中國富豪里面少有的女富豪之一沈愛琴,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出國。出國不是為了玩,而是去增長見識,更好地領導企業。
在《科學投資》研究的案例中,有二成以上創業者最初的創業創意來自於他們在國外的旅行、參觀、學習。像劉力1995年創立北京大眾人拓展訓練有限公司,將拓展訓練當成自己創業的主要落腳點,靈感就來自於其在英國、瑞典等國考察時,對拓展訓練的接觸。“當初的震撼非文字所能夠表達。”回國後劉力便照貓畫虎弄了這么個東西,效果非常好。現在有空到哪兒上一堂拓展訓練課,已經成了都市有產階級的時尚玩意兒,北大等學校在幫助企業訓練企業領袖時,拓展訓練是其中一項重要手段。
還有西岸的黃勇。西岸是中國最好的幾家公關公司之一,去年因為和奧美的合併鬧得沸沸揚揚。西岸的創始人黃勇原來是一名比較成功的科技記者,有關媒體這樣描述黃勇的創業:“1992年,黃勇在香港偶然參觀了博雅公司在香港的分公司。這次香港之行最後改變了黃勇的命運。博雅的業務讓黃勇感覺很有意思,他沒想到公關也能成為一種專門的行業。”結果就是,黃勇利用自己做記者時積累的大量資源,先人一步在國內開辦起了公關公司。西岸,大概是中國最早的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公關公司之一,後來因為代理微軟公司的“維納斯”(一種機頂盒)在國內公關界一舉成名。記者在北京西單時代廣場看到,西岸在這個豪華寫字樓租賃的辦公場所不下千餘平方米。
行路意味著什麼,或者換句話說,眼界意味著什麼?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開闊的眼界意味著你不但在創業伊始可以有一個比別人更好的起步,有時候它甚至可以挽救你和你企業的命運。眼界的作用,不僅表現在創業者的創業之初,它會一直貫穿於創業者的整個創業歷程。“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廣,他的世界就會有多大。”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創業者的眼界有多寬,他的事業也就會有多大。”
比如科寶。科寶整體廚房如今在國內非常有名,但是科寶在起步時,並不是做整體廚房的,專業是抽油煙機。後來科寶的創始人蔡明發現不少顧客在買了抽油煙機以後,還會向他們訂做幾格吊櫃、廚櫃,以便放置一些廚房用品甚至是冰櫃等電器。這時候科寶才開始有意識地向整體廚房方面轉型。“那時我們理解的整體廚櫃就是做幾個柜子,把燃氣灶和其他廚房用具放在一塊就行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99年5月。我去德國科隆參加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家具配件展,算是開了眼界。看了展會,我發現自己以前做的東西,那哪能叫整體廚房,簡直就是垃圾。”
展會後,蔡明從德國直接去了義大利,雇了一個義大利司機,從北邊的威尼斯出發一直南下。“我讓那司機幫我安排好路線,一路上,只要門上寫著Cucina(義大利語廚房),我就進去看。看了幾十個廠家,每個廠家都有幾十個甚至是上百個款式。古典的,現代的,大眾的,前衛的,各種流派都看了個遍。到最後,看到Cucina我就想吐。”
這一路看了20多天,蔡明回到國內,下令把他們以前做的東西全部推倒重來。歐洲的各種流派、款式,融進自己的理念。科寶,或者說蔡明,在做整體廚房若干年後,一直到1999年的歐洲之行,才明白什麼叫真正的整體廚房。這就是行千里路的作用。開闊眼界後的老闆,將原本平庸的企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與此同時,老闆自己也進入了一個新境界,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第四,交友。很多創業者最初的創業IDEA(主意)是在朋友啟發下產生,或乾脆就是由朋友直接提出的。所以,這些人在創業成功後,都會更加積極地保持與從前的朋友聯繫,並且廣交天下友,不斷地開拓自己的社交圈子。時尚蠟燭領頭羊山東金王集團創始人陳索斌的創業IDEA,便來自於一次在朋友家中的閒談。昆明赫赫有名的“雲南王”、新晟源(昆明最大的汽車配件公司)老闆何新源有兩大愛好,至今仍保持著和朋友在茶樓酒館喝茶談天的愛好。何新源稱其為“頭腦風暴”。這樣的頭腦風暴,使他能夠不斷地有新思路、新點子,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都說廣東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你看一看,廣東人裡面有幾個是不好泡茶樓的?泡茶樓,喝茶是一方面,交朋友談生意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原來北京人不太愛喝茶,現在北京的茶館卻多過米鋪。這與近幾年來北京的商業氣味越來越濃不無關係,茶館裡面的人,十有八九是在交朋友談生意。
四大創業IDEA的來源,也就是四大開闊眼界的有效方法。見錢眼開,莫如說眼開見錢,眼界開闊才能看見更多的錢,賺到更多的錢。《科學投資》奉勸創業者,有空一定要到處多走一走,多和朋友談一談天,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讓自己“眼界大開”就是最好的準備。
4、明勢
明勢的意思分兩層,作為一個創業者,一要明勢,二要明事。我們先來說明勢。
勢,就是趨向。做過期貨的人都知道,要想賺錢關鍵是要做對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勢。比方說,大勢向空,你偏做多;或者大勢利多,你偏做空,你不賠錢誰賠錢!反過來說,你就是不想賺錢都難。
勢分大勢、中勢、小勢。創業的人,一定要跟對形勢,要研究政策。這是大勢。很多創業者是不太注意這方面工作的,認為政策研究“假、大、虛、空”,沒有意義。實則不然。對一個創業者來說,大到國家領導人的更迭,小到一個鄉鎮芝麻小官的去留,都會對自己有影響。在政策方面,國家鼓勵發展什麼,限制發展什麼,對創業之成敗更有莫大關係。做對了方向,順著國家鼓勵的層面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比如說,某個行業、某類型企業,國家正準備從政策層面進行限制、淘汰,你偏趕在這時懵懵懂懂一頭撞了進去,一定會雞飛蛋打。
澳瑞特健康產業集團位於山西長治,是由做過礦工的郭瑞平在一個破產的小腳踏車廠基礎上組建,時間只有短短10來年,年產值現在已超過上億元。郭瑞平發財的秘訣便是順勢而為。本來山西長治地區是個窮地方,一些人連飯都吃不飽,哪裡有心思搞什麼健身。在毫無經驗的基礎上,將創業定位於在本地毫無市場的健身器材,在當地許多人看來等於找死。但是郭瑞平有一個很好用的頭腦,他利用了當時國家競技體育與民眾體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政策大勢,將創業目標定位於“民眾喜歡用民眾樂用的健身器材”,避開了與國內眾多專業競技體育器材生產廠的競爭,又利用國家發行體育彩票,其中一部分收入指定用於民眾健身器材投資的機會,利用一直以來精心與國家體育總局官員建立並保持的良好關係,首先將一整套“民眾性體育健身器材”安裝在了國家體育總局龍潭湖家屬院,然後又從這個家屬院走向了中國。你現在走到北京街頭看一看,都是這種刷成黃色、紅色、橙色的健身器,一組下來少的也有10來件,上面都標著“澳瑞特”的字樣,僅這一單生意,就讓郭瑞平賺了個盆滿缽滿。
