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機: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視角

中國先機: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視角

改進國際收支調節:建立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體制機制保障 深化外匯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 資本項目可兌換:國際經驗與啟示

圖書信息

作 者: 管濤

叢 書 名: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出 版 社: 中國經濟出版社 ISBN:9787501797936 出版時間:2010-04-01 版 次:1 頁 數:422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世界各國經濟概況、經濟史、經濟地理

內容簡介

近年來,圍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降低出口退稅率、調整加工貿易管理政策、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便利境內機構和個人持有與使用外匯,等等。此次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即判斷危機表面上是對我國經濟成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並旗幟鮮明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今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再次號召全黨,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作者簡介

管濤,經濟學博士,副研究員。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暨學術委員會委員,對外經貿大學和外交學院客座(或兼職)教授,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和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貨幣可兌換、國際收支、匯率政策、國際資本流動等問題的研究,撰寫了大量工作報告和內部研究報告,在《金融研究》、《世界經濟》、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報刊雜誌上公開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
·查看全部>>

目錄

第一章 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再平衡的外部壓力
危機的起點:全球經濟失衡與流動性過剩
四個不可靠:2008年初亞洲新興市場金融動盪的啟示
出來混欠債總要還的:美國次貸危機的啟示及影響分析
並非沒有代價:關注國際金融危機應對後遺症
避免因成功而失敗:評後危機時代貨幣政策的退出安排
儲備貨幣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新出路
加快涉外政策調整:積極應對美國次貸危機衝擊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再談美國次貸危機的啟示及中國對策
反思美國次貸危機:積極推進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因外部衝擊而引起波動:2008年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分析
債務危機離中國有多遠:中國對外債務可持續性狀況評估
減順差:後危機時代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展望
第二章 改進國際收支調節: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體制機制保障
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國際收支視角
改進國際收支調節:建立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體制機制保障
解決發展中的矛盾:中國經濟回歸均衡發展之路的思考
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選擇:成熟市場國家的經驗
一樣重要:外匯管理服務於擴大內需
順差並非越大越好:正確把握國際收支平衡的具體內涵
再平衡之路:我國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目標的政策選擇
關注貿易順差激增:不只是為應付國際壓力
深化外匯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
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僅有外匯政策調整是不夠的
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趨利避害:合理運用外匯儲備
第三章 匯率市場化:給中國經濟再平衡一個支點
主動可控的改革:2005年匯改背景及影響分析
借匯改東風:提速中國外匯市場發展進程
調節外貿進出口: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影響評估
有進展但也有不足: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周年得失談
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堅持市場化方向:人民幣匯改三周年回顧與展望
固定還是浮動:外部衝擊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
用升值來抑制通貨膨脹:把問題想簡單了
人民幣匯率:並非中美經貿摩擦的癥結
從固定到浮動:捷克匯率調控方式演變及其啟示
應對本幣升值壓力:國際經驗與教訓
避免“消耗型”增長:韓新匯率政策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匯率問題再度升溫:2009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回顧與展望
第四章 可兌換與國際化:中國經濟再平衡的調節器
提高質量:我國利用外資新戰略研究
新起點: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現狀及展望
自主的改革:中國為什麼要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
可以齊頭並進:匯率改革與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對外淨債權:我國已成為資本淨輸出大國
資本項目可兌換:國際經驗與啟示
漸進式的開放:芬蘭和波蘭的資本賬戶開放與匯率制度演變
事實可兌換:關於人民幣與港幣關係問題的研究報告
一份大禮:內地為香港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渠道
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關鍵是人民幣回流渠道
主權財富基金:國際資本流動的新生力量
第五章 加強資本流動監管:為中國經濟再平衡爭取時間
加強資本流入管理: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需要
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當前外匯管理的重要任務
多管齊下: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管
加強外匯流入管理:實現均衡管理思路的轉變
“熱錢”規模競猜:一場無謂之爭
積極而非消極地管理:防範資本流動衝擊
不代表資本外逃:解讀2005年淨誤差與遺漏
防範熱錢衝擊:外資流入對境內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並非炒房主力:對外資流入境內房地產市場規模的測算
大體正常:當前我國貿易項下異常資金流入分析
並非單純外匯管理問題:中國資本外逃規模與對策分析
無功而返:泰國實行無息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情況和啟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權債務重組機制新建議:難以實施的構想
·收起全部<<

前言

經濟再平衡是始肇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留給世界的最大遺產。金融危機再次表明,只要經濟失衡,不論是儲備貨幣發行國還是非儲備貨幣發行國,遲旱都會出問題,都要進行主動或者被動調整。經濟再平衡是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金融格局調整的最大主題。誰先實現經濟轉型,恢復經濟內外平衡,誰就可以奪得國際競爭新格局的先機。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顯示美國過度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作為貨幣的另一面,中國過度儲蓄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受到極大挑戰。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不同,中國的經濟失衡表現為過度儲蓄導致的經常項目持續較大順差,與此同時資本項下也是連年大量淨流入(即所謂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