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樂戶班社

我國的樂戶文化發源於商朝,在《周禮》一書中就有明確記載,山西長治市的上黨樂戶文化興盛於北魏時期,樂戶班社通常由十多人組成,演奏嗩吶、鑼、鼓、笙等十餘種樂器,為空中宮廷官府的祭祀、禮儀和民間婚喪嫁娶等助興演奏。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母體,源遠流長的樂戶文化孕育演繹出內涵更為深刻的戲劇和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它的韻味至今在歷史的天空迴蕩。2006年,“上黨民俗禮儀細樂”被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治古稱上黨,戰國時期為韓國別都,秦、漢時置上黨郡。上黨者,“與天朋黨也”。蘇東坡詩云“上黨從來天下脊”。這裡東臨太行,西屏太岳,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北扼幽燕,南瞰中原”,地理形勢獨特,向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上黨盆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高山盆景、清涼之都、太行明珠”的美譽。
上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即有人類活動。相傳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是在這裡嘗百草、興稼穡。著名的史前文化傳說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傳說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上黨這塊“紅色之都、綠色之城,神話之鄉”,素有“民歌之鄉、戲曲搖籃、曲藝之鄉”的美譽。相對閉塞的地域環境使得這裡的人們有著強烈的地域意識,大量保留著原生態特徵的民族民間藝術也得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傳承。千百年來生成的民風民俗活動有著深厚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深刻的地域特徵。世代傳承、生生不息上黨民俗禮儀細樂,就是在這樣的文化生態環境下開放著的一束民俗民間音樂的奇葩。
上黨民俗禮儀細樂(以下簡稱上黨細樂)主要流布在山西省東南部的上黨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長治和晉城兩市所轄的19個縣區(習慣上又稱晉東南地區)。它是上黨地區流布最廣、儲量最大的民間樂種,禮樂祀神是上黨民俗禮儀細樂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民間音樂演繹民俗禮儀為其主線,以禮樂合一、無樂禮難報、無禮樂難施為其鮮明特徵,以承辦民間禮儀樂事所謂“行禮事”為其主要內容。上黨民俗禮儀細樂在上黨地區的民俗活動中具有重要功能,是山西上黨地區人生民俗禮儀活動的重要載體。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其生存方式主要是為宮廷執事、為王府、地方官宦和軍旅應差,以及民間的民俗慶典活動和百姓婚喪嫁娶等服務。
上黨民俗禮儀細樂的傳承者主要是歷代生活在上黨地區的“樂戶”的後裔。“樂戶”一詞最早出現於北魏的文獻典籍中,也稱之為樂人、樂師、樂工、樂伎等,是奴婢的一種。其形成是緣於刑事株連,是封建社會刑事處罰的一種手段。通常是將罪犯的家屬沒入官府,充當官*,名隸樂籍,戶稱樂戶,以吹彈歌唱供人享樂,世代沿襲。
在樂戶集中的上黨地區,從事民俗禮儀音樂的樂戶自稱“行(hang)道家”或“行(hang)戶家”;習慣上被社會辱稱為“王八”或“龜家”,民間也有“吹工”、“吹手”、“鼓匠”、“吹鼓手”等稱呼,顯示了其所從事職業的社會地位的低下,和對其勞動成果的蔑視。
在上黨地區的襄垣、壺關等地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頭戴七折八扣,身穿有領無袖,腳踏五福捧壽,手拿一尺不夠。走在大街,排成兩綹,鍋圪拉火,棚匠伺候,走在人前,吃在人後,連毛芽菜,點心不餾”,勾勒出樂戶低*受辱的社會形象。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籍制度被取消。但是,由於強烈的歷史慣性,這些社會特徵依然一直延續下去,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戶才真正獲得人格上的自尊,享有了公民應有的權利和公平的社會地位,傳統意義上的樂戶才真正消亡。但他們歷代相傳從事的音樂文化活動卻得以保留下來。
上黨民俗禮儀細樂活躍生長在上黨地區,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蹟。分布在上黨地區各地的咽喉祠以及廟宇中的壁畫、磚雕、石刻和地下出土的文物,都忠實地記錄了古老的樂戶文化,也顯示了以上黨地區民俗禮儀細樂為主要載體的樂戶文化的曾經的繁盛。晉東南上黨地區的樂戶主要分布在長治、潞城、壺關、平順、長子、屯留、黎城、襄垣、高平、陵川、晉城、陽城、沁水,以及周邊河北省和河南省的一些縣區。上黨民俗禮儀細樂主要服務於大型的民間賽社和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稱為“辦大事”。上黨細樂參與的執業活動,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早期的宮廷禮宴與祭祀(已失傳);二是官府的春秋社祭、官宦迎送;三是鄉間神廟的迎神賽社;四是鄉民的紅白喜事的承辦;五是行業神的誕辰祭祀等等。上黨古賽祭儀、婚俗禮儀、喪葬禮儀以及行業信仰習俗等是民俗禮儀細樂的主要內容。上黨民俗禮儀細樂的主要藝術特徵是:其一,鮮明的禮儀特徵、民俗特徵和地域特徵。其二,獨特的傳承群體和授藝方式。其三,音樂曲牌的歷史傳承性、豐富性和創新性,以及樂器使用的獨特性和藝人絕技的單一性。
上黨民俗禮儀細樂是上黨地區的賽社與樂戶文化的主要載體和集中體現,是全國範圍內少有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有著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人類學、文化學、宗教學、民俗學、古代樂舞研究、古代戲曲史研究以及劇種形態和中國伶人史等學術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學術價值。上黨細樂及其傳承樂譜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活化石意義。上黨細樂藝人在藝術實踐中積累了一套演奏基礎方面的體系,還養成在宮調方面、樂律學說方面的樂律體系和理論體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視,上黨細樂的傳承與發展也引起學術界和文化界一些專家和學者的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