順勢而作,就是順水行舟。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那是指順水行舟。蘇東坡坐船回老家,走得和李太白是同一條路,卻整整花了3個月。原因無他,太白順水,東坡逆水。創業的道理也是一樣。觀察政府,研究政策,是為了明大勢。
中勢指的就是市場機會。市場上現在時興什麼,流行什麼,人們現在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可能就標明了你創業的方向。俞敏洪如果不是趕上全國性的英語熱和出國潮,他就是使再大的勁,灑再多的淚,流再多的汗,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在得風氣之先的珠三角,現在還包括長三角,許多中小創業者都非常懂得借勢的道理。不少人依靠借勢發了家。借什麼勢呢?借外資企業在本地投資的勢,比如說,一個台灣的電腦主機板廠家在內地建廠,他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生產,有一些零配件,包括一些生活供應,都要依靠當地人解決。這就是勢,有人稱之為“為淘金者賣水”。其實不是賣水,而是大家一起淘金,只不過有人淘的金塊大一些,成色足一些,有人淘的金塊小一些,成色差一些,但最後大家都有錢賺。在一個地方,大家都在做IT,你偏要去煉鐵,你不賠錢誰賠錢?和市場主導一樣,這就有一個產業主導的概念。不管做什麼,你一定要和身處環境合拍,創業才容易獲得成功。《科學投資》傳授一個訣竅,假如你準備創業,而你的資金不足,經驗又不足,那么,你可以看看周圍的人都在做什麼,大家一起做的,你跟著做,一定沒有錯,雖然不可能賺到大錢,但賠本的機會也少,風險也小,較適合於那些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創業者。能賺平均利潤,對於小本經營的創業者就不錯了,通過這樣的鍛鍊,可以慢慢學習賺大錢的本領,慢慢積累賺大錢的資本,一旦機會來臨,是龍翔九天,還是鳳舞歧山,還不是由你說了算?假如你的本錢雄厚,風險承受能力強,你當然可以從創業伊始就去劍走偏鋒,尋冷門,賺大錢,只是這樣的創業者不多。
小勢就是個人的能力、性格、特長。創業者在選擇創業項目時,一定要找那些適合自己能力,契合自己興趣,可以發揮自己特長的項目,這樣才有利於你做持久性的全身心的投入。創業是一項折磨人的活動,創業者要有受罪的心理準備。
明勢的另一層含義,就是明事,一個創業者要懂得人情事理。老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創業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合理合法地賺錢,不是為了改造社會。改造社會是等你發達以後,還需要你有那樣的興趣。創業更不是為了要跟誰賭氣,你非要如何如何,非要讓對方覺得你這個人如何如何,你才覺得心裡舒服,你那是自己為自己設絆。
前一段時間,河北富翁孫大午被抓,很多人在網上為孫大午抱打不平。一些法律、金融專家就對當地政府指責孫大午私自攬儲、非法集資不以為然,覺得以孫大午的作為,遠遠夠不上私自攬儲、非法集資,擾亂金融秩序更談不上。當地稅務部門指責孫大午偷稅漏稅亦迄今拿不出有力證據。但這不是我們關心的內容,我們關心的是孫大午落入今日的局面,由千萬富翁淪為階下囚,有無其自身的原因。
孫大午被抓後,有人說了一句話:孫大午被抓,是因為孫大午不會說話,不會辦事。大午集團從1000隻雞、50頭豬起家,至今已發展成集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工業、教育業為一體的大型科技民營企業,固定資產過億元。說孫大午不會辦事,肯定不是指他不會辦企業。
那么,孫大午不會辦的是什麼事呢?一是“摳”。大午集團在對外交往上,每年基本沒有什麼招待費。孫大午從來不請客。就算逢年過節給一些單位送點年禮,也都是十幾元一箱的雞蛋。二是“傲”。平時孫大午只喜歡和學術界名流交往,對政界人士卻“不屑”打交道,使一些人感覺孫很清高、很狂,心裡很不舒服。三是“軸”,不懂人情事故,與地方政府關係鬧得非常僵,和地方的稅務局、工商局、土地局等多個權力部門都發生過衝突,打過官司。通過大午集團的舉報,當地稅務部門的一位重要領導還曾遭到檢察機關的拘捕。
孫大午的企業發展要用錢,而從銀行和有關金融機構又貸不到錢,於是走上“非法集資”的道路。反觀當地另一家與大午集團差不多的企業,人家也缺錢,也需要融資,但採取的方法卻與大午集團迥然不同。《中國新聞周刊》的報導說,通過縣委書記的親自“協調”,今年3月該企業又獲得了銀行1億2千萬元的貸款額度,其中1千萬元已經落實。這家企業在當地以與政府關係密切著稱。
創業是一個在夾縫裡求生存的活動,尤其處於社會轉軌時期,各項制度、法律環境都不十分健全,創業者只有先順應社會,才能避免在人事關節上出問題。作為對照,很多原先很牛氣的外資企業,認為本地人才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只有外來和尚才能念好經,現在也都認識到了人才本地化的重要。人才為什麼要本地化?因為本地的人才更熟悉本地的情況,能夠按照“本地的規矩”做事,也就是說更能入鄉隨俗。創業者一定要明勢,不但要明政事、商事,還要明世事、人事,這應該是一個創業者的基本素質。
5、敏感
敏感不是神經過敏。神經過敏的人,像瓊瑤小說里的那些角色,可以當花瓶,可以做茶餘飯後的消遣,惟獨不適合創業。
創業者的敏感,是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尤其是對商業機會的快速反應。
潘石屹現在是商場的紅人,潘石屹成為紅人有他成為紅人的理由。有誰能夠從別人的一句話里聽出8億元的商機,而且是隔著桌子的一句話,是幾個不相干之人的一句話?別人不能,但潘石屹能。別人沒有這個本事,潘石屹有這個本事。
1992年,潘石屹還在海南萬通集團任財務部經理。萬通集團由馮侖、王功權等人於1991年在海南創立。馮侖、王功權都曾在南德集團做過事,當年都是“中國首富”牟其中的手下謀士。萬通成立的頭兩年,通過在海南炒樓賺了不少錢。1992年,隨著海南樓市泡沫的破滅,馮侖等人決定將萬通移師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鋒。
潘石屹奉馮侖的將令,帶著5萬元差旅費來到了北京。“這天,他(指潘石屹)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聽旁邊吃飯的人說北京市給了懷柔四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在深圳待過的潘石屹知道指標就是錢,他不動聲色地跟懷柔縣體改辦主任邊吃邊聊:”我們來做一個行不行?‘體改辦主任說:“好哇,可是現在來不及了,要準備6份材料,下星期就報上去。’
