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智慧與藝魂

中國傳統智慧與藝魂

《中國傳統智慧與藝魂》是對中國傳統智慧與思想文化的一篇非常簡明的概論。《中國傳統智慧與藝魂》的《周易的智慧與魅力》篇,可以說是一篇非常簡明的概論。對於想?進入《周易》智慧之門的人,認真讀此篇定會得到幫助,甚至能開啟思之妙門。本篇在指出《周易》的基本特徵之後,主要是在其無限能指的意義上,或可能給人以無限啟迪的意義上,加以闡發。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王樹人(老樹),1936年11月生於吉林省東豐縣。祖籍山東菖縣。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65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所,師從楊一之先生與賀麟先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名譽理事長。曾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研究,最近二十

年間,重點轉入中西思想文化比較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思辨哲學新探——省黑格爾哲學體系研究》、《歷史的哲學反思——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研究》、《傳統智慧再發現》兩卷、《回歸原創之思——“象思維”視野下的中國智慧》,譯作有:《黑格爾與哲學史》,與葉秀山先生合作總主編八卷本《西方哲學史》(學術版)併合作撰寫其第一卷。近期重要論文有:《中國的“象思維”及其原創性問題》、《莊子、海德格爾與“象思維”》、《“上帝死了”道還在!》等。

內容簡介

談到《禪悟的智慧》篇,其內涵對於當代中國學人而言,大多都變得生疏了。這也顯示出20世紀初以來,中國學人與傳統文化斷裂的消極後果。漢代傳人中土的佛教,經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在反覆衝突和融合中,終於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禪宗。這朵中外文化融合的奇葩,對於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或塑造及其旺盛的生命活力,使得研究中國思想文化的人,如果不懂得禪宗,就不能真正領會中國隋唐以降中國思想文化的真切內涵。

圖書目錄

老樹自序

代緒論——中國的“象思維”及其原創性問題
第一篇漢字凝結的智慧
引論

第一章漢字以象形性為根基
小引

一、漢字造字法提供的證明

二、現代心理學實驗研究所提供的證明

三、書法藝術與漢字能傳遞古代社會信息所提供的證明

第二章漢字的孤立性質與分析性質及其意義
一、漢字之為孤立語與分析語

二、漢字與世界語言文字發展趨勢

三、漢字的優越性

第三章原始記事方式與漢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
一、關於原始記事方式

二、漢字對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

三、漢字與傳統文學藝術

第二篇《周易》的智慧與魅力
引論

一、作為多維編碼的體系

二、“巫術性”與象思維

三、爭論至今的兩大重要問題

第一章引發整體思維
一、理性與非理性

二、動態之象及其內涵

三、作為全息性的體系

第二章啟動創造性聯想
一、從神話談起

二、《周易》與神話

三、關於象徵性

四、象徵性與不確定性

五、《周易》的不同文體之重合

第三章開導“分而變的循環”運思
一、關於《周易》之“分而變”

二、關於《周易》的循環論

第三篇禪悟的智慧
引論

一、論禪之難

二、論禪之可能

三、論研究禪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四、論禪的複雜性與禪外說禪

第一章禪宗對於佛教的革新而又超越宗教
一、對於佛教的革新

二、超越宗教

第二章禪所處的智慧層面及其意義
一、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

二、禪宗的四句真言

三、禪宗對非理性思維的開拓和發掘

四、“自性”的兩個基本層面及意義

第三章開悟的大智慧
一、悟的平常與神秘

二、開悟的表征

三、智慧型的深層開發

四、“無念”、“無相”、“無住”作為開悟的根本法門

五、走向禪悟

六、心靈自由與人的自我解放

第四篇中國傳統藝術美及其靈魂
引論

第一章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一、抽象美與具象美

二、作為抽象美典範的中國書法藝術

三、似與不似之間:中國畫之關

第二章中國傳統藝術的美學基礎
一、中國精神的一脈:南中國精神

二、高層次文化發展的思想動力

三、意境:中國藝術之魂

四、意境論對於藝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後記

書摘

第一篇漢字凝結的智慧

第一章漢字以象形性為根基

一、漢字造字法提供的證明

漢字以象形性為根基,可以從漢字造字法得到證明。最初創造的漢字,從傳統的“六書”看,只有單純表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指事字儘管表示的字意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數目字,但這種抽象性,仍然是藉助於象形來表達的,而與後來傳入的阿拉伯數字不一樣。因此,在班固的《藝文志》中,稱指事為像事。同時,他還把會意稱為“像意”,把形聲稱為“像聲”。事實也是如此,無論指事字、會意字,還是後來成為漢字主體的形聲字,其事、意、聲的表達,都離不開最原始的象形表意法。這表明,班固似乎比《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更深刻地洞察到漢字的基本構造均以象形為根基的特性。清代著名文字學家王筠稱讚班固“六書”的提法“其次第最允”,表明他也洞察到漢字以象形性為根基的特點。

傳統漢字的“六書”,其中所說的假借與轉注並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因而,實際上屬於造字法的只有前“四書”,即上述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眾所周知,漢字最早產生的是象形字。漢字的成熟標誌是以形聲字為主體。但是,“四書”中的指事、會意、形聲,何以沒有拋棄象形性而仍然以之為根基呢?

首先說指事的造字法。這是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王筠的解釋,“有形者物也。無形者事也,物有形,故可象。事無形,則聖人創意以指之而已。夫既創意不幾近於會意乎。然會意者,會合數字以成一字之意也。指事或兩體,或三體,皆不成字,即其中有成字者,而仍有不成字者,介乎其間以為之主,斯為指事也”。在這段話里,王筠首先把指事字與象形字加以區別,指明象形字所表意的對象是具體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