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

該學院設有冶金工程與環境工程兩個本科專業、1個工程碩士點、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是全國冶金類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學院現設有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學、環境工程三個系和十個研究所,1978年以來該學院獲國家級科技成果2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1項;目前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多項、橫向開發項目50項,科研經費達2300多萬元。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

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中南大學中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相輝映且久負盛名的重要的二級學院之一。她的前身“有色冶金系”設立於1952年,在當時全國院校調整時由武漢大學等五所院校的冶金類系、科合併組建而成。現任院長為李劼教授,黨委書記為滕明珺 副研究員。

經過五十年的不斷建設和發展,特別是通過國家“211工程”“九五”其間的重點建設,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該學院設有冶金工程與環境工程兩個本科專業、1個工程碩士點、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是全國冶金類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特色

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具有值得驕傲的優良治學傳統,學風純樸,求真務實的學術氣氛濃郁、民主,倡導學科交叉融合、協調發展,加之擁有實力強大的師資隊伍和國內一流的教學、科研條件,又坐落在風光秀美如畫的嶽麓山下、湘江之濱,是廣大優秀青年學子求學修身的理想之地,是有利於最大程度發揮聰明才智與創造力的最佳場所。長期以來,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的各類畢業生因質量好、素質高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而一直供不應求,特別是近幾年本科生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5~1:6左右。該院走的畢業生絕大部分成了單位的棟樑之材,相當數量的畢業生成了企業家、專家學者或高級公務人員,為國家的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跨入21世紀後,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更加彭勃興旺。在通過國家“十五”重點建設後,將使在校全日制學生規模達到1520人,其中本科生1100人,碩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20人,辦學水平和質量達到國際同類學科一流水平;將取得一批國家級與省部級科技成果;使博士點學科覆蓋率達到100%,70%以上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培養出8~10名45歲以下、在國內知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使綜合勢力更加顯著增強,成為中南大學一流的研究型二級學院。

專業

冶金工程專業

是我院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的一級學科,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其下設有六個二級學科: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材料冶金、電化學工程、冶金環境工程。其中, 有色金屬冶金於1987首批被評為全國唯一的有色金屬冶金國家重點學科,並在2000年國家重點學科重新評審中再次以全國同類學科最高票被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冶金物理化學和鋼鐵冶金於2001年被評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有色金屬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學於1981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鋼鐵冶金於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材料冶金、電化學工程和冶金環境工程於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本學科通過五十餘年建設,已擁有一支高水平、高學歷、梯隊結構合理的教學與科學研究隊伍。目前在職專任教師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兼職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博士生導師25人,教授32人,副教授20人,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名。目前,本專業在讀本科生850人,碩士研究生215人,工程碩士研究生150人,博士研究生86人,留學研究生3人,博士後研究人員15人。

冶金工程專業每年招收本科學生210-240名。針對本科學生開設冶金工程相關基礎課程與專業主幹課程,並設20餘門信息技術類、材料工程類、化學化工類和能源環境類課程,培養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優良外語水平、熟練計算機套用能力和現代冶金與材料工程專業知識技能,能夠從事有色金屬與鋼鐵冶冶金金及材料的生產、產品設計開發、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的高級技術人才。

冶金工程專業以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材料冶金、電化學工程、冶金環境工程等六個二級學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50人、碩士研究生60-100人、工程碩士研究生50人和留學研究生3-5人,並建有冶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年進站博士後研究人員5-10人。

有色金屬冶金學

主要研究方向為:有色金屬冶金新工藝及其基礎理論、冶金過程強化與節能、冶金分離科學與工程、冶金過程的計算機仿真與最佳化控制、有色金屬複雜礦及再生金屬資源無污染處理及高值利用、高純金屬製備新技術,生物冶金、海洋冶金技術及其基礎理論等。

冶金物理化學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冶金新理論與新方法的物理化學基礎、冶金和材料計算物理化學冶金電化學、冶金熱力學與動力學、濕法冶金物理化學、材料物理化學、高溫過程物理化學等。