“潘石屹立即將這個信息告訴了馮侖,馮侖馬上讓他找北京市體改委的一位負責人。這位領導說:”這是件好事,你們願意做就是積極支持改革,可以給你們寬限幾天。‘做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兩個’中‘字頭的發起單位。通過各種關係,潘石屹最後找到中國工程學會聯合會和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作為發起單位。萬事俱備,潘石屹用剛剛買的4萬元一部的手機打電話問馮侖:“準備做多大?’馮侖說:”要和王功權商量一下。‘王功權說:“咱們現在做事情,肯定要上億。’
“潘石屹在電話那邊催促馮侖快做決定,‘這邊還等著上報材料呢。’馮侖就在電話那頭告訴潘石屹:”8最吉利,就註冊8個億吧。‘北京萬通就這樣,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拿到了8個億的現金融資。“
以上這段文字出自IT名記劉韌的手筆,很生動。這就是潘石屹那個“一言8億”的傳奇故事。後來萬通在海南做賠了本,多虧了潘石屹這一耳朵“聽”來的8個億,才有了萬通的今天。後來兄弟幾個又鬧分家,於是誕生了潘石屹現在的紅石和北京大北窯旁邊的現代城。
潘石屹能賺到這筆錢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於他的商業敏感。我們前面說過陳索斌。陳索斌是一個“海歸”,在美國留過學,有經濟學碩士的頭銜。陳索斌所學與蠟燭無關,在創業之前他亦從未與蠟燭行業有過任何接觸。為什麼他會選擇時尚蠟燭作為自己的創業方向呢?原來1993年的一天晚上,陳到一位朋友家中談事,突然遇到停電,朋友的妻子趕緊找出一截紅蠟燭點上,燭光下紅彤彤的蠟燭一股股地冒著黑煙,忽明忽暗。朋友的妻子在旁邊抱怨說:“如今衛星都能上天了,怎么這蠟燭還是老樣子,誰要是能搗鼓出不冒黑煙的蠟燭,說不定能得個諾貝爾獎什麼的。”就是這樣一句話觸動了陳索斌,於是不久就有了“金王”。再不久,“金王”成了中國的時尚蠟燭之王。隨著“金王”的成功,陳索斌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億萬富翁。對蠟燭黑煙的抱怨,相信不只陳索斌一個人聽到過,為什麼只有他抓住了這個機會呢?這只能歸結於陳索斌比一般人更為強烈的商業敏感。
如果說潘石屹、陳索斌最初的財富都是用耳朵“聽”來的,那么夏明憲最初的財富就是用眼睛“看”來的。1989年,在山城重慶開著一家小五金雜貨店的夏明憲,忽然發現來買水管接頭(一種鋼管)的人多了起來。他覺得很奇怪,這些人買這么多水管接頭乾什麼用?後來一打聽,才發現是一些先富起來的山城人,為了自身和家庭財產的安全,開始加固家裡的門窗。買水管接頭,就是為了將它們焊接起來,做成鐵門防盜(那時候還沒有防盜門的概念)。夏明憲發現這個秘密後,立即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他馬上租了一個廢置的防空洞,買來相應的工具,刨、鋸、焊、磨地幹了起來。一個多星期,他就做了20多扇“鐵棍門”,賺了一大筆錢。後來順著這個思路不斷發展,就有了現在的“美心防盜門”,與盼盼防盜門一起,成為中國防盜門行業兩塊響噹噹的品牌。原來的五金店小老闆變成了現在的防盜門大老闆,成為山城重慶數得著的一個財主。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上海有名的億萬富翁、洗浴業和餐飲業大佬施有毅(現任上海雲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依靠過人的商業敏感發達起來的。施有毅這樣敘述自己的經歷:“1995年,我從美國夏威夷坐飛機到東京……朋友帶我到一個浴場去……通過洗這個澡,我茅塞頓開,覺得這個搬到中國非常好。”就是這樣的一個日本浴,後來洗出了施有毅的萬貫家財。施有毅敏感到什麼程度?公安部發布法令,嚴禁駕駛員過度疲勞駕駛車輛:從事公路客運的駕駛員,一次連續駕駛車輛不得超過3個小時;24小時內實際駕駛時間累計不得超過8小時。他得知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決定到高速公路旁邊去修汽車旅館。
一些人的商業敏感來自耳朵,一些人的商業敏感來自眼睛,還有一些人的商業敏感來自於自己的兩條腿。北京人都很熟悉什剎海邊那些拉洋車的,黑紅兩色的裝飾,非常顯眼。這些人都是一個叫徐勇的年輕人的部下。1990年,愛好攝影的徐勇出版了一本名叫《胡同101像》的攝影集,有對中國民俗感興趣的外國朋友看到這本影集,就開始請徐勇帶自己去胡同參觀,講解胡同文化歷史。徐勇立刻就意識到這裡有機會。不久他的以北京“坐三輪逛胡同”為主題的旅遊公司辦了起來。當初徐勇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朋友和家人的時候,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反對,北京可看的東西太多了,故宮、長城、頤和園……哪一個不比胡同更吸引人,有多少到北京來的人會有興趣去看那破破爛爛的胡同,北京本地人更不會有興趣。政府有關部門當時也不看好他的主意。現在,徐勇的“胡同游”卻日進斗金,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北京人說一個人不懂事,會說他“沒有眼力見兒”,意思是看不出好歹。其實,面對每天在眼前溜來溜去的商業機會,有幾個人是有“眼力見兒”的?張維仰和北大名教授張維迎就差一個字,現在是深圳市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這家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營環保企業。1987年以前,張只是深圳市城管部門的一個普通員工。一天,深圳蛇口的一家外資企業找到深圳市城管部門,提出以每噸500港幣的高價,請求幫忙處置其公司產生的工業垃圾。城管部門派人拉回來兩三噸廢物,卻不知如何處理。一位工作人員將這些垃圾拿到實驗室化驗,發現廢物中銅的含量很高,經過技術手段加以綜合處理,可以製成廣泛套用於工業和農業的化工原料硫酸銅。這件事當時也沒有誰留意,卻被旁邊的張維仰默默記在了心裡。不久,張維仰辭職創業,從為深圳企業處理垃圾做起,後來發展到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變廢為寶。當時適逢國家大力倡導環保,張維仰好風憑藉力,一下子便發達了起來。應該說,當時這個機會擺在張維仰的每一個同事面前,大家機會是均等的。最後只有張維仰抓住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的商業感覺更好,再輔之以強大的行動力,所以,他能夠最後勝出毫不奇怪。
