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辯證:以新聞人的視角

保障房不是“文明市民”的專利 法律拔“釘”的標本意義 審視廣州“十月現象”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暨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裝: 40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11355779, 9787811355772
條形碼: 9787811355772
尺寸: 23.2 x 15.4 x 2.4 cm
重量: 522 g

作者簡介

牛日成,海南儋州人。廣東人民廣播電台記者、編輯,時評作者,廣東新聞“金槍獎”獲得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從事新聞業迄今16年,共有30多篇新聞作品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廣東新聞獎等獎項。已出版《記者視覺》、《記者心跡》、《記者悟道》三部專著。本書為作者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撰寫的部分新聞時評專輯,發表於報刊、電台、電視台,其中不少作品被各類媒體轉載。

內容簡介

《世事辯證:以新聞人的視角》內容簡介:社會亦然。人類社會的進程,無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構成的社會制度的新陳代謝,還是武裝鬥爭的炮火直接促進社會性質的裂變,歷來就伴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與無法迴避的陣痛。正是正視並致力化解各種矛盾的過程,使社會最終順著文明取代野蠻、正義戰勝邪惡的夢想線路演進。

目錄

行走在現實與夢想之間(代序)
改革陣痛
房地產被記者“唱黑”是奇談怪論
“稱王”之錯不全在央企而在政策
官員考核對GDP說“不”
公共財政透明化豈能僅是“天書”曝光
知恥而後勇,消除“廣東之恥”
急功近利絕不是創造“改革開放成果”
藥價十倍飆車玩的是哪套拳術
政府信息“兒戲”使公信力淪陷
剝奪公務員聽證權是矯枉過正
血鉛事件敲響環保迷失警鐘
異常信息披露不能止於“研究”
讓開發商“大出血”須斬斷利益鏈條
且別急於戴上“現代化”的高帽
政府採購打破“暗箱”利於壓縮腐敗空間
審計流於“揭露”,無異好了傷疤忘了疼
媒體需要勇擔社會責任
別讓政策“連環套”困死低保戶
壟斷行業成本曬陽光才能消除民意牴觸
廣東發展路徑新探索
社會深度
反就業歧視,誰該接招
中國老闆能否讀懂“中國工人”
提價阻擊煙害只是一相情願
保障房不是“文明市民”的專利
“暫住證”變“居住證”何止一字之差
慶幸華農不湊高校改名的熱鬧
“黃牛黨”的能耐是實名制的軟肋
橫渡珠江深陷“政治秀”泥潭
跨省“跳橋秀”是傷感的黑色幽默
權力之手緣何總往利益上伸
尊重真相是引導視聽的上策
網路輿情並非洪水猛獸
規劃官員的“苦水”難能同情
“帶回派出所問話”是執法權濫用
公車帶“標”難治“屁股下的腐敗”
問責剛性才能打通輿論監督渠道梗塞
解開“有錢無地”的死結還得靠政府
法治中國
新聞發布語焉不詳只會引發疑竇叢生
富士康深陷“跳樓門”,是偶然還是必然
誰該充當消費潛規則的鬥士
現代版“關雲長義釋曹操”損傷法律尊嚴
信息公開須防公民隱私被“裸曬
動物保護法“人”化或成笑料
對“籌錢救母”的悲情反思
“精神有價”凸顯民權敬畏
法律拔“釘”的標本意義
警惕“適當批評”雞毛當令箭
“寵物狗洗澡公家報銷”不僅是可笑的醜聞
讓“精英醉貓”敬畏法律與生命
“誤”毀鐵路建築毀的是城管形象
高速公路“傲慢”是對法規的藐視
重慶“打黑”風暴審視
“一把手”出庭應訴為何鮮
“乘客”是否“鉤子”不能“身份不明”
一頂烏紗豈能承受700萬人期望之重
強力震懾“老賴”捍衛司法權
試看權力矛利還是法律盾堅
控煙只怕有錢無人罰
野蠻粗暴不可能征服新聞正義
誰該為市民餐檯上的豬肉負責
確保舉報案件追蹤落實至關重要
法規剛性執行事關企業社會責任強化
民主政治
“被”字浸透公民權責籲求
民意與權力博弈上了一堂“民主課”
公共決策豈容政府一意孤行
熱捧官員部落格是自作多情
人大代表發言何需恐懼“見光死”
廣州需要更多“炮手”
拿什麼來拯救聽證危機
提案評選遭質疑不能以“評價習慣”一言蔽之
挺“蘇珊大媽”需摒棄人微言輕偏見
審視廣州“十月現象”
財政公開“破冰”順應民心
“網路問政”要做實“網外功夫”
人大代表調研“後續文章”不可或缺
視人大代表為“累贅”是一種褻瀆
別讓“重大”彈性成為公權游移空間
給政協委員答覆不能開空頭支票
憑什麼給民眾的思維定式“定罪”
溝通網路民意利於締造理性社會環境
百年大計
政務考問
城市話題
權力監督
世間溫度
思維筆記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