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砂

上砂

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國君宋戴公名武莊,後人即以其字為姓,成為莊姓一支。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不過,莊、嚴二氏的一家人關係,倒是一直被公認不諱。

地理位置

上砂鎮揭西縣轄鎮。位於縣境西北端,西南與陸河縣的螺溪鎮毗鄰,東、南與本縣五雲鎮相連,西、北與五華縣的橋江鎮、梅林鎮、肖芳鎮接壤。因上砂河而得名。
揭西縣位於廣東省東部,蓮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處東經115‘36,至116‘18,,北緯23’18,至23‘41,。東面與揭東縣相連,西南與陸河縣、普寧市接壤,西北與豐順、五華縣毗鄰。
北回歸線就是北緯緯度為23°26′的那條緯線根據地球的不規則球體,準確緯度應是在23°26'30"。揭西縣地處蓮花山余脈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北依大北山,南臨榕江水。位於東經115°36’~116°11’,北緯23°18’~23°41’。北回歸線23°26'30"【位置在下灘村與厚埔村兩村交界處,揭西一中偏南處,根據Google earth】橫貫縣境,從河婆鎮北邊通過[這條回歸線一帶溫泉很多著名的有:鄉肚溫泉和東心埔溫泉]。回歸線的奇怪現象:北回歸線以南植物到葉子要比以北大要綠點,也許是比較靠近赤道的關係!

莊姓的起源

一、 來源有二 1、出自羋姓(羋姓傳自上古的顓頊帝),春秋楚國王族之後,楚王羋旅去世後,諡號為"莊",即楚莊王。楚莊王支庶子孫,以此諡號為姓。《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莊姓,楚莊王之後,以謚為姓,楚有大儒莊生,六國時為蒙漆園吏;莊周,著書,號莊子;齊有莊賈,周有莊辛”。 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國君宋戴公名武莊,後人即以其字為姓,成為莊姓一支。 3、漢代出現過一次易姓。漢明帝名劉莊,諱莊字。莊姓在漢明帝以後改為嚴姓,《姓氏考略》:“漢明帝諱莊,故莊氏或改為嚴氏。”魏晉南北朝時,有嚴姓復祖姓莊,故歷史上有"莊嚴一家"之說。 4、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滅了金國後揮師南下,使得很多漢族被迫再次遷移。這時客人由閩西移到高雷、欽謙一帶。 閩中莊氏始祖森公,字文盛。生大唐寶三年甲申(744年)七月十四日。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光啟二年(886),隨其舅王潮率軍入閩。後梁開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審知繼任稱閩王。莊森分鎮於桐城(今泉州市),定居於永春縣桃源里善政鄉蓬萊村,卒於後周廣順二年(952),享壽90歲,夫婦合葬在永春縣桃源里,為莊姓入閩桃源派開基始祖。
東山祖祠乃是福建始祖莊森公十七代孫潛齋公之紀念祠。潛齋公諱羅;其父琪瑾公共場所;祖父會濃公,官居簽書樞密院,例授宣教郎;太高祖燧煌公任宋朝議大夫。上代居官於朝,羅公以功授散騎都尉,歷官東南帥府,兵馬鈐轄使。景炎中,護帝南狩,泉之條符壽庚煽亂,謀以城降元,不與接駕。羅公偕本家兄弟傾盡家資歷與蔡若濟護帝入潮之牛眠埔暫住。未幾,奉詔勤王,偕 本家兄弟及兩男,備兵於贛,欽封護國將軍,協助文天祥抗擊元軍。不幸潰師於江西汀澤津,文天祥被俘,羅公以身殉國。羅公長子溶,字榮德,投身於嘉州(今梅州)丙村落籍,今為梅州莊氏始祖。次子隆,字敬德,兵敗後投身東莞同船澳為家,娶瓜氏育三男,後代遷居寶安福永、觀蘭、深圳皇崗、水圍、龍崗愛聯新屯以及番禺居住。三子詔,字耀德,因年幼,未隨父出征,隨母黃太暫住潮之牛眠埔,宋軍敗北,元軍乘勢犯潮。黃太惟恐株連滅族,偕第三子詔避難於惠之海豐縣(清改陸豐縣)吉康都沙坑垌(今揭西縣上砂鎮)為家。 詔公娶潘氏育三男,長文達,後代遷興寧,為興寧始祖;次文仲,後代遷海豐縣城、東涌公遷海豐竹苞;三文德,上砂守祧。經過七百二十餘載的繁衍和發展,所傳裔孫十一萬眾,居住上砂有五萬餘人,分遷國內各地、世界務國六萬多。 羅公為國捐軀七百餘載,裔孫發達,人口眾多,羅公至今無祠,不知墓葬何方,無從拜祭。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興建潛齋公祠。