談及商業敏感,梁伯強不能不談。在財富道路上,梁伯強不是一個幸運兒。他曾經幾次被命運打倒在地,但最後又倔犟地爬起來。他積累的財富幾度灰飛煙滅,但又一次次在他“再來一次”的喊聲中重新聚攏。1998年,或許是出於感動,命運改變了對梁伯強的態度,開始對他眷顧起來。這年4月的一天,梁伯強在一張別人用來包東西的舊報紙上,偶然讀到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話說指甲鉗》。文章說,1997年10月27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在中南海會見全國輕工企業第五屆職工代表時說:“(你們)要盯住市場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鉗,我們生產的指甲鉗,剪了兩天就剪不動指甲了,使大勁也剪不斷。”文章說,當時朱總理還特意帶來3把台灣朋友送給他的指甲鉗,向與會代表展示其過硬的質量、美觀的造型和實用的功能,並以此為例,激勵大家要對產品質量高度重視,希望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開發更多更好的新產品,把產品檔次、質量儘快提高上去。
梁伯強讀到這篇文章,眼前一亮。他再一了解,得知這件事令當時國家輕工部壓力很大,為此成立了專案小組。輕工部還聯合五金製品協會在江浙開了幾次會議,尋求突破這個問題的方案,但都沒有根本解決。梁伯強得知這些情況後非常興奮,因為他做了十多年的五金製品,這正是他擅長的事情。他知道機會來了。梁伯強的“非常小器·聖雅倫”指甲鉗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現在,梁伯強號稱“世界指甲鉗大王”。一個一向不順的創業者,在蹉跎了半輩子後,終於靠自己的一次敏悟改變了命運。當然,梁伯強的成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懂得前文所講的明勢與借勢。他借的是朱基講話之勢,借的是輕工部“老房子著火”之勢,因而一舉成功,一鳴驚人。
有些人的商業感覺是天生的,如胡雪岩,更多人的商業感覺則依靠後天培養。如果你有心做一個商人,你就應該像訓練獵犬一樣訓練自己的商業感覺。良好的商業感覺,是創業者成功的最好保證。
6、人脈
創業不是引“無源之水”,栽“無本之木”。每一個人創業,都必然有其憑依的條件,也就是其擁有的資源。一個創業者的素質如何,看一看其建立和拓展資源的能力就可以知道。
創業者資源,可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兩種。內部資源主要是創業者個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及知識技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只不過這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屬於個人罷了。創業者的家族資源也可以看作創業者內部資源的一部分。擁有一份良好的內部資源,對創業者個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但因為其中大部分不是通過創業者個人努力獲取,而是自然存在的,具有天然屬性,我們在此不作重點討論。
我們希望在此討論的是創業者外部資源的創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脈資源的創業,即創業者構建其人際網路或社會網路的能力。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建立自己最廣泛的人際網路,那他的創業一定會非常艱難,即使其初期能夠依靠領先技術或者自身素質,比如吃苦耐勞或精打細算,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斷言他的事業一定做不大。除非他像比爾·蓋茨,能開發出一個WINDOWS,前無古人,無可取代,只好由他獨霸市場。
創業者人際資源,按其重要性來看,第一是同學資源。現在社會上同學會很盛行,僅北京大學,各種各樣的同學會就不下幾十個,據說其中有一個由金融投資家進修班學員組成的同學會,僅有200餘人,控制的資金卻高達1200個億,殊為驚人。據說是中國最好的工商管理學院之一的上海中歐工商管理學院,除了在上海本部有一個學友俱樂部外,在北京還有個學友俱樂部分部。人大、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有同學會或校友會分會,在這些地方,形形色色的同學會多如恆河沙數。
周末的時候,到北大、清華、人大等校園走走,會發現有很多看上去不像學生的人在裡面穿梭。其中有許多人是花了大價錢從全國各地來進修的。學知識是一方面的原因,交朋友是更重要的原因。對於那些“成年人班”,如企業家班、金融家班、國際MBA班等班級的學生,交朋友可能比學知識更加重要,有些人惟一的目的就是交朋友。一些學校也看清了這一點,在招生簡章上就會明白無誤地告訴對方:擁有ΧΧ學校的同學資源,將是你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在《科學投資》研究的上千個創業者案例中,有許多成功者的身後都可以看到同學的身影,有少年時代的同學,有大學時代的同學,更有各種成人班級如進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學。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國富豪南存輝和胡成中就是國小和中學時的同學,一個是班長,一個是體育委員,後來兩人合夥創業,在企業做大以後才分了家,分別成立正泰集團和德力西集團。一位創業者在接受《科學投資》的採訪時說,他到中關村創立公司前,曾經花了半年時間到北大企業家特訓班上學、交朋友。他開始的十幾單生意,都是在同學之間做的,或是由同學幫著做的。同學的幫助,在他創業的起步階段起了很大的作用。
實際上,同學之間本來就有守望相助的義務,在現今這個時代,帶著商業或功利的目的走進學堂,也並沒有什麼不妥當。
同學之間因為接觸比較密切,彼此比較了解,同時因為少年人不存在利害衝突,成年人則大多數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彼此也甚少存在利害衝突,所以友誼一般都較可靠,純潔度更高。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值得珍惜的最重要的外部資源之一。
與同學相似的,是戰友;可以與同學和戰友相提並論的是同鄉。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曾國藩用兵只喜歡用湖南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兩大商幫,徽商和晉商不管走到哪裡,都是老鄉拉幫結派,成群結夥的。正是同鄉之間互為犄角,互為支援,才成就了晉商和徽商歷史上的輝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幾乎所有商業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氣派的建築不是徽商會館,就是晉商會館。會館者,老鄉交遊約會之館也。如今,一個人要外出創業,比如一個湖南人要到深圳創業,或者一個福建人要到紐約創業,老鄉眾多仍然是最有利條件之一。這是近年來各地同鄉會風起雲湧的原因。同學資源和同鄉資源,可並稱為創業者最重要的兩大外部資源。
