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佛教大德,在作教相判釋時所用之術語。茲分述如次︰
(一)南中三教之一︰指不攝於頓、漸之化儀,即於一經之初後,皆謂佛性常住。其化儀非漸進、非頓說,是為不定。《法華經玄義》卷十(上)雲(大正33‧801a)︰「南北地通用三種教相,(一)頓、(二)漸、(三)不定。(中略)別有一經,非頓漸攝而明佛性常住,勝鬘、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華嚴經疏》卷一雲(大正35‧508c)︰「南中諸師同立三教,謂於前漸頓加不定教。」
(二)天台化儀四教之一︰指得益不定之化儀,即謂於佛一音,聞者各得異解。據天台智顗所述,不定乃一音異解之義,於五味中通有之。智顗並為此立顯露不定、秘密不定二義。《法華經玄義》卷一(上)雲(大正33‧683c )︰
「若論不定義則不然,雖高山頓說,不動寂場而游化鹿苑;雖說四諦生滅而不妨不生不滅;雖為菩薩說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斷;雖五人證果,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當知,即頓而漸,即漸而頓。大經雲︰或時說深,或時說淺,應問即遮,應遮即問。一時一說一念之中備有不定,不同舊義專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顯露不定。秘密不定其義不然,如來於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機、若時、若處,三密四門無妨無礙。此座說頓,十方說漸,說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座。或十方說頓說不定,此座說漸,各各不相知聞。於此是顯,於 [P874-a] 彼是密。或為一人說頓,或為多人說漸、說不定,或為一人說漸,為多人說頓,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或一座默十方說,十方默一座說,或俱默俱說,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雖復如此,未盡如來於法自在之力。」
此外,《八教大意》雲(大正46‧769b)︰「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名秘密教,同聽異聞彼彼相知名不定教。秘密不定名下之法,只是藏通別圓。佛世逗機一音異解,從化儀大判且受二名。」此謂佛以一音演說法,依如來不思議神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以得益不同故名顯露不定教。又如來之三輪不思議,為此人說頓,為彼人說漸,使各各得益而不相知。
〔參考資料〕 《法華經玄義》卷五(下);《法華玄義釋簽》卷一、卷二;《摩訶止觀》卷三之四;《摩訶止觀輔行》卷一之二;《金光明經玄義》卷下;《止觀義例》卷上、卷下。
相關詞條
-
靜不定結構[俞忽教著書籍]
《靜不定結構》系俞忽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編寫而成的專著。書中詳舉靜不定結構的各種計算方法,並有許多地方採用當時較新穎的算法。求偏移的時候,...
內容簡介 靜不定結構 -
判教
在佛教中根據義理的淺深、說時的先後等方面,將後世所傳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類別,以明說意之所在的叫做判教。又作教判。判教起源於南北朝時代,到了隋唐還繼續盛行。
中國佛教智慧 吉藏、智顗 對比問題 參考資料 -
不定主義
印度耆那教之一種判斷理論。 sya^t)”字樣,故稱不定主義。 此種判斷理論分為七種,稱為七支論法。
-
唯心教
唯心教,在哲學中是唯心論;在佛法中是無色界的四天,這四天的次第,便是唯心觀的次第;在一般宗教中,自心宗教是最高的。唯心教:唯心無有境界。知三世一,佛法自...
釋義 概要本經 本教領悟 -
四教
佛教可按照不同方式劃分為不同教派。主要以諸經內容、形式等方式劃分。主要分為:四時教、四宗教、四乘教等。
詞語 四教表 起源 -
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是法藏提出的判教理論。“五教”是依據佛所具體說法的內容劃分,“十宗”是從義理方面對五教的細分。關於“五教十宗”的解釋,散見於法藏的《探玄記》...
釋義 五教 十宗 -
五時八教
乃天台宗智顗大師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時定釋迦一代聖教說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別其說法之儀式(化儀之四教)與教法之淺深(化法之四教)。
五時八教 化儀者 化法者 八教 -
秘教
秘教是希臘、羅馬帝國、埃及或其他地區境內的秘密宗教;源於世界數處原始民族所舉行的部落儀式,其儀式(不是正式公開的宗教提供的)提供給人可感受到宗教經驗的方...
綜述 古代秘教 馬雅秘教 猶太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