由上砂宗祠理事會發起興建潛齋公祠之倡議,得到大家的堅持和擁護,首選東山寨頂,原祖祠舊址,東山寨平川突起一長形小山丘,猶如一大船停泊在江邊,祠建在駕駛室中,坐南向北,是一塊風水寶地。但因祠堂四周被民宅所占,場地狹小,容納不了族中眾多兄弟的拜祭,而遷至白石茭洋段,烏鴉落洋,三世何婆太墓側.祖祠背靠大山,祠向東南一筆指天之塔峰,風水更勝一籌. 今建潛齋公祠,徵收四周舊宅田塘,擴大拜祭場地,增建接待處、榮譽樓,祠四周栽花,種草,植樹。鎮還規劃東山寨為東山公園,增建樓堂館所,加建庭園樓閣,美化環境,開闢公路到祠前廣場,方便裔孫拜祭。此舉得到眾裔孫的支持,首次集資六十餘萬元,擇於公元1997年7月22日,丁丑年6月18日 時動工興建,擇於公元2003年9月13日,癸未年8月17日寅時晉主升龕,潛齋公派下眾裔孫參加拜祭,並邀潮、惠宗長及香港莊嚴宗親會參加慶典,熱鬧非凡,吾受建祠委員會的委託,撰寫祠堂記,故不敢怠慢,命筆行書,撰寫祠堂記奉上,刻石永紀之。Z 5、閩中莊氏第七世觀公 向公子,贈朝章大夫。葬錦繡山,原譜負子揖午,墓號將軍大從形,碑上刻云:宋朝章大夫莊公之墓神道,碑刻云:平興國宮永春縣孫通議大。 6、閩中莊氏第九世夏公 字子禮、號藻齋、裳公四子。生宋紹興乙亥(1155年)八月十八亥時,入太學,登淳熙辛丑(1181)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少師,為時名從薦蒙。卒(1223年)。恩封永春開國男,賜第泉城號曰莊府。以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遷居焉,朝嘉定十六年(1223年)十一月初二日,壽69歲,葬縣東三都京塘,生平懿行載在傳志。原贊曰:天生美質學業逍遙,堅冰志操歷仕三朝,忠言逆耳青史所標,宗祀繁衍百世不祧。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開府(自永春遷到泉州)。 7 、閩中莊氏第十四世三益公.字好友、號平源、思齊公長子。生於南宋淳佑十二年壬子(1252年),公自元朝天曆二年己巳(公元1329年)時年77歲由紳耆捐授廣東高州府博茂港鹽場課司封承事郎七品欽賜五品銜解組後見東山嶺風水之美定居於此後又見那貞遂遷那貞住,卒於1334 甲戌 元統二年,享壽83歲,夫婦合葬在東山村嶺,為莊姓入粵開基始祖。 (現今是廣東吳川那貞村和東山村 )。
8、閩中莊氏第十四世細哥公 縉公三子。生乙丑年十月初二百酉時,自泉州遷居龍潯天馬山西北,地名湖上。卒壬戌年九月十五辰時,葬湖上大路山坐乾向巽,生平行事志在譜序。閩中莊氏第二十六世公元雙,字淑鸞,出景星公長子,生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三卯時,建居深垵堂,卒乾隆丑年九月十二辰時,葬古林嵛後坐乾向巽。
9、閩中莊氏第二十六世公元雙,字淑鸞,出景星公長子,生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三卯時,建居深垵堂,卒乾隆丑年九月十二辰時,葬古林嵛後坐乾向巽。 10.莊秋貴家族是一個不平凡而又不顯赫的家族,祖先有戰國時代的莊子(莊周)、宋朝的莊夏(兵部尚書兼太子少師)、莊際昌狀元等人物,閩中莊氏始遷祖森公光啟二年(866年)從刺史王潮入閩,居桃源十九都。細哥公自泉州搬遷德化錦山(湖上)繁衍至今近八百年,錦湖堂為其開基祖厝。元雙公康熙年間遷居該村深垵堂,生育本支族,現有近千人居住在福建泉州德化、泉港、三明尤溪、漳州、廈門、台灣和馬來西亞等地。
二、郡望堂號 【堂號】:1、"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2、"武強堂":漢代莊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3、“錦繡”: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裏蓬萊山。第九世莊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賜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御筆賜名為“錦繡山”。此為“錦繡堂”的由來。 【郡望】:莊姓郡號有“天水”、“會稽”、“東海”等郡號。《郡望百家姓》云:莊氏望出天水郡。《姓氏考略》中記載:莊氏望出天水、會稽、東海。 【湖洋莊氏家廟】:又稱“莊府”、“錦繡山莊”,位於永春縣湖洋鎮錦繡山南麓的,原為唐末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故居,曾為南宋少師莊夏府第。 