第二是職業資源。對創業者來說,效用最明顯首推職業資源。所謂職業資源,即創業者在創業之前,為他人工作時所建立的各種資源,主要包括項目資源和人際資源。充分利用職業資源,從職業資源入手創業,符合創業活動“不熟不做”的教條。尤其是在國內目前還沒有像美國或歐洲國家一樣,普遍認同和執行“競業避止”法則的情況下,選擇從職業資源入手進行創業,已經成為了許多人創業成功的捷徑和法寶。如昆明的“雲南汽車配件之王”何新源,在創辦新晟源汽配公司之前,就在省供銷社從事相同工作;有名的寶供物流,其創始人劉武原來也是汕頭供銷社的一名“社員”,被單位派到廣州火車站從事貨物轉運工作,後來承包轉運站,再後來利用工作中建立的各種關係,創立了寶供,通過為寶潔公司做物流配送商,一舉成為國內物流業之翹楚。前中學數學教師、“好孩子”創始人、《福布斯》中國富豪宋鄭還是通過一位學生的家長,得到了第一批童車訂貨,這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童車這樣一個賺錢玩意兒的。同時,宋鄭還做童車的第一筆資金也是通過一位在銀行做主任的學生家長獲得的。如果沒有學生家長的幫助,宋鄭還可能會一事無成。而萬通的馮侖和王功權原來則是同事,兩人曾一起在南德工作過,後來兩人離開南德,攜手海南打天下,才有了現在的興旺發達。馮侖和王功權在事業上是一對絕配,仿佛《封神演義》裡面的哼哈二將,一個彈,一個唱,配合得天衣無間。
據調查,國內離職下海創業的人員,90%以上利用了原先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和關係。
第三是朋友資源。朋友應該是一個總稱。同學是朋友,戰友也是朋友。老鄉是朋友,同事一樣是朋友。一個創業者,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時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朋友尤如資本金,對創業者來說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是至理名言。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交朋友,沒有幾個朋友,肯定只有死路一條。俞敏洪為跟警察交朋友,喝酒喝到差點死過去,但他後來發現,自己這“差點一死”,值!《科學投資》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應列在創業者素質的第一位。
7、謀略
楚霸王之所以不值得人們同情,一在於他的有勇無謀,二在於他的婦人之仁。商場如戰場,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早晚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可口可樂成功30法則,條條光明正大,那是因為它做到了現在這么大,如果它當初創業,就推出30法則,恐怕早就被敵人吃掉了。
創業是一個斗體力的活動,更是一個斗心力的活動。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奧普浴霸現在是國內浴室取暖產品的第一品牌。其創始人、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傑,在1993年將浴霸產品引入中國的時候,國人尚沒有在浴室吊頂的概念。方傑想了一個辦法,將浴霸定位為時尚產品,並且專門針對那些二十來歲的漂亮姑娘進行行銷。方傑的說辭是:“我是國外留學回來的海歸派。在國外作為一個白領能不能在家洗個澡,是一個時髦的生活方式,是你家裡面生活狀態的一個標誌。”海派小姑娘的標誌,就是崇洋媚外,瞧不起“自己人”,如果有任何東西,能夠將她們同周圍土裡土氣的“自己人”區分開來,她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方傑就巧妙地利用了上海人的這種“海派”心理,將奧普浴霸在上海灘一炮打響。
現在很多人很佩服馮侖,覺得這個人能做能侃,很了不起。馮侖不是有了錢才有本事,他是因為有了本事才有了錢。1991年,馮侖和王功權南下海南創業的時候,兜里總共才有3萬塊錢。3萬塊錢要做房地產,即使是在海南也是天方夜譚。但是馮侖想了一個辦法。信託公司是金融機構,有錢。他就找到一個信託公司的老闆,先給對方講一通自己的經歷。馮侖的經歷很耀眼,對方不敢輕視;再跟對方講一通眼前商機,自己手頭有一單好生意,包賺不賠,說得對方怦然心動;然後提出:不如這樣,這單生意咱們一起做,我出1300萬元,你出500萬元,你看如何?這樣好的生意,對方又是這樣一個人,有這樣的經歷,有什麼不放心?好吧!於是該老闆慷慨地甩出了500萬元。馮侖就拿著這500萬元,讓王功權到銀行做現金抵押,又貸出了1300萬元。他們就用這1800萬元,買了8幢別墅,略作包裝一轉手,賺了300萬元,這就是馮侖和王功權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馮侖的說法:“做大生意必須先有錢,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誰都沒有錢。在這個時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沒錢,但不能讓別人知道。當大家都以為你有錢的時候,都願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時候,你就真的有錢了。”馮侖初到海南,儘管沒錢,也一定要將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言談舉止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實力的樣子。
《福布斯》中國富豪陳金義當年也有過這么一番經歷。陳金義在沒有發跡前,有機會做一個蜂蜜加工廠。建一個蜂蜜加工廠需要30萬元,但當時陳金義手頭僅有3萬元。他將這3萬元存入銀行,隨後又利用這3萬元做抵押,從銀行貸出6萬元,又用6萬元做抵押,貸出12萬元,如此一直到貸出辦工廠所需30萬元。蜂蜜加工廠辦起來,陳金義的事業也逐漸走上正道。現在這成為民營企業家的“原罪”。有人說他們這是空手套白狼,其實不然,最多他們是利用了銀行制度上的缺陷。有能力利用現存制度的缺陷,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市場經濟的假設基礎,就是人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想將自己的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結果是人們在利己的同時達到了利人的目的,個人利益與社會效益都達到最大化。說到鑽空子,商人的天性就在於找空子、鑽空子。有人鑽空子不奇怪,如果眼見著空子在那裡沒有人去鑽,那才是奇怪的事情。談到空手套白狼,哪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不需要經過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階段呢?空手而能套到狼,不是智慧又是什麼呢!