鋼鐵冶金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鋼鐵冶金短流程新工藝及理論、複合鐵礦資源及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鐵錳礦及再生資源精細加工及高值利用等。

材料冶金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材料冶金基礎理論、特殊冶金與材料製備、精細增值冶金(有色金屬化工產品、阻燃劑、催化劑、金屬化合物超細粉末、磁性材料等的直接製取工藝及理論)、天然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離提取、粉體材料、能量轉換與儲能材料、環境材料、材料表面處理、感測器材料及新型碳材料等。

電化學工程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熔鹽電化學、功能電極材料、材料電化學、電化學感測器、化學電源、新能源材料、腐蝕電化學、材料表面電化學修飾、電化學過程的計算機仿真、最佳化與控制等。

冶金環境工程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無污染冶金工藝及其基礎理論,冶金工業環境建設,工業廢水和廢渣的環境治理及其資源化,二次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無廢、無害化及其套用基礎等

本學科工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應在物理化學、電化學、冶金學、材料學等方面具備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並在所研究領域具有深入系統的專門知識,對本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深入的了解,能有效地運用計算機技術、先進實驗技術和檢測方法進行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及相關理論基礎研究;熟練掌握一門以上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並具備良好的外語聽、說、寫作能力;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博士論文應做到在理論上有創見,方法上有創新或在套用上有突破;能勝任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及企事業單位的教學、科研、工程設計、工程管理等技術工作或高層次管理工作。

本學科工學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在物理化學、電化學、冶金學、材料學等方面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並在所研究領域具有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其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能運用計算機、先進的實驗技術和檢測方法進行實驗研究;具備一門外國語的聽、說、寫作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碩士學位論文在理論上應有新見解,在方法或技術上有改進工作;能勝任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教學、科研、工程設計等技術開發與管理工作。

本學科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應掌握所從事工程領域的堅實理論基礎和寬闊專門知識,以及解決工程問題的現代實驗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具有獨立擔負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本學科目前累計畢業本科生近萬名、碩士研究生500餘名、博士研究生200餘名。畢業學生分別在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材料、化學化工、能源、環境和信息技術等)企業、科研設計院所、高等學校、事業單位及政府機關就職。畢業校友中有3人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擔任省、部、市級主要領導和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還有眾多傑出的技術專家和管理骨幹。

環境工程專業

環境工程是中南大學重點建設學科。1998年依託國家重點學科有色金屬冶金專業設定了環境方向,開始招收本科生30人;2000年正式成立環境工程專業,招收本科生67人,同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教育部自主設定的冶金環境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獲準組建“國家環境保護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環境工程研究所擁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3人,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為80%,在讀博士生11人、碩士生43名,在站博士後4名;並承擔環境工程專業近300名本科生的教學;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等科研課題10餘項。

本專業以有色金屬冶金國家重點學科為依託,立足國際學科發展前沿,重點針對有色金屬領域的環境污染控制及其資源化開展創新性研究,已形成5個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主要研究方向。

1)工業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及其資源化

2)水污染控制技術

3)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4)環境材料

5)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和環境評價

本專業硬體設施齊備,設備精良,近3年來添置萬元以上設備數十台,千元以上設備近百台(套),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越的學習和研究條件。

本專業培養具備廢氣、廢水及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與資源化,以及環境檢測、環境評價、環境管理等知識和技能,能在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學科的良性發展為自身提供了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能力,在人才培養上將形成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碩士-博士的格局,“十五”將建成有中南大學特色的國內知名學科,在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成為國內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領域重要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學院領導

李劼,校長助理.院長李劼,校長助理.院長

校長助理.院長 李劼

李劼:1963年生。1983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為中南大學)獲學士學位,1983.7~1986.8在湖北省鹹寧地區鋁廠工作,曾任生產與技術部主任;1986.9~1989.7在中南工業大學(現為中南大學)攻讀並獲得碩士學位,1989.9~1993.4在中南工業大學攻讀並獲得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猶他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現為中南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助理、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兼任:難冶有色金屬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先進電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國TMS學會會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輕金屬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鋁電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效節能鋁電解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

