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虎龍頭村

元元統年間(1333-1334年)建村。因建村處有兩塊巨石,一似虎頭,一若龍首,故命村名虎龍頭。另一說為,明洪武三年(1370年),胡姓和龍姓先後遷來定居,由此定村名虎(胡與虎諧音)龍頭村。後在村東0.5公里處又建一村,叫上虎龍頭村,本村遂改名為下虎龍頭村。 下虎龍頭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49′,隸屬小紀鎮。東與上虎龍頭村為鄰,西與荷葉山後村相連,南與東、西葦院頭村相望,北與苗家溝村接壤。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芋頭、蔬菜、水果等。 2002年,全村290戶,778人,有姜、紀、於、柳、周、王、張、孫、林、劉、辛、丁、宮、朱等14姓,均為漢族。其中柳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下虎龍頭國小。1956年,成立下虎頭完小。1969年改為下虎龍頭聯中,學生達到200餘人。

1976年,由聯辦村共同出資30多萬元,遷建新校舍。1978年,聯中改為三年制,教職工達16名,學生達到300多名。1984年,改為聯辦國小,聯辦村對原來的校舍進行了改修,達到煙臺市花園式學校標準。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5名。

解放後,本村辦起京劇團,主要演古裝京戲,也演過古裝呂劇。在“文革”時,演過《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現代京戲。 村黨支部很重視科技教育,發動村民學習科學種植及管理技術,促進農業增產增收。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過著討飯挖菜、忍飢挨餓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

1975年,人均糧食240公斤,全村總收入14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1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52輛,機車48輛,電話85部,彩電210台,電冰櫃34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處處狹窄,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5平方米。1979年起,進行舊村改造。1988年,統一規劃了村莊建設,過去的草房全部改建成瓦房。

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費報銷50%。1982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4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2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自來水。2000年,全村安裝有線電視,村民能夠看到29個頻道、40多套節目。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28年4月,經萊陽縣南石莊共產黨員于振海介紹,王禮、柳迎林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柳迎林發展柳玉全、於豐連,王禮發展王全寬等人入黨。當年5月,成立第一個黨小組,組長王全寬。到1941年,先後發展黨員17名。

在黨組織領導下,村成立自衛團,有大槍9支,人員30多名。自衛團擔負保衛村政權,同時進行鋤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發動民兵參軍。1949年10月,全村有黨員26名。2002年,有黨小組6個,黨員39名。曾有王禮、柳文林、紀成雲、周福全、孫學義、張文勝、孫守成、周玉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自周玉傑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先後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為村政府。1958年,改稱為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始稱村民委員會。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柳學林、柳萬玉、柳萬奎、柳俊彥、周福全、孫忠喜、柳尊林、王俊喜、孫守成、紀茂章、孫守君、於同樂、張文勝、柳耀春、柳玉學、於德榮。1999年,柳玉學當選為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於德榮當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