吳敬璉寫過文章《何處尋找大智慧》,對創業者來說,無所謂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賺到錢就是好智慧。京城白領沒有幾個沒有吃過麗華快餐的,京城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見漆著麗華快餐標誌的腳踏車送餐隊。麗華快餐由一個叫蔣建平的人創立,起家地是江蘇常州,開始不過是常州麗華新村裡的一個小作坊,在蔣建平的精心打理下,很快發展為常州第一快餐公司。幾年前,當蔣建平決定進軍北京時,北京快餐業市場已近飽和。蔣建平劍走偏鋒,從承包中科院電子所的食堂做起,做職工餐兼做快餐,這樣投入少而見效快;由此推而廣之,好像星火燎原,迅速將麗華快餐打入了北京市。假如蔣建平當初進入北京,依循常規,租門面,招員工,拉開架式從頭做起,恐怕麗華快餐不會有今天。
談到商業謀略,梁伯強是最令人敬佩的一個。梁伯強想做指甲鉗,在國內卻找不到過硬的技術,找來找去,他發現韓國人在這方面行,技術好。可是韓國人一向摳門,對自己的技術看得很嚴。公開向韓國人討要技術肯定不行,出錢買人家也未必肯賣。為了從韓國人那裡偷師學藝,梁伯強想了一個“曲線救國”的辦法。第一步,他先想辦法成為韓國人的代理商,為其在中國內地批發銷售指甲鉗。這樣既建立了自己的指甲鉗銷售網路,又取得了韓國人的信任。第二步,在取得韓國人的信任後,梁伯強便開始找藉口,說韓國人的貨這不行哪不行,質量不過關,產品老崩口,天天找韓國人的麻煩,把自高自大的韓國人氣得不行。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產品質量過關,韓國人竟在一怒之下,將產品生產材料和工藝流程都告訴了他。梁伯強一聽大喜過望,立刻自己開打,“非常小器·聖雅倫”於是呼嘯出山,一亮相就獲得滿堂彩。
梁伯強偷藝的故事,不禁讓人想起華人第一首富李嘉誠。李嘉誠當年未發跡時,為了獲得塑膠花的生產工藝,也曾到義大利演了這么一出。看來,財富強人有時在財富智慧上也是驚人相似。
謀略或者說智慧,時時貫穿於創業者的每一個創業行動中。王傳福做比亞迪,別人都是用整套的機器代替人力,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的人力代替機器,只在不得不用機器的少數幾個環節才使用少量的機器。原因在於,王傳福知道,作為一個勞動力供應的大國,中國工人的人力成本遠低於購買成套機器設備的成本。使用人力代替機器,雖然使比亞迪的工廠變得不那么好看,顯得不那么現代化,但卻使比亞迪的生產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下來,竟低於主要競爭對手日本人40%.憑藉價格優勢,比亞迪在世界市場橫掃千軍,將日本人打得稀里嘩啦。王傳福也在短短數年之內,積累了巨量的財富,進入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2002年排名第41位。
謀略,說白了就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韋爾奇和通用的“6個西格瑪”席捲中國企業界,中國企業界人人奉韋爾奇為神靈,奉“6個西格瑪”為圭臬時,一位創業家說了話。他說:“在我的企業里,在我目前這種狀況下,我只需要3個西格瑪、4個西格瑪就足夠用了,如果一定要我在我的企業里推行6個西格瑪,那么我的企業必死無疑。”現在,這傢伙的企業做得很不錯。
對於創業者來說,智慧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只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當年謝聖明帶著紅桃K一幫人,在農村的豬圈、廁所上大刷廣告時,遭到了多少人的嘲笑。但是,如今在豬圈上刷廣告的謝聖明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而當年那些訕笑他的人呢,當年怎樣貧窮,如今依然怎樣貧窮。我們歸結創業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制勝。作為創業者,你的思維是否至今依然因循守舊?
8、膽量
問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適合創業?
答案是:賭徒。
道理很簡單,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冒險活動。賭徒最有膽量,敢下注,想贏也敢輸,所以,他們最適合創業。科學研究發現,賭徒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強過普通人,而創業正是最需要強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項活動。
《科學投資》在研究中發現,大凡成功人士都有某種程度的賭性,企業界人士尤然。史玉柱的賭性大家都知道。當年在深圳開發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統,史玉柱的身上只剩下了4000元錢,他卻向《計算機世界》定下了一個8400元的廣告版面,惟一要求就是先刊廣告後付錢。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都分文未進,第13天他收到了3筆匯款,總共是15820元,兩個月以後,他賺到了10萬元。史玉柱將10萬元又全部投入做廣告,4個月後,史玉柱成為了百萬富翁。這段故事如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但是想一想,要是當時15天過去,史玉柱收來的錢不夠付廣告費呢?要是之後《計算機世界》再在報紙上發一個向史玉柱的討債聲明呢?我們大概永遠也不會看到一個轟轟烈烈的史玉柱和一個賭性十足的史玉柱了。
很多創業者在創業的道路上,都有過“驚險一跳”的經歷。這一跳成功了,功成名就,白日飛升;要是跳不成,就只好鳳凰涅了。當年周楓帶人做婷美,一個500萬元的項目,做了2年多,花了440萬元還是沒有做成。眼看錢就沒了,合作夥伴都失去了信心,要周楓把這個項目賣了。周楓說,這樣好的項目不能賣,要賣也要賣個好價錢。合作夥伴說,這樣的項目怎么能賣到那么多錢,要不然你自己把這個項目買下來算了。周楓就花5萬元錢把這個項目買了下來。原來大家一起還有個合夥公司,作為代價,周楓把在這個合夥公司的利益也全部放棄了,據說損失有幾千萬元。單幹的周楓帶著23名員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跟幾個朋友一共湊了300萬元。他把其中5萬元存在帳上,另外的錢,他算過,一共可以在北京打2個月的廣告。從當年的11月到12月底,他告訴員工,這回做成了咱們就成了,不成,你們把那5萬塊錢分了,算是你們的遣散費,我不欠你們的工資。咱們就這樣了!這些話把他的員工感動得要哭,當時人人奮勇爭先,個個無比賣力,結果婷美就成功了。周楓成了億萬富翁,他的許多員工成了千萬富翁、百萬富翁。現在很多的大學教授、市場專家分析周楓和婷美成功有諸多原因,其實事情沒有這么複雜。說白了,不過是一個合適的產品,加上一個天性敢賭的領導,加上一些合適的行銷手段,才有了這樣一樁成功的案例。