2002年1月被列為永春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孫莊夏,是南宋孝、光、寧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卒贈少師。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之改名“錦繡山”,遂有桃源莊氏“御墨錦繡”、“錦繡傳芳”之譽稱。寧宗又賜莊夏建府第於泉州城,泉州莊府巷即因莊府而得名。 莊氏家廟為五開間,二進深,單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猶存宋明建築和雕塑風格,頗具名祠風韻。祠門前左側壁,豎嵌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時所立《示禁碑記》,由甘肅西寧道台莊俊元撰,當時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細述桃源莊氏家廟及先祖墓葬變遷情況,告示周邊居民保護文物之戒例。大門前石柱刻聯曰:“自唐代發祥以來,看鼎甲簪纓鵲起蟬聯,靈鍾錦繡無雙地;由閩中著姓而後,任吳齊浙粵支分衍派,本溯桃源總一家。”正門兩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築。牆中垛皆由細雕之白色花崗岩石板砌成,與輝綠岩之窗雕相映和諧。 兩旁下壁垛用整塊白色花崗岩石板浮雕一對麒麟。右邊門額匾題“御墨”,左邊門額匾題“錦繡”。正中大廳兩邊壁書莊氏家訓“忠孝”、“廉節”大字。廳中柱聯曰:“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冢宰,五邑衣冠推錦繡;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礽。”廳上懸掛著莊安世、莊際昌、莊有恭、莊培因“狀元”匾共四面,莊奇顯、莊存與“榜眼”匾共二面。 清·邑人邱人龍游莊氏家廟,曾賦詩《湖陽莊少師祠》: “三台翠堪□,松柏青綿綿。古廟半村路,荒橋群壑煙。 斯人竟千古,風雅緬遺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鵑。” 【錦湖堂簡介】:位於福建省德化縣三班鎮錦山村的錦湖堂是閩中莊氏二十三世日昭公的故居。迄今七百多年的錦湖堂歷經滄桑,繁衍了錦山村“二房”、“三房”近二十代子孫。九十年代中期,錦山湖上莊氏宗親2000多人集資修復如新,重現原有風采。 三、歷史名人 1、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0年),戰國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為蒙地漆園吏。家貧,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一生過著窮苦的生活。繼承並發展老子、楊朱學說,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2、莊嶠:戰國末期,楚莊王后裔莊嶠,受命經略巴、黔中以西諸地。因巴郡和黔中郡為秦國所襲奪,塞斷歸路,只好率其眾在滇稱王。這支莊姓後裔在秦統一天下之後仍為西南夷的君長。後降漢一,其地被置為益州郡。 在莊氏的悠久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兩次對整個家族影響極為深遠的大變動。一次發生於戰國末期,一次發生於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明帝時。 戰國末期,當秦始皇以強大的軍隊橫掃諸侯時,楚莊王的後裔莊嶠,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將軍,受命經略巴、黔中以西諸地。莊嶠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將領,他把勢力擴展到滇池,以兵威把這塊地方納入楚國的版圖。可是,當他準備歸報這番功績時,正好楚國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國所襲奪,塞斷了他的歸路,不得已,莊嶠只好率其眾在滇稱王,一直到秦始皇滅諸侯。楚國的這一支後裔仍然為西南夷的君長,逍遙於暴秦的淫威之外。後來,劉邦統一天下,他們終於降漢,其地並被置為益州郡,重回母親的懷抱。 