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7月為烏岩區黃岩溪鄉;1950年11月份設為上鄭、洋頭兩鄉,屬寧溪區;1956年春,上鄭與洋頭兩合併稱光明鄉;1958年10月稱光明大隊(1959年4月稱光明管理區);1961年9月稱光明公社(1969年1月為光明公社革委會,1981年7月為光明公社管委會);1981改名上鄭,同年聖堂公社析出;1983年7月稱上鄭鄉;1992年5月聖堂鄉併入。地理狀況
上鄭鄉為純山區。境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大寺尖、白峰尖、大孔山、磨石坑、分水崗等,大寺尖高度為全區之最,海拔1252.5米,區內最大河流永寧江,源出於大寺基(舊稱塵山),黃岩溪自西向東橫貫全境。上鄭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極端最低-6.8℃,極端最高38.1℃,平均無霜期259天,年均降水量1675.8毫米。
自然資源
至2003年底,全鄉人口1.3251萬,耕地332公頃,(其中水田地155.1公頃,即2326.5畝),山林7008公頃(即105120畝),森林覆蓋率為87.3%。已探明大型鉛鋅礦床儲藏量在150萬噸以上,並含金、銀、鎘等多種金屬元素。原建的黃岩鉛鋅礦國營企業因污染河道、危及市區飲水而無法解決,2000年台州市人民政府痛下決心予以關閉。
上鄭鄉水力資源豐富。據專家分析,境內全長30多公里的黃岩溪流可開發10500多千瓦的電力,可建設五級電站。2002年,上鄭鄉黨委、政府採取“政府牽頭,鄉村入股,招商引資,綜合開發”的辦法,對黃岩溪實施水電梯級電站開發。
上鄭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濃郁,極具旅遊開發價值。該鄉農林村西南溪中的“黃色巨石”系黃岩之名來源,稱為“黃石枕流”。聖堂殿為1948年4月7日浙東、浙南兩支游擊隊的會師紀念地,經台州地區民政局批准,該鄉為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鄉,是黃岩十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3年8月2日,省旅遊資源普查組人員、上鄭鄉政府幹部在村幹部的引導下,在大溪村小萬研的山裡發現了省內罕見的瀑布群,該瀑布群由五級瀑布組成,分別為門檻瀑、秀女瀑、含羞瀑、彩虹瀑、將軍瀑,其中將軍瀑(又稱人字瀑)氣勢宏偉,象人字的飛瀑從百米高處飄落,真有“凝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該景區後被開發後,命名為“黃岩大瀑布”,招攬四方遊客。該鄉旅遊景點還有:聖堂龍角山、下廟蝙蝠洞、洋頭黃岩山、著棋岩、雙門星等。
主要特產
耕地以種植水稻、番薯為主,水果類有柑桔、枇杷、楊梅、獼猴桃、梨、桃等,其它有茶葉、西瓜、甘蔗等。大寺基林場茶葉基地種植的“龍乾春”茶,具有細秀綠潤,氣香味醇,湯清葉亮的特色。90年代,連獲省名茶二等獎、省四屆“鬥茶會”一等獎、林業部授予“優質茶”稱號,1994年獲全國名茶評比最高獎“中茶杯”,系名茶極品。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農、林並舉,兼有工業。通過調查產業結構發展名特優品種等多種途徑,農業產值有了較大提高。工業有機械、塑膠模具、工藝品、釀造等。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為10426萬元,交通、通訊、文化、衛生名業突飛猛進,轄區內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1所;全球通手機差轉台、130差轉台、尋呼機差轉台各一,建有衛生院、文化站、廣播站、信用社、郵電所等,並建行了全面有農村電網改造,寧(溪)上(鄭)公路與上(鄭)聖(堂)公路貫穿鄉境中部,上鄭至大寺基公路正在建設之中。農業
圍繞“強基礎、創特色”的工作目標,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基地。在下廟、洋頭、農林、黃坦等村培育了安農水蜜桃、筍竹兩用林、花卉苗木等7個特色農產品基地,累計面積達1800餘畝。引導農民種植高山蔬菜、優質水果。加強科技培訓,舉辦種植業、就業技能等培訓班12期。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月活動”,開展農產品產地調查工作,完成農產品產地編碼信息系統數據統計工作。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實施“康莊工程”建設,完成了蔣東岙、農林至乾坑、下廟及栗樹坑等村5公里通村道路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工程,總投資400多萬元的聖堂至大寺基公路建設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0%以上,上鄭至富山鄉際道路一期工程4.5公里已動工建設。積極實施民間橋樑建設工程,修建完成了大溪、烏絲坑等村過溪橋樑3座;長36米、寬5.5米的萌菜洋村過溪大橋已竣工;長80米、寬5.5米的小英山過溪大橋在完成設計、招投標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已動工建設。加強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上鄭、橫山頭、下鄭等村攔水壩共3條,累計達250餘米,新建三面光渠道1300多米;投資近10萬元修復0414號颱風水毀工程上鄭村防洪壩110米。新建成蔣東岙、大溪村等5箇中國移動通信發射機站,移動通信網路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紮實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毛家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