孫廣信與周楓有異曲同工之妙。《福布斯》中國富豪孫廣信在沒有發跡前,只是在烏魯木齊做一些拼縫之類的小生意。這樣的小生意人在商業傳統悠久的烏魯木齊多得是。孫廣信起家於做酒樓。1989年秋季的一天,孫聽到有一家專做粵菜的廣東酒樓的老闆因為欠債跑掉了。孫廣信跑到那裡一看,嗯,這個酒樓不錯,地理位置好,門面也不賴,行,可以做,是個機會。當時就借了67萬元把這個廣東酒樓盤了下來,又從廣東請來好廚子,進了活海鮮,魚、蝦、鱉、蟹,還有活蛇。此前孫廣信從來沒有做過餐飲業,新疆人又吃慣了牛羊肉,對生猛海鮮不感興趣,感興趣的人也不敢輕易下箸。頭4個月虧了17萬元,虧得孫廣信眼睛發直。他堅持了下來,通過猛打廣告猛優惠,將客源提了上來。孫廣信從酒店裡賺到了錢。中國的酒樓多得是,賺錢的老闆都不少,為什麼現在只有孫廣信出名呢?因為孫廣信沒事就在酒樓里觀察他的顧客,琢磨他的顧客。有一回,一個客人一下定了一桌5000元的酒席,把孫廣信嚇了一跳。在當時5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他一琢磨,什麼人這樣有錢,出手這樣闊綽?一打聽,原來是做石油的。再一打聽,乖乖,了不得,原來做石油這么肥,這么來錢呢。孫廣信就開始轉行做石油。後來孫廣信成了《福布斯》中國富豪。孫廣信現在做的事是西氣東輸。連國家都要掂量再三感覺頭痛的工程,他都敢做,而且有資本做得起。
創業需要膽量,需要冒險。冒險精神是創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創業畢竟不是賭博。創業家的冒險,迥異於冒進。有一個故事:一個人問一個哲學家,什麼叫冒險,什麼叫冒進?哲學家說,比如有一個山洞,山洞裡有一桶金子,你進去把金子拿了出來。假如那山洞是一個狼洞,你這就是冒險;假如那山洞是一個老虎洞,你這就是冒進。這個人表示懂了。哲學家又說,假如那山洞裡的只是一捆劈柴,那么,即使那是一個狗洞,你也是冒進。這個故事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說,冒險是這樣一種東西,你經過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東西值得你得到。否則,你只是冒進,死了都不值得。創業者一定要分清冒險與冒進的關係,要區分清楚什麼是勇敢,什麼是無知。無知的冒進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你的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並且惹人恥笑。
9、與他人分享的願望
梁山在宋江的治理下,一派興旺發達。眾兄弟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過得好不快活。宋江治理梁山全靠兩個手段,一是建章立制,自宋江而下,眾兄弟排排坐,分果果,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二是作為領導人,宋江懂得與兄弟分享。每當“買賣”有所獲,宋江總是第一個安排下功勞薄,眾兄弟論功行賞,按照各人的貢獻,將利潤進行公平分配。《水滸傳》120回,從來沒有一個字講到宋公明瞞著眾人多吃多占,中飽私囊。按理說,宋江貌不驚人,論文不能吟詩作賦,講武不能上馬提槍,卻將梁山一乾強盜治得服服帖帖,原因很簡單:宋江這樣的領導人,不會讓大家吃虧。按經濟學家的說法,就算是有人不服他,出於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考慮,讓宋江當頭兒也是個最優選擇。
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創業者,不可能將事業做大。
若干年前,記者曾在中關村採訪過一位創業者。這位創業者當時在中關村做產品供求信息。當時,中關村做一行的人還很少,因而這位創業者的收入可觀,很短時間內就買了車,買了房,但是對自己的員工卻很摳門,能少給一分,絕不多給一分,他說這叫低成本運作。現在七八年過去了,這位創業者的公司已經搬了幾次家,但總是改不了小門臉那種寒酸的模樣,員工也總是那么寥寥幾個,而且不斷地更換。中關村競爭激烈,每天都會有很多人的創業夢化為泡影。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位創業者仍然存在,仍然在中關村堅持,自有他的成功之處。但是,與和他差不多時間起步,做同樣行業,而且是白手起家的郭凡生相比,他就差得遠了。現在郭凡生的慧聰年產值早已過億,在現代化的寫字樓里擁有了上千平方米的辦公面積,在全國各地還有數十家分公司。郭凡生也早就成了千萬富翁。
郭凡生和這位創業者的區別,就在於懂得與眾人分享。慧聰是1991年創立的,1992年慧聰的章程里已經寫入了勞動股份制的內容。學經濟出身的郭凡生這樣解釋他的勞動股份制:“我們規定,慧聰公司的任何人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的10%,董事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的30%.當時我在公司占有50%的股份,整個董事占有的股份在70%以上,有20%是準備股,但是連續8年,慧聰是把70%以上的現金分紅分給了公司那些不持股的職工,而我們這些董事規定得很清楚,誰離開公司,本金退還,不許持股。所以我們這些董事又都是公司總裁、副總裁,參與的也是知識分紅。慧聰早在1992年初創的時候,就確立了按知識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據說郭凡生第一次給員工分紅的時候,有一位員工一下分到了3000多塊錢。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3000元可是一筆大錢。這位員工以為公司搞錯了,不相信世界上竟然會有“這樣大方的老闆”,拿到錢後連夜跑掉了。
郭凡生對中關村的企業和中國的高科技企業為什麼做不大也有一番高論。“中關村企業有100萬利潤就分裂,有200萬利潤就打架,為什麼做不大呢?就在於這個公司只有一個老闆,老闆拿走絕對的利益,而這個公司又不是靠老闆的資本來推動發展的,當它的主體變為知識推動的時候,企業就要不斷地分裂,所以中關村的企業做不大,中國的高技術企業做不大。”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個需要層次理論,說人按層次一共有五種需要,第一是生存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社交需要,第四是尊重需要,第五是自我實現需要。這五種需要具體到企業環境裡,具體到公司員工身上,就是需要老闆與員工共同分享。當老闆捨得付出,捨得與員工分享,員工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就從老闆這裡都得到了滿足。員工出於感激,同時也因為害怕失去眼前所獲得的一切,就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自我實現,為老闆做更多的事,賺更多的錢,做更大的貢獻,回報老闆。這樣就構成了一個企業的正向循環、良性循環。這應該是馬斯洛理論在企業層面的恰當解釋。
當周楓成功地完成婷美“驚險的一跳”後,當初堅定不移地跟隨著他的員工現在可享福了。不但是這些員工,現在婷美所有的員工都在分享著周楓和婷美的成功。如今在周楓的公司里,120多名員工光小汽車就有96輛。這些小汽車都是公司作為獎勵送給員工的。周楓規定,凡在公司工作滿3年的員工,就送給小汽車一輛,百平米住房一套。現在周楓又買了28套“部長級”住房,每套150平方米。周楓規定,在公司工作滿5年以上的員工,可以得到這些住房。