這史實,說明了後來歷史上所謂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國的後裔,而且是由莊氏的先人帶過去的。 3、莊際昌(1578-1629年),字景說,號羹若,原籍永春寓居晉江(今鯉城),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狀元。宮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卒後崇禎帝特贈詹事府詹事。莊際昌一生為官嚴正,著有《羹若文集》、《霞棲藏稿》等四本文集,後人建祠祀之。 4、莊有恭:清代乾隆狀元,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人。莊有恭狀元墓(黃埔區大沙鎮飛鵝嶺):莊氏為乾隆四年(1739)狀元。 5、莊有可:清代諸生,亦名獻可,字大久,武進人。博通經史,自言讀史二千餘遍。有《春秋註解》等 6、莊俊元(1803——1879),晉江縣(今鯉城區)人,故宅在泉州城內西街甲第巷。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進士,入翰林,留京學滿文,以散館一等一名授編修,協助改造滿洲文字。事畢,出任甘肅西寧府尹,後兼道嚴,在任6年。鹹豐三年(1853年),他引退回泉,寓居30年。在泉常兼書院山長,對地方文教事業多有建樹。 莊氏名人莊姓的歷史名人最著名、影響最大者當屬莊子了。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曾做過漆園吏,楚莊王聞其名,以厚幣相贈,並以相位相許。莊子表示寧為“孤豚”不作“犧牛”,甘願逍遙物外。著書十萬多字,主張清靜無為,號《莊子》。漢朝時將其列入道家,與老子並稱為道家之祖。此外莊氏名人還有戰國時楚頃王大將莊矯,率兵定巴、蜀、黔中以西,自立為滇王。戰國時越人莊舄,在楚國為高官,雖富貴不忘舊國,病中仍思越而吟越聲。 千年以來,莊森的後裔繁衍昌盛,播遷海內外,總數達百萬之眾。英俊輩出,自五代至清登進士第者達96人,其中文武狀元4人(莊安世、莊際昌、莊有恭、莊培因),榜眼2人(莊奇顯、莊存與),堪稱盛族。宋代有莊柔正,任福清知縣時,曾改築水利工程,下灌沃田數萬畝。又有莊綽,著有《雞肋編》,記述史跡舊聞及各地風士、傳聞瑣事,頗有價值。明代有莊昶,官翰林檢討,以直諫而知名。又有萬曆進士莊起元,與其子莊培因,俱以文揚名於當時。清代有莊有恭,乾隆初年廷試第一,累官福建巡撫。現代有著名桌球運動員莊則棟。 四、分布遷徙 1、莊氏入閩:(1)、莊森,字文盛,名一郎,生於唐鹹通四年(863),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光啟二年(886),隨其舅王潮率軍入閩。後梁開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審知繼任稱閩王。莊森分鎮於桐城(今泉州市),定居於永春縣桃源里善政鄉蓬萊村,卒於後周廣順二年(952),享壽90歲,夫婦合葬在永春縣桃源里,為莊姓入閩桃源派開基始祖,也為青陽莊氏肇基始祖。青陽莊氏枝繁葉茂,有多個衍支,有思齊、裕齋、希信、振福、未庵諸小宗,多有徙居外地,主要繁衍同安、惠安、南安、龍溪、長泰、海澄、泉州各地,以及廣東潮州.吳川.高州一帶,旅居海外族親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廟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系十世孫高州知府莊科倡建。 閩中莊氏第十四世細哥公 縉公三子。生乙丑年十月初二百酉時,自泉州遷居我龍潯天馬山西北,地名湖上(現為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三班鎮錦山村)。 閩中莊氏第二十六世公日昭,出維(應)元公次子,居錦湖堂。閩中莊氏第二十六世公元雙,字淑鸞,出景星公長子,生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三卯時,建居深垵堂 (2)、莊銳,亦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生於唐大中三年(849),隨王審知兄弟入閩後分據福州閩嶺,官授廉訪司提刑使。晚年隱居玉融海口龍江橋頭,卒於後唐開運二年(945),享壽96歲。配金氏,生三男:長房應祥仍居祖居地河南光州固始縣;次房寶文居福州閩侯一帶;三房維孝居福清及閩北。 五、譜牒: 有《晉邑青陽莊氏族譜》、《晉邑青陽莊氏重修族譜》、《福建泉州德化錦山莊氏深垵支派族譜》以及《晉邑青陽莊氏虛川公派續修家譜》等多部譜牒抄本。 六、宗規:奉祖先、孝父母、親兄弟、和姐妹、睦鄉鄰、教子孫、修德行、戒惡習、獎名節、講勤儉。 楚 (百家姓詞典) 楚莊王之後裔 歷代人才輩出 莊,自古以來是一個代表端嚴肅敬的文字,而以莊為氏的家族,也名實相符,兩千多年來備受尊敬。