主要從事高效清潔鋁冶金理論與技術、計算機仿真與控制、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至2011年4月,先後主持國家973項目課題、國家86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項目二十餘項;取得“鋁電解智慧型控制系統”、“低電壓高效節能鋁電解新技術”、“超級電容電池”和“鋰離子動力電池”等多項成果;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8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4項,其中獲得授權33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先後主持2項湖南省教學成果改革項目,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作為第一負責人獲國家精品課1項;同時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實踐,發起創建了湖南中大業翔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瑞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大冶金設計有限公司、湖南業翔晶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業。

先後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新世紀“百千萬”國家級人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曾獲湖南十大傑出青年、湖南省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學院黨委書記 滕明珺

滕明珺男,研究員,1977年7月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有色冶金系有色冶金專業,現任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主要從事有色金屬提取冶金、環境材料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工作。主講過《專利概論》等課程;承擔完成科研項目12項;發表“常壓空氣氧化再生三氯化鐵”等專業論文8篇,發表“工程碩士培養中有關問題的思考與探討”、“一個初見成效的實踐:傳統工科本科生‘雙結業’培養模式、”“‘211工程’‘九五’建設與有色冶金學科的發展”、“我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式創新芻議”、“傳統工科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工科研究生多元化立體交叉培養模式的構建於探索”等高教管理論文15篇;作為主要作者之一編撰出版《專利須知》一書,參編出版《現代實用科技寫作》一書;主持省級教改項目一項、校級教改項目2項。

黨委副書記 劉榮義

副院長 柴立

副院長 劉志宏

副院長 趙中偉

副院長 王志興

機構設定

黨政綜合辦公室

本科生工作辦公室

科研工作辦公室

研究生工作辦公室

重金屬冶金研究所

冶金物理化學研究所

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

氧化鋁及陶瓷研究所

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

環境工程研究所

鋼鐵冶金研究所

師資

博士生導師

劉業翔張文海(兼)高從堦(兼)張傳福唐謨堂李小斌李 劼李新海柴立元楊天足

趙中偉郭學益陳白珍胡國榮周康根陳文汨彭兵鄭雅傑王志興李旺興(兼)

閔小波賴延清肖 勁劉桂華王萬林楊健

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

劉業翔李 劼胡國榮賴延清葉紹龍肖 勁周向陽鄒 忠丁鳳其李 利

伍上元彭忠東何家成劉宏專張治安杜 柯田忠良呂曉軍張紅亮

重金屬冶金研究所

張傳福唐謨堂劉志宏郭學益楊天足梅光貴李仕雄楚 廣何 靜戴 曦

李啟厚楊聲海艾 侃鄔建輝彭 及黎昌俊唐朝波楊建廣湛 菁田慶華 楊 英

冶金物理化學研究所

陳白珍李新海秦毅紅周雍茂陳文汨徐 徽鄭雅傑王志興石西昌胡啟陽

楊喜雲郭華軍彭文杰冷小玲張雲河劉久清陳 亞何漢兵

氧化鋁及陶瓷研究所

李小斌彭志宏劉桂華周秋生齊天貴

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

肖連生趙中偉李運姣張貴清李青剛王學文王明玉鍾 暉戴艷陽霍廣生

曹佐蔣蘭英孫召明彭 可陳愛良趙 柯王金明

環境工程研究所

柴立元彭兵周康根閔小波彭長宏王雲燕郭朝暉何哲祥何德文薛生國

黃 虹楊志輝王海鷹肖細元楊衛春

鋼鐵冶金研究所

王萬林楊健馬范軍黃道遠

中南大學所有學院

中南大學作為國內一所著名大學,學科齊全,讓我們一起介紹一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