周楓這樣解釋自己的成功:我覺得我成功的因素裡面有這樣一條,就是我能夠做到與人分享。周楓當然也有他的“小九九”。他說:我現在研究很多案例,比如三株、太陽神等等企業是怎么成的,怎么倒的。他們成功以後員工和主要幹部都是什麼樣的福利待遇。我們中國有個現象,就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一旦做火了以後,緊接著就會分岔。好像只要做了一個給老闆個人帶來暴富機會的產品,之後這個企業很快就會銷聲匿跡,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比如說一個口服液,做火了以後,緊接著就會出現很多很多同樣的口服液,你想一想,做這些口服液的人都是從哪兒來的呢?都是從原來的公司里派生出來的。這裡面有高薪挖角的原因,更多是老闆自身的原因。老闆掙錢了,副總們會想,老闆掙了,看看我自己的錢,還是沒有漲多少。那好,我寧願不拿你這5000多塊錢的月工資了,我也不出去給別人乾,因為給別人乾,我可能還是拿那點工資。我自己辦一個公司,幾個人單獨拉出去也做這個,因為別的不會做,我就仿照你來做。一旦做成了,我也就成了百萬富翁了。所以這樣不斷地派生,今天果茶大戰,明天保暖內衣大戰,還有各種的保健品大戰,基本上都是這樣,但是你看我做的生意,基本上後面沒有跟進的人跟著攪和。婷美為什麼能夠一花獨秀?原因在於我們有一支凝聚力特彆強的隊伍。對公司員工來說,如果這個企業事業發展了,他還拿他那幾千塊錢月薪的話,他是會有想法的。但如果他一年可以拿個30萬元、40萬元的話,他就會考慮,自己現在出去做老闆,冒那個風險,還不如在這兒做。這種比較經濟學,決定了你一下就把他5年的時間拴死了,以後你只要鞏固住,甭說5年,有兩年你的品牌就出來了。別人再跟你做同樣的東西競爭,你靠品牌已經壓死了他。所以說,一個企業家要懂得與他人分享,真心分享,公平分配利益。這樣做了以後,你這種坦誠,一個窩頭大家掰著吃的那種誠懇,會產生很強的凝聚力。其實這樣做,同時也保護了自己,比如分出岔以後,你就要用更大的廣告量去抵消對方的競爭。現在像我這樣,每年的廣告量就減下來不少,無形中還是保護了你自己的利益。
周楓如此精明,如此會算帳,怪不得他做一樣東西火一樣東西呢。而且只要是他做過的東西,都做到了全國第一。做生意的人都會算帳,只不過有些人算得是大帳,有些人算得是小帳。商業法則:算大帳的人做大生意,做大生意人;算小帳的人永遠只能做小生意,做小生意人。
分享不僅僅限於企業或團隊內部,對創業者來說,對外部的分享有時候同樣重要。王江民不管什麼時候,對他的生意夥伴都是一句話:有錢大家賺。而正泰集團的成長歷史,有人說就是修鞋匠南存輝不斷股權分流的歷史。在南存輝的發家史上,曾經進行過4次大規模的股權分流,從最初持股100%,到後來只持有正泰股權的28%,每一次當南存輝將自己的股權稀釋,將自己的股權拿出來,分流到別人口袋裡去的時候,都伴隨著企業的高速成長。但是南存輝覺得自己並沒有吃虧,因為蛋糕做大了,自己的相對收益雖然少了,但是絕對收益卻大大地提高了。
分享不是慷慨,對創業者來說,分享是明智。
10、自我反省的能力
1992年9月3日,萬通成立一周年紀念日,馮侖將這一天確立為萬通“反省日”。“一直到現在,每年一到公司紀念日,我們都要檢討自己。”
反省其實是一種學習能力。創業既然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創業者就難免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犯錯誤。反省,正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對創業者來說,反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備自我反省的精神,決定了創業者能不能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錯誤,是否能夠不斷地學到新東西。
方傑做奧普浴霸,大家覺得那么容易,好像是一蹴而就似的。其實早在澳大利亞留學的時候,方傑就有意識地到澳大利亞最大的燈具公司“LIGHTUP”公司打工。當時他還不懂商業談判。他知道自己的缺陷,很希望學會談判的本領。他知道他當時的老闆是一個談判的高手,所以,每當有機會與老闆一起進行商業談判的時候,他總是在口袋裡偷偷揣上一個微型錄音機。他將老闆與對方的談判內容一句句地錄了下來,然後再回家偷偷地聽,揣摩、學習,看看老闆是怎樣分析問題的,對方是怎樣提問,老闆又是怎樣回答的。他就這樣學習,幾年以後也成為了一個商業談判的高手。最後老闆退休了,把位子讓給了他。到了1996年,方傑差不多已經成了澳洲身價第一的職業經理人。然後他不想當打工仔了,想自己回國創業。方傑的奧普浴霸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做成的,方傑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生意人。
在《科學投資》研究的上千個創業案例中,除有限的幾個“新經濟”的鋒線人物,如上海易趣的邵逸波、深圳網大的黃沁據說是神童外,其他大多也就是如曾國藩所說的“中人之質”而已,並沒有哪個成功者在智力上有什麼出類拔萃之處,比如智商高到180、200之類的。相反,這些成功者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都非常善於學習,非常勇於進行自我反省。高德康做波司登,經常“晚上睡不著,想心事。常常半夜裡醒過來一身冷汗。”高德康何許人也?江蘇常熟白茆鎮山涇村的一個農民。高德康曾經這樣描述他的創業經歷,那時候高德康做裁縫,組織了一個縫紉組,靠給上海一家服裝廠加工服裝賺錢,每天要從村里往返上海購買原料,遞送成品。“從村里到上海南市區的蓬萊公園,有100公里路。我騎腳踏車每天要跑個來回,騎了幾次車就不行了。於是我就擠公共汽車,背著重重的貨包擠上去,再擠下來,累得滿頭大汗。因為我擠車也是在上班時間,車擠得不得了。我背著貨包好不容易擠上去,車上的人聞到我一身臭汗,就把我推下來,有一次把我的腰都扭傷了。有時候他們還要罵一句,你這個鄉下人,鄉巴佬。神氣得不得了……可是包重呀,你把我推下來,我怎么辦?那個時候我是哭也哭不得,我想那些人一點都不理解我。有時甚至考慮還要不要和上海人做生意?但是不去上海,家裡就沒有活乾,吃不上飯。只能上,乖乖地上。做生意龍門要跳,狗洞要鑽,沒辦法的,只能受點委屈。”在這種情況下,高德康睡不著覺,後來他的事業做大了,波司登已經成為了中國羽絨服第一品牌,自己也變成了千萬、億萬富翁了,卻仍然常常睡不著覺。高德康總是在反省自己,為了一些想不明白的問題,他還特意跑到北大、清華上了一年學。他說:“我經常總是在聽人家講,聽了以後抓住要害,再在實踐中去檢驗,到最後看結果,看到底是不是真的。”高德康只有國小文化,而他現在最大的愛好竟然是看書。“時間再緊張,學習也不能馬虎。平時很少有時間去看書,有的時候在飛機上看看。在這種學習時間很少的情況下,每個月一定要集中3天時間。集中3天學了之後,把自己的思路理順。作為一個領導來說,不一定整天忙得不得了的領導就是好領導,你必須把思路理順,有一種思維的狀態來考慮這個企業的發展。”
高德康作為一個山溝里的農民,上海人嘴巴里的鄉巴佬,最後卻能讓上海人搶著購買自己的羽絨服,把上海人的鈔票大把大把地揣進自己的兜里,原因何在?現在你明白了吧。
作為一個創業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都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時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夠很好地幫助你度過難關。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對創業者來說,問題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應該時時刻刻警醒、反省自己,惟有如此,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科學投資》將自我反省的能力放在創業者10大素質的最後一項,並不意味著我們認為它是最不重要的一項。相反,我們認為創業者需要的是綜合素質,每一項素質都很重要,不可偏廢。缺少哪一項素質,將來都必然影響事業的發展。有些素質是天生的,但大多數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善。如果你能夠從現在做起,時時惕礪,培養自己的素質,你的創業成功一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