這個可敬的姓氏,家世的源流也十分悠長,早在距今兩千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得姓。這一點,熟悉歷史的人士一定都很清楚。因為,在歷史上的先秦時期,莊氏家庭就已經人才輩出,大名鼎鼎,像長久以來在傳統學術界舉足輕重的偉大思想家莊子,便是最為顯著的例子。 這么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根據考證,是春秋時代楚莊王的後裔,像《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在介紹莊姓時就指出:“莊姓,楚莊王之後,以謚為姓,楚有大儒莊生,六國時為蒙漆園吏;莊周,著書,號莊子;齊有莊賈,周有莊辛”,把莊周的身世源流,記述得清清楚楚。 實際上,莊氏家庭正是這樣來的。追本溯源,他們是楚國公族的羋姓後裔,而羋姓則傳自上古的顓頊帝。換言之,兩千多年來乾千萬萬以莊為姓的人,毫無疑問都是最為光彩的炎黃子孫。 在莊氏的悠久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兩次對整個家族影響極為深遠的大變動。一次發生於戰國末期,一次發生於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明帝時。 原來,戰國末期,當秦始皇以強大的軍隊橫掃諸侯時,有一位楚莊王的後裔莊嶠,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將軍,受命經略巴、黔中以西諸地。莊嶠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將領,他把勢力擴展到滇池,以兵威把這塊地方納入楚國的版圖。可是,當他準備歸報這番功績時,正好楚國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國所襲奪,塞斷了他的歸路,不得已,莊嶠只好率其眾在滇稱王,一直到秦始皇滅諸侯。楚國的這一支後裔仍然為西南夷的君長。逍遙於暴秦的淫威之外。後來,劉邦統一天下,他們終於降漢,其地並被置為益州郡,重回母親的懷抱。 這是史實,說明了後來歷史上所謂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國的後裔,而且是由莊氏的先人帶過去的。 莊氏和第二次大變動,影響更大,曾經造成了整個家族長時期的沒沒無聞。這項變動,就是《姓氏考略》所明載的:“漢明帝諱莊,故莊氏或改為嚴氏。” 在過去的專制時代里,當皇帝的人是“天子”,為了避天子諱而改換人民的姓氏,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莊氏,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改姓了嚴,並且自莊光(後改嚴光)開始,長時期為嚴氏所掠美。不過,莊、嚴二氏的一家人關係,倒是一直被公認不諱。

上砂鎮特色

擂茶
擂茶是上砂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繫繩懸,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台狀。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藥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餘種。經洗淨、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製備,常年取用。加用藥草則隨季節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原料備好,同置缽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沖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為日常的飲料。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製藥飲,上砂鎮可供採用的藥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稱賈,《本草經集注》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藥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後又有人在藥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來淘飯,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飯,一把炒豆,攪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稱絕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饗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葷可素,可粗可
精。農家取材,極為方便。豆米花生、粉條幹果之類應先煮熟,連水沖入;菇筍香料和肉類應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則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攪勻,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飢,用以待客,經濟實惠。客家人熱情好客,吃擂茶往往
見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滿這碗舀那碗,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傳統食品。先把茶葉、花生、芝麻等放在擂缸里擂成醬,加少許食鹽(亦可加糖),後將沸水衝進缸里,即成擂茶。食擂茶,是把擂茶舀進大米飯里,混成粥狀,加上蝦米、花生、蔥、韭菜、大蒜、蘿蔔乾等炒熟配料。配料可按各自口味選擇,少則三、五種,多則二十餘種。還有一種是用擂茶泡“甫米”,叫“甫米茶”。正月初七,習慣用七種蔬菜
泡擂茶,叫“七樣菜茶”;元宵那天,習慣用十五樣蔬菜泡擂茶,叫“十五樣菜茶”。擂茶芳香可口,風味獨特,能增進食慾,提神醒腦,可作正餐,也可作點心敬客。


米 呈
米呈是揭西縣河婆、龍潭、坪上、五雲、上砂、良田等客家地區鄉鎮,春節期間,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茶料食品。探索這種食品的由來,既可領略客家人獨特的習俗和米呈文化,又可從中窺視人們生活的變化、觀念的更新和社會的進步。
據揭西縣誌記載,米呈是一種甜食品,在揭西客家地區盛行。其製法是,先備好米子,再把糖和水,配上花生油及麥生一起,放在鍋里煎煮,到糖漿近乎凝結的火候、倒進甫米混和,加上花生、芝麻,然後撈起,在特置的方格中碾平切細即成。其中糯米制的叫“米乾呈”,粳米制的叫“甫米呈”。還有很多可以製作成米呈的.“米乾呈”較柔軟,“甫米呈”較酥脆,均甜香爽口,久吃不厭。其製作工藝雖不複雜,但極其講究,尤其是煮糖的火候,要結合天氣和糖料,太老太嫩都不行。太老了,要反砂鬆散,太嫩了則過於柔軟壓不成形。同時配料麥生也要適中,少則粘不成塊,多則堅如盤石
過去客家人制米呈(當地叫打米呈),或作點心茶料,或作敬品禮品,十分普遍,又十分上乘。春節期間,家家婦女,備好花生、芝麻和各種香萊,擂成香噴噴的大缽鹹茶,擺上米程,把左鄰右舍、上家上屋請來共吃米程茶。親戚到來,一入門就是檢米程茶(客家人上叫檢),而且這家請了那家請,把能請到客人視為體面,十分愜意。
用米程作拜神供品,也是當時的一種景觀。尤其是大廟爺出遊之時(即河婆歷史悠久的三山國王),河婆六約(古制六個區域),游到那裡,那裡的殷實人家和靈巧婦女,便用大托盤賽結米程塔,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的,也有四方形樓閣形的,高的競達一二尺之多;形狀各有千秋,色澤也各不相同,有的金燦燦,有的黃彤彤,有的白雪雪,令人賞心悅目。觀賞一托托米程塔,尤如欣賞一幅幅藝術品。
小孩是最喜歡吃米程的,但過去因生活所迫,一般家庭製作米程,畢竟有限。因此,窮苦人家為了接待人客,打一鍋二鍋米程,把邊角料給小孩試嘗後,便把存下的藏在棚角最隱蔽的地方。一些嘴饞的孩子看到別人吃米程,便回家上樓棚翻缸倒瓮偷吃。
米程,到底始於何時,何人所創,史料沒有記載。但自古以來,它一直長盛不衰。今天,不但原來的客家人春節要打米程,而且外地人,包括講潮語的潮州人和來河婆鎮打工的北方人,也跟著準備米程過春節.
同樣,今天的米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仍然是上乘的茶料、送禮的佳品。家裡有人外出,再遠也要搭一罐(或一包)米程去,給親人及其同事嘗一嘗,吃了米程,意味著又過了一個年頭。不過今天的送禮除了親朋之外,還增加了生意公關的味道。
另外,今天米程的製作者也有較大的變化。過去打米程,是家家戶戶自己備料,自己動手,只有一些無本事者,才請高手來家裡幫忙。可現在,由於許多家庭勞力轉移,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辦廠經商,都賺別的錢去了,無暇學習打米程的手藝,加上手頭又比較寬裕,不像過去花錢如“針頭削鐵”,因此都樂意請人代勞或乾脆向糖果廠購買。

白石莊氏宗祠簡介

上砂白石莊氏宗祠,位於上磁碟白石茭洋段,明代名墓“烏鴉落洋”三世祖何婆太墓左側,坐壬兼亥,祠向東南方上砂名山“一筆指天”塔凸。宗祠為祭祀上砂開基始祖耀德九郎莊氏之祠,同時設主拜祭九郎公以上福建始祖森公以下各代先祖及祖妣.宗祠堂號天水堂.。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上砂十五代孫倡導合族興建,首推君騰公為總理。乾隆四年(1739年)族人莊有恭高中已未科一榜一甲狀元,本應要到上砂祭祖,升狀元匾,故祠堂門楹曰:“都督家聲遠,狀元門第新。”但狀元莊有恭因事未能前往參加慶典祭祀,由太封郡其父代為拜祭,升狀元匾。潮惠之族長、宗親前往慶典,熱鬧非凡。莊氏宗祠在道光丁未歲(1795年)重新修整,增添一些進士,翰林院士等匾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宗法社會被廢除,因破除迷信,神壇社廟和祖祠內木主牌、龕台被廢棄,白石莊氏宗祠被白水鄉用作辦公地址。
1984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許多根在大陸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的思鄉之情日趨濃烈。他們紛紛回鄉尋根認祖,拜祭祖先。香港莊習賢、莊謀賢等回鄉拜祖,發現祠堂、主牌、神台盡空,建議恢復莊氏宗祠。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區長莊世樓提議下由莊偉中牽頭,成立恢復莊氏宗祠委員會,並推舉莊監賢、莊偉忠、莊建xxxxx為總理,莊東成任財務,乃彪任經理,成員有莊成蘊、莊照博、莊吉升、莊少陵等。當年正式啟動恢復宗祠工作,得到海內外宗親的支持和擁護。修繕經費由海內外宗親贊助。凡捐資歷者均刻石或書匾留名紀念。香港宗親習賢、謀賢等帶頭捐資,香港、深圳等地共集資十餘萬元,,修祠工作於1985年冬告峻。同年乙丑歲十月二十日卯時升龕進主。海內外宗親三百八十餘人回鄉,加上本地宗親,近千人參加祭祀活動,特邀揭西政府縣長和公檢法、統戰部、僑聯等有關部門數十人參加慶典。上砂到處張燈結彩,慶典活動領導小組組織六十餘輛大小車輛和五班金獅,五班麒麟,五班大鑼鼓及吹奏樂隊迎送佳賓和親人,場面熱鬧非凡。中午開餐八十五台,首長和佳賓頻頻祝酒,闊別年久的宗親互相問候,共祝國家繁榮昌盛,桑梓富貴吉祥,融洽著親情、宗情。晚上三班大戲,三棚電影同時登台,答謝親朋摯友。從此以後,恢復了每年四月二十日共同拜祭祖先和演戲